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森信男專欄】收藏家的藝術冷戰: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帝國(上)再造德國

【高森信男專欄】收藏家的藝術冷戰: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帝國(上)再造德國

【Column by Nobuo Takamori】Collectors’ Cold War of Art: Peter Ludwig and Irene Ludwig’s Collecting Empire (I) Reinventing Germany

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及文化政治視角,不僅企圖為戰後的德國重塑其當代藝術品味外,其在戰後藝術史中更具備另一十分特別的地位:作為冷戰的文化「破冰專家」,路德維希夫妻在鐵幕尚存的時代不僅透過其旗下企業體及收藏,致力於拉近兩德之間的關係外,甚至讓所謂「國際藝術」的足跡遠赴鐵幕另一側的匈牙利、俄羅斯、古巴及中國。

若對德語國家的美術館風景稍有涉略,則必定常會在該區域看到不少美術館招牌被烙上了「路德維希」(Ludwig)的名諱。從德國西部科隆的路德維希美術館(Museum Ludwig),一直到維也納的mumok(全稱為「維也納現代藝術路德維希基金會美術館」,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路德維希」就像是「麥當勞」一樣,深刻地影響了德語國家乃至全球的藝術詮釋地景。而這座廣袤藝術帝國的國王及皇后,即是彼得與宜瑞娜.路德維希夫妻(Peter & Irene Ludwig)。他們的收藏曾捐給全球超過19座美術館,若不計入「彼得與艾瑞娜.路德維希基金會」(Peter und Irene Stiftung),20世紀共計至少有15座美術館或收藏機構依其姓氏命名,而這當中又有超過10座美術館至今仍持續開門迎接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觀民眾。

科隆路德維希美術館,現在的館舍為1980年代的設計。(©wikipedia)

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及文化政治視角,不僅企圖為戰後的德國重塑其當代藝術品味外,其在戰後藝術史中更具備另一十分特別的地位:作為冷戰的文化「破冰專家」,路德維希夫妻在鐵幕尚存的時代不僅透過其旗下企業體及收藏,致力於拉近兩德之間的關係外,甚至讓所謂「國際藝術」的足跡遠赴鐵幕另一側的匈牙利、俄羅斯、古巴及中國。簡而言之,路德維希夫妻屬於冷戰世代中,對「藝術的力量」抱持著信仰的鮮活例證。即便從今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已經有點老派,但今日回望其藝術事業,仍有不少值得重新觀察之處。

收藏帝國的發跡:從畢卡索專家到巧克力大亨

1925年出生於科布林茲(Koblenz)的彼得.路德維希(Peter Ludwig)幸運地躲過了戰火,並於1946年開始於美茵茲(Mainz)攻讀藝術史。戰後初期的德國才剛匍匐爬出納粹暴政的陰影,過去曾被視為「墮落藝術」(Entartete Kunst)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終於再次成為藝術史課堂上的重要研究課題。彼得.路德維希便是在此氣氛下,啟蒙了其對於現當代藝術的興趣。彼得.路德維希的畢業論文《畢卡索人像繪畫作為一個世代生活態度的展現》(Das Menschenbild Picassos als Ausdruck eines generationsbedingten Lebensgefühls),便顯現出其對於畢卡索創作的興趣。

除了修讀藝術史外,彼得.路德維希在美茵茲古騰堡大學(Johannes-Gutenberg-Universität)的求學時光中最大的收穫,或許是結識了之後的生命/藝術伴侶宜瑞娜.孟海(Irene Monheim)。同樣攻讀藝術史的宜瑞娜.孟海來自大名鼎鼎的孟海家族,其祖父便是於亞琛市(Aachen)創辦川普夫巧克力(Trumpf Schokolade)工廠的雷奧納德.孟海(Leonard Monheim)。彼得於1951年迎娶宜瑞娜,並在畢業後於雷奧納德.孟海企業體中工作。此時的家族巧克力事業已經併吞並管理多個歐洲巧克力品牌,當時旗下的品牌亦包括了目前聞名國際的瑞士蓮巧克力(Lindt)。實質管理集團的路德維希夫妻,在冷戰結束前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具規模的巧克力商之一。路德維希夫妻便善用其手中的「鈔能力」來實踐藝術史觀點,兩者婚後不僅展開其收藏計畫,並逐步將其收藏擴張至今日的規模。

學生時代的彼得.路德維希及宜瑞娜.孟海,攝於1950年。(©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將美式普普快餐賣到萊茵河畔:民主德國的新滋味

納粹德國時期的文化政策不僅著重對於猶太裔藝術家的迫害,同時也透過「墮落藝術」的概念來否定立體派、表現主義及抽象藝術等前衛藝術作品。對於戰後西德而言,推廣前衛藝術運動不僅是藝術品味的問題,更是設法與黑暗時代切割的具體文化政治策略。相對於法國、義大利及其他西歐國家,戰後西德藝壇的發展不僅更為國際化,且比起其他西歐國家,甚至更熱衷於引介美國藝術。美國普普藝術於海外最大的收藏群,很有可能便是今日的德國。顯而易見的,路德維希夫妻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隆路德維希美術館內巨幅的美國普普藝術及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收藏。(攝影/高森信男)

