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自2010年代上半葉之後,藝術創作的社群正產生新的重組,不僅如此,在地社群也在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在都會區的大場館時代之外,這些社群創生藝術往往是以環境與生活中的某些特定性作為共同體,而不限於族群或創作範疇。〈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以上下兩篇的篇幅,組織七位書寫者,訪問十組創作社群的集結者與團體,整理出五個命題,作為思考社群創生藝術方法的敲門磚。...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Tags
Abel餘燼—在大山與索道之間
Adaw Palaf Langasan
Labay Eyong
Makotaay藝術村
Nakaw Putun
Panay Musi
Phpah藝術聚—劇山計畫
TAI身體劇場
tamita kita走吧我們
Watan Tusi
今藝術&投資
今藝術&投資374期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冉而山劇場
創作營
創生
劇場
劉亮延
原住民藝術
原舞者
吳思鋒
太魯閣族
實驗場
專題
工寮
志哈克藝術實驗場
斷層藝術節
李德茂
東冬.侯溫
林介文
森人— 太魯閣藝駐計劃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森川里海藝術行動
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
潘小雪
潘麗娟
瓦旦.督喜
社群
織女
織布
羅聿綺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花東
藝術村
藝術節
裹山
那高.卜沌
部落
阿美族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陳政道
頭條
陳晞(Sid Chen)( 106篇 )追蹤作者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盧宏文( 3篇 )追蹤作者
現居於花蓮,因在原住民族創作者及其生活態度上深受啟發,開始長期關注其創作環境、概念和作品,並以此作為2017年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之書寫主題。相關訪問文章或劇評,多散見於《Pulima Link》網站、《表演藝術評論台》,及《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
李京樺( 22篇 )追蹤作者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關注展覽策畫、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亦嘗試策劃展覽以探求藝術的結構。喜歡在瑣碎的生活事物上,尋求有趣的切入角度。來稿可洽:jing @artouch.com
徐國明( 1篇 )追蹤作者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博士後研究員,主要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台灣文學、文化政策、社區營造、六堆客家等領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重要期刊,並共同出版《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台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一書。
高立哲( 1篇 )追蹤作者
現居新北烏來,為一名部落工作者,目前從事實驗教育工作和泰雅族傳統文化的調查,在部落學習編織工藝與族語。未來持續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群權益與新聞事件,並策劃相關原住民議題展覽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