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上篇曾提及西德巧克力鉅子暨收藏家彼得與宜瑞娜.路德維希夫妻(Peter & Irene Ludwig),如何透過引介包括普普藝術及照相寫實主義等雅俗共賞的美國當代藝術,來深化戰後西德的「民主化進程」。但路德維希夫妻似乎無法滿足於僅是改造家鄉西德的藝術環境:1970年代,正當夫妻倆於西德各處所投資的美術館群已逐漸步上軌道時,路德維希夫妻亦早已把目光望向鐵幕之後。

來自西方的同志:路德維希夫妻與東德當代藝術
在談論路德維希夫妻於東德的「藝術破冰」之旅前,必須要先針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說明。1960年代,兩德對於「德國代表權」的議題仍有爭議;1961年起,柏林圍牆的修建便象徵了雙方之間的緊張局勢。但東西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自1970年代起便呈現了某種氣氛上的微妙變化:首先是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任務成功登陸月球之後,便得出了美國贏得此場競賽的結論。再來是共產集團的經濟疲軟早於1970年代便可看出端倪;以歐洲來說,西歐戰後高度的經濟成長期亦象徵了「馬歇爾計畫」的全面成功。
在上述的冷戰脈絡下,東德開始放棄「德賊不兩立」的思維,並改採務實外交政策。1972年底,兩德簽署《兩德基礎條約》(Grundlagenvertrag),等同公開承認彼此的存在。兩德除了於隔年同時加入聯合國外,1974年,兩德更在對方首都互設代表處。彼得.路德維希便趁此時代的巨大變革,嘗試要開始叩關東德的藝術圈。然而1970年代的東德政府雖然在政治及外交上改採務實路線,展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正常化進程,但在文化政策上卻相對保守。自1950年代起便屢見不鮮的逃亡事件讓東德政府不盡建造了實體的柏林圍牆,同時對於西方文化更抱持著敵意的態度。西歐經濟的復甦與流行文化的崛起對於鐵幕集團來說是個比起太空船還要致命的威脅,對鐵幕集團國家來說,牛仔褲和搖滾樂可能才是西方最可怕的武器。
在此背景之下,彼得.路德維希改採反向引介東德藝術至西方展出的另類策略。他透過管道向東德相關官員表示,東德當代藝術在西方美術館中的缺席是一場文化上的莫大損失。最大的問題或許是乍看之下就是「階級敵人」的路德維希夫妻,究竟如何取得東邊的信任?一來是巧克力生產事業的實質投資,讓經濟上嘗試「改革開放」的東德與路德維希夫妻有了實質合作的基礎。但意識形態上更加隱晦的審查,卻來自於彼得.路德維希的藝術喜好:畢卡索。
波利斯.波法拉(Boris Pofalla)在其一篇論文(2016)中曾提及:東德方面決策層最後願意支持彼得.路德維希的合作方案,不僅是該方案於理性上來說符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文化政策。同時彼得.路德維希本人作為畢卡索專家及愛好者,應當也是其能夠通過東邊意識形態審查的重要原因。畢卡索不僅於戰後仍堅持形象藝術(figurative art),拒絕當時美國前衛藝術圈所推廣的完全抽象創作外。更重要的是,先不論他個人的實際物質生活過地何等豪奢?畢卡索本人是一名積極的反戰分子、反法西斯主義者;以及最重要的,畢卡索自1944年以來,便是一名共產黨員。

也因此,即使路德維希夫妻事實上亦是美國意識形態及其藝術表現的「帶路黨」,基於上述的推測,彼得.路德維希最後得以堂皇而入東德國門。夫妻倆不僅開始了東德藝術的收藏事業外,亦自1970年代起,便開始積極於西德籌辦東德藝術大展。其於冷戰時期收藏的東德作品,包括來自威利.席特(Willi Sitte)、奔哈特.海席屈(Bernhard Heisig)、沃夫岡‧馬多伊爾(Wolfgang Mattheuer)及維爾納.圖別克(Werner Tübke)等藝術家的作品。1983年,路德維希夫妻更在魯爾區奧柏侯遜(Oberhausen)一處舊宮殿建築,成立了「路德維希東德藝術研究中心」(Ludwig Institut für Kunst der DDR),該機構成為了西方世界首個專責收藏及研究東德藝術的美術機構。該機構雖於冷戰後重新改制為「奧柏侯遜宮路德維希畫廊」(Ludwiggalerie Schloss Oberhausen),但時至2000年代的清點中可以發現,該處收藏超過160件東德繪畫及雕塑,以及不計其數的版畫、素描及其他紙本作品及檔案。