路德維希夫妻自1957年開始展開其收藏計畫,初期著重於收藏法、德兩國的當代藝術。自1960年代起,他們便開始將目光望向北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普普藝術。夫妻倆更於1967年遠赴美國參觀普普藝術家湯姆.維塞爾曼(Tom Wesselmann)的工作室,並收購其許多大件作品。路德維希夫妻對於美術館的涉入,亦從孟海家族的守備範圍亞琛開始起步。1970年,他們於亞琛市區的老溫泉會館(Altes Kurhaus Aachen)成立了「新畫廊-路德維希收藏」(Neue Galerie – Sammlung Ludwig)。該美術館不僅是夫妻倆首座以其姓氏命名的機構,同時也是當時德國首座當代藝術美術館,內容以大批1960年代購藏的美國普普藝術為主。

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之一:杜安.韓森(Duane Hanson)創作於1970年的《超市女士》(Supermarket Lady),現藏於路德維希國際藝術論壇。(©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該館收藏於1991年遷入位於亞琛市郊的一座戰前雨傘工廠,並重新命名為「路德維希國際藝術論壇」(Ludwig Forum für Internationale Kunst)。1970年代,科隆的瓦爾拉夫-里夏茨美術館(Wallraf–Richartz Museum)欲擴張其當代藝術部門,路德維希夫妻藉此機會捐出超過350件的當代藝術收藏,以換取市政府將當代藝術部門命名為路德維希美術館。1986年,路德維希美術館於科隆總站及大教堂旁開幕,如今早已成為該市的重要地標。路德維希美術館以展示20世紀以後的作品為主要目標;其除了典藏及展示大批美國普普藝術外,更因為路德維希夫妻捐獻了大批畢卡索作品,而讓科隆市成為繼巴塞隆納及巴黎外,全球收藏第三多畢卡索作品的城市。

路德維希夫妻所收藏,成畫於1960年代的畢卡索作品,現藏於維也納mumok。(©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1970年代末,路德維希夫妻成立奧地利路德維希基金會。基金會先是透過租借大批作品於維也納舉辦當代藝術大展,而後基金會又同意捐出部分作品,成為今日維也納重要當代藝術館mumok的收藏基礎之一。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守備範圍並不僅限於現當代藝術,更含跨了古希臘羅馬文物、前哥倫比亞文物、古典陶瓷工藝及古典繪畫等領域。他們捐出了手上的古典及現代繪畫收藏,藉以擴充亞琛「蘇維蒙德-路德維希美術館」(Suermondt-Ludwig-Museum)的館藏。1981年,夫妻捐出手上的古希臘羅馬收藏至瑞士巴賽爾的古代博物館(Antikenmuseum Basel);1992年,他們於彼得.路德維希的出生地科布林茲,使用一座古堡的空間成立了科布林茲路德維希美術館。1994年,他們將手中的古典陶瓷珍藏捐獻給巴伐利亞洲的奔堡(Bamberg),並於該市成立了路德維希收藏(Sammlung Ludwig Bamberg)。

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品亦橫跨古今,圖為西元前7-8世紀的古希臘雕塑,後捐贈至巴賽爾。(©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向東邊的同胞分享咖哩香腸(Curry Wurst):望向鐵幕之後

也許和路德維希夫妻的斜槓巧克力事業有關:他們認為藝術不應有高低之分。也因此,美國普普藝術雅俗共賞的特質不僅深得這對收藏夫妻的喜愛,同時也成為重構戰後德國視覺藝術文化的重要風景之一。戰後西德重建期的重商主義及高速發展不僅為路德維希夫妻的事業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當時對於當代藝術全面開放的氣氛亦成為了新興收藏機構及美術館的重要實驗場。隨著1970年代,於亞琛、科隆及維也納的幾座重要美術館計畫皆步上軌道後,這對收藏家夫妻便開始將其野心望向更為困難的方向-東方,柏林圍牆之後的廣大世界。

時序進入1970年代末,在鐵幕另一端的共產集團於經濟領域開始略顯疲態。1975年,蘇聯與美國的太空船於地球軌道接合,不僅象徵了太空競賽時代的結束,同時也預告了冷戰氣氛的變奏時期即將展開。鐵幕內的共產集團國家為了消解其內部的經濟壓力,紛紛開始推動「有限度」的經濟開放政策。路德維希夫妻此時便以亦商亦文的特殊角色,試圖要開始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叩關。路德維希夫妻早先向西德及奧地利引進美國當代藝術的計畫不僅大受好評,或許更讓他們堅信企業家/收藏家是有可能透過當代藝術的影響力來進而改變社會及政治的氣氛。

科布林茲的路德維希美術館坐落於一座小城堡內。(攝影/高森信男)

關於這對收藏家夫妻於鐵幕後的當代藝術計畫,且讓筆者留待下一回的介紹。他們自1980年代起,不僅將其在德語國家的美術館經驗推銷至全球,時間亦跨越柏林圍牆倒塌前後。且讓筆者於下個月的專欄中介紹向德國民眾兜售美國藝術的巧克力大亨,如何在冷戰結末期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無產階級的好朋友」。

延伸閱讀|謝爾蓋.舒金家族:俄羅斯大收藏家的風光與哀愁
延伸閱讀|【高森信男專欄】戰火中的藝術工作者:冷戰及極權篇

高森信男( 100篇 )

策展人、「奧賽德工廠」廠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