張筠
2019.05.14
我們對西方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藝術成就及生涯並不陌生,但對另一位當時叱吒風雲的張大千,我們仍知道的太少。1949年,張大千就離開原生土地,旅居在日本、巴西、台灣等地,展覽更是遍佈世界,是以中國傳統繪畫聞名的國際級畫家。1992年《典藏藝術》創立以來,張大千始終是我們的關注焦點。多年來不斷努力下,典藏編輯部採訪及邀稿下,完成了多篇深度文章,為讀者帶來新的大千面貌。
「張大千是一生展覽最多、畫冊最多、畫價最貴的中國畫家」,中國藝術史學者傅申表示。今(2019)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張大千潑彩山水巨作《伊吾閭瑞雪圖》,以1.41億港元(折合台幣約5.6億元)落槌,再次引起眾人關注。

張大千《伊吾閭瑞雪圖》於今年蘇富比春拍上,由台灣藏家買得,為本季香港春拍最高價之中國書畫。(本刊資料室)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本名張正權,四川內江人。大千欣賞明代畫家張飌《畫諸葛亮像》的人物灑脫率直,於是和兄長張澤以「大風堂」為畫室名。從「大風堂」出發,張大千展開傳奇的繪畫生涯。
如何闡述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前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巴東評述精確:「集中國古典畫學傳統大成。」張大千在1920年代初期拜師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學習石濤、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寫意山水花鳥,以聰慧的天資快速地在藝壇闖出名聲。除此之外,張大千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的經驗,更是其繪畫生涯上的重要轉折,令他一躍成為近代水墨繪畫史的大師。

張飌《畫諸葛亮像》,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中。(本刊資料室)
「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見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到過敦煌,他極力形容偉大,我一生好遊覽追古蹟自然動念,決束裝前往……」張大千在自述中,提及前往敦煌臨摹的動機。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從前輩老師口中聽聞敦煌藝術之美,這回總算下定決心。1941年,張大千帶著妻兒及學生來到塵土漫漫的敦煌,臨摹復原其中壁畫。到了敦煌莫高窟,請人搬去窟中散落崩塌的碎石,他和學生持燭進入。
出現在兩人眼前的敦煌,美得懾人——抬頭所見,是以火焰、蓮花、忍冬及雲氣紋等組成的華麗藻井;四處環視,壁上有姿態曼妙的飛天、清秀飄逸的菩薩及一幅幅生動活潑的佛經故事。張大千與學生拿起了工具,一筆一畫地勾勒下這些精彩絕倫的藝術瑰寶。1943年,張大千將臨摹壁畫及撰寫的《敦煌石室記》帶回世人面前,令敦煌藝術再次發光發熱。

張大千《摹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宋代伎樂》。(本刊資料室)
而張大千的人物畫中,也開始出現宛若敦煌藝術中的復古風格,富麗堂皇卻不失典雅的色彩及線條表現,令他的藝術成就更上一層樓。但不僅如此,敦煌更為張大千帶來遠赴歐洲發展的新機會,他獲得了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館長薩爾(V.Elisseeff)的邀請,前往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舉辦「敦煌壁畫展」。除此之外,館長亦安排在巴黎現代美術館內的東畫廊舉辦「張大千近作展」。
張大千來到巴黎,除了親自出席歐洲展覽開幕獲得媒體關注,和西方藝術家畢卡索碰面一事更是被大幅報導。與畢卡索碰面,是張大千到歐洲開展時的期待。然而除了身旁朋友反對,即便連賞識他的館長薩爾也婉轉請他打消念頭。張大千仍不死心,主動請翻譯聯絡畢卡索,希望能前往拜訪。這場不可能的會面,1956年6月竟然成真了。畢卡索答應張大千的要求,在別墅中款待張大千及其四夫人徐雯波,畢卡索和張大千兩人討論中國水墨,互相畫圖互贈,引來歐美報章雜誌大幅報導,被稱作東西兩大藝壇大師的「高峰會」。

張大千與畢卡索合照。(本刊資料室)
然而如今,我們對西方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藝術成就及生涯並不陌生,但對另一位當時叱吒風雲的張大千,我們仍知道的太少。1949年,張大千就離開原生土地,旅居在日本、巴西、台灣等地,展覽更是遍佈世界,是以中國傳統繪畫聞名的國際級畫家。59歲的他因搬運重石傷了眼睛,一度失明無法作畫,然而以幸得救回的左目及天生的才氣,創發後人難以超越的潑墨(潑彩)技法。潑墨作品在英國展出之時,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巴爾.葛萊(Basil Gary)讚嘆:「仍能跨越傳統開創新作風,大膽潑墨細心處理構圖,再加上強烈的石青石綠使畫面豪放開闊,表現大自然的瑰麗。」而潑墨(潑彩)作品更為張大千帶來巔峰的藝術成就,逝後不到30年,張大千和畢卡索的大師「頂尖對決」,在市場正式展開。根據法國資料庫Artprice的調查顯示,2011年張大千拍賣總收入打破畢卡索紀錄。金額高達5億670萬美元(折合台幣約152億元)。

張大千〈潑墨山水〉,149.4×70.8公分,中華電信有限公司寄存。(本刊資料室)
典藏的「大千學」
1992年《典藏藝術》創立以來,張大千始終是我們的關注焦點。多年來不斷努力下,典藏編輯部採訪及邀稿下,完成了多篇深度文章,為讀者帶來新的大千面貌。從1992年《典藏藝術》試刊號中的〈張大千人物畫作歷年拍賣〉、《典藏古美術》2014年9月(第264期)專題「大千世界」、一直到2019年4月號「張大千120週年特輯」。近30年來,典藏建立起獨一無二的大千資料庫。這次網路專題將與讀者一同重溫這典藏耕耘的「大千學」。

1992年《典藏藝術》試刊號中,對張大千人物畫作的市場分析。(本刊資料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