西風東進:在鐵幕的大後方設立美術館
時序來到了1980年代,路德維希夫妻對於在鐵幕之間穿梭並以當代藝術來作為破冰工具,似乎早已感到勢在必得。1982年,夫妻倆成立了路德維希藝術及國際了解基金會(Ludwig Stiftung für Kunst und internationale Verständigung GmbH),這裡的「國際了解」便暗示了希望以更積極的方式緩解鐵幕兩側的政治對立。1983年,隨著一檔來自維也納的展覽於布達佩斯獲得空前成功,路德維希夫妻開始接觸匈牙利當局並討論籌設美術館的可能性。在1987年與匈牙利國家畫廊合作的展覽結束之後,路德維希夫妻在1989年3月捐獻了70幅畫作給予匈牙利政府,並正式以此為基礎於布達佩斯成立了「路德維希當代藝術美術館」(Ludwig Kortárs Művészeti Múzeum)。
匈牙利於同年發生了政治上的巨大變動,在5月份的政爭之後,10月份起,原本一黨專政的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社會黨,同時將國名改名為「匈牙利共和國」。巨大的政治變革不僅宣告了匈牙利決定放棄社會主義路線,當年即便隔年的大選尚未舉辦且長期執政黨亦未落馬。但時至年底,人們便察覺匈牙利早已決心脫離鐵幕集團而自立。「路德維希當代藝術美術館」的正式開放時間為1991年,路德維希夫妻為了開館大展再次加碼,永久租借90多幅作品。路德維希美術館在布達佩斯的設立,完整經歷了共產黨政權垮台前的最後一夜,一直到新生匈牙利的誕生。而該館也成為路德維希基金會中唯一一座在鐵幕崩塌之前,便設立於東歐的美術館。

或許是布達佩斯的成功經驗,更可能是柏林圍牆的倒塌及蘇聯的瓦解來得如此突然,路德維希夫妻在後冷戰時代顯得野心勃勃。路德維希夫妻展開更廣泛的「藝術戰略」計畫,並將目光投向歐洲之外。夫妻倆於冷戰時期便曾多次造訪古巴,並曾循著東德模式於冷戰結束前便收藏了一定數量的古巴當代藝術作品。
在1994年,配合冷戰剛結束時的氣氛,夫妻倆於哈瓦那成立了路德維希古巴基金會(Fundación Ludwig de Cuba)。正如同他們曾經以具體的資金支援窮困的東德藝術家一般,路德維希家族於哈瓦那的基金會,除了負責展示及推廣古巴當代藝術,同時也透過各種獎助計畫來協助古巴當代藝術家的發展。

路德維希夫妻抱持著藝術可以推動「民主化」的信念,於1994年與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合作,於該館內部成立了「路德維希美術館」,負責展出及推廣國際及俄羅斯當代藝術。夫妻倆人於戰後買進美國普普及照相寫實主義的作品,如今已能冠冕堂皇的進入到了過去蘇聯帝國的核心區域了。

後話:把畢卡索帶去北京-民主夢/和平演變的最後一搏
路德維希夫妻最後一場大膽的政治歷險記,莫過於1996年與北京的合作計畫。1996年夏天,由於彼得.路德維希稍早的意外辭世,宜瑞娜.路德維希代表其丈夫簽屬了與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合作契約。在這場合作計畫中,路德維希夫妻捐出了超過100件的當代藝術精品,包括了畢卡索、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及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人的作品。其中還包括一幅安迪.沃荷所創作的彼得.路德維希肖像。

路德維希夫妻原本應當是期望循布達佩斯模式,在北京設立單獨的路德維希美術館,並有獨立的策展及研究團隊來推動中國民眾對於國際當代藝術的了解。可惜的是,這個模式不僅無法在聖彼得堡執行,在北京最後也萎縮成中國國家美術館於1999年起館內開放的「路德維希國際藝術館」常設展。筆者在爬梳中國美術館對外的相關文宣中,亦可發現該館避重就輕,盡量迴避「路德維希國際藝術館」的名諱。
彼得.路德維希在冷戰結束後的初期去世,不僅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路德維希夫妻認為可以透過藝術交流來改變意識形態的想法,對今日的我們而言,似乎早已有些過度樂觀。但透過路德維希夫妻的藝術冒險,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冷戰高峰期於牆上所懸掛的普普藝術、國際抽象風格、或社會主義風格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個人思想的表達,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犬牙交錯的戰場。

當美蘇於大氣層之外進行人類史上最極致的技術決鬥之時,路德維希夫妻也正在中歐的各大美術館中進行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戰爭」。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我們更可以觀察出他們想要乘勝追擊、並將「革命經驗」輸出至世界各地的雄心壯志。當然關於他們的想法及策略,尚有許多可供商議之處;但相較於今日死氣沉沉的德國藝壇及商界,路德維希夫妻的冷戰傳奇,似乎也標示了某種不可能再回溯的時代精神。
延伸閱讀|【高森信男專欄】收藏家的藝術冷戰: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帝國(上)再造德國
延伸閱讀|【高森信男專欄】戰火中的藝術工作者:冷戰及極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