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下)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下)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 ART: TRIBES, CREATIVE CAMPS, FESTIVALS, ART VILLAGES, THEATERS, WORKSHOPS, LABS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以上下兩篇的篇幅,組織七位書寫者,訪問十組創作社群的集結者與團體,整理出五個命題,作為思考社群創生藝術方法的敲門磚。在下篇裡,我們將重點介紹「從劇場蔓出的開放式聚集」與「混雜的創能與『純』的不易」與「交換的實踐」等三個面向。
編按:自2010年代上半葉之後,藝術創作的社群正產生新的重組,不僅如此,在地社群也在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在都會區的大場館時代之外,這些社群創生藝術往往是以環境與生活中的某些特定性作為共同體,而不限於族群或創作範疇。〈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以上下兩篇的篇幅,組織七位書寫者,訪問十組創作社群的集結者與團體,整理出五個命題,作為思考社群創生藝術方法的敲門磚。...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陳晞(Sid Chen)( 106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盧宏文( 3篇 )

現居於花蓮,因在原住民族創作者及其生活態度上深受啟發,開始長期關注其創作環境、概念和作品,並以此作為2017年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之書寫主題。相關訪問文章或劇評,多散見於《Pulima Link》網站、《表演藝術評論台》,及《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

李京樺( 22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關注展覽策畫、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亦嘗試策劃展覽以探求藝術的結構。喜歡在瑣碎的生活事物上,尋求有趣的切入角度。來稿可洽:jing @artouch.com

徐國明( 1篇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博士後研究員,主要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台灣文學、文化政策、社區營造、六堆客家等領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重要期刊,並共同出版《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台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一書。

高立哲( 1篇 )

現居新北烏來,為一名部落工作者目前從事實驗教育工作和泰雅族傳統文化的調查,在部落學習編織工藝與族語。未來持續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群權益與新聞事件,並策劃相關原住民議題展覽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