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花東藝文空間,抽樣與現況 (2016-2023)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花東藝文空間,抽樣與現況 (2016-2023)

【Spotlight on New Network of Creative Communities in Hualien and Taitung】Sampling and Current Status of Arts and Cultural Space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2016-2023)

約莫在2016年之後,花東各地逐漸誕生零星的藝術空間。從純藝術、當代工藝、駐村空間、劇場到不同於博物館展示範疇的文物館,在這個沒有美術館作為藝文生態網絡中心的環境裡,這些空間多元的使命與意圖,反映了這個環境想像藝術文化時的非單一性。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訪問了六個在2015年後,於花東經營實體藝文空間的單位,除此之外,在本文的視覺排版中,亦列出目前團隊關注的藝文場館。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的其他專題文章詳見:
導言: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上)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下)
花東藝文空間,抽樣與現況 (2016-2023)
重航海洋的文化行動——造船作為一種方法
園區流標了,然後呢?文化中介組織如何救花創?

約莫在2016年之後,花東各地逐漸誕生零星的藝術空間。從純藝術、當代工藝、駐村空間、劇場到不同於博物館展示範疇的文物館,在這個沒有美術館作為藝文生態網絡中心的環境裡,這些空間多元的使命與意圖,反映了這個環境想像藝術文化時的非單一性。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訪問了六個在2015年後,於花東經營實體藝文空間的單位。

好地下藝術空間

成立於2016年的好地下空間,致力於為花蓮提供當代藝術的替代空間。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田名璋,同時也是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教授。他指出,花蓮長期缺乏國際交流與當代藝術,因此期望可以增設替代空間以促進藝術的流動。

好地下空間特別注重攝影與環境藝術,在每年邀請駐村的藝術家中,多半為影像創作者,且近年來多是日本的中生代攝影師,例如赤鹿麻耶(Maya Akashika)與藤岡亞彌(Aya Fujioka)。好地下空間也經常舉辦創作工作坊,讓國際藝術家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與途徑。除了著重於國際藝術家的引介,也同時注重與在地的連結。2016年,好地下藝術空間以「朋友」(Amigo)諧音為名的推出了「ArtMeGo」藝術市集,與附近街區、店家連結,舉辦駐村創作、藝術市集和駐店創作展等活動,打破藝術與當地居民的隔閡,促進藝術融入了社區生活與日常

田名璋有感於近兩年來藝術圈對於花東地區的關注,有大量外部團體、機構的進入,卻少有突破,甚是可惜。在藝文空間逐漸蓬勃發展與成立的勢態下,反而使好地下空間更堅持自身的營運路線,將更多的國際視野導入花蓮。田名璋曾是新樂園成員,亦於2020年跟新樂園、新浜碼頭合作推出「新樂園Emerge新秀策展人培力」,也因此留意到年輕策展人所思考與切入的角度很不一樣,會開始嘗試以非在地性或是非在地居民的身分思考與當地的連結。也符合田名璋所認為的,做當代藝術空間,不必只能以在地為主要內容。 (文/李京樺)

好地下空間特別注重攝影與環境藝術,在每年邀請駐村的藝術家中,多半為影像創作者,且近年來多是日本的中生代攝影師。圖為好地下藝術空間「身分顯影-溝仔尾 吳尚霖駐村創作個展」展場一隅。(©好地下藝術空間)

島人藝術空間

成立於2020年疫情期間的島人藝術空間,是一個試圖呼應花東在地當代藝文環境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來自排灣族的負責人鄧雪真(Lanyun Vavulengan)表示,這個由一群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與原住民民族學院畢業校友組成的空間團隊之所以會成立,與「需要有空間做展覽」的畢業規定有關。為此他們也注意到東部藝術展演空間的稀缺,「希望有個合適的空間,可以說故事。」

2021年邀請東華大學原民院教授王昱心策展的空間開幕聯展「2021出發.點」,顧名思義是希望開啟花東藝文環境在2020年代的新階段─一個結合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當代藝術與當代工藝設計的場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之間思考創作,雪真留意到了花東藝術家之間的「Smbarux」(交換、換工之意,為太魯閣語),跟都市裡的金錢買賣關係很不一樣。並在「Smbarux」的過程中,留下的情誼與思想的混合,也是島人之所以強調媒合東部藝文團體與部落創生的精髓所在。

「島人並不將自己侷限在花蓮,我們持續在與不同地方合作,為的是讓大家看見各地手作的美學差異與能量。」擅長纖維創作的雪真說,目前島人的合作網絡中有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蘭調織女、臺東曙光藝術村、尤瑪.達陸、蘭恩文教基金會等,亦積極跟新社香蕉絲工坊合作,希望能協助復振香蕉絲工藝,除此之外,石雕產業與當代石雕創作,也是島人希望透過展覽合作推廣當代觀點的重要類別。 (文/陳晞)

目前島人的合作網絡中有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蘭調織女、臺東曙光藝術村、尤瑪.達陸、蘭恩文教基金會等,亦積極跟新社香蕉絲工坊合作。圖為島人藝術空間展場。(攝影|陳晞)

池上穀倉藝術館

2017年開始正式營運的池上穀倉藝術館,是多力米公司梁正賢自費改建老穀倉、並委由台灣好基金會經營管理的藝術空間。池上辦公室總監李雅伶說,穀倉藝術館是台灣好基金會在鐵花村之後,希望發展偏鄉文化旅行的重要據點。基金會走訪花東縱谷與東海岸,尋求合作地點,最後選定落腳池上,是因為這邊有珍貴的農田文化風景。至此之後,穀倉藝術館便結合邀請藝術駐村藝術家、策畫展覽、推廣在地藝術教育並組織文化旅行與「縱谷大地藝術季」,作為向內耕耘、向外連結的方法。

較耐人尋味的,是穀倉藝術館初期所展出的藝術內容,似乎也接近一種延續上世紀鄉土美學運動的當代文人田園美學。有許多如臺靜農、席德進這般的藝術大師收藏展都曾在這裡舉行。這或許與基金會前期便邀請蔣勳、席慕容、雲門舞集來到池上的這個舉措有關。不過,他們亦邀請國內外的當代藝術家,而其獨特的生活環境,也讓劉文瑄、曾建穎、葉仁焜與李屏宜等許多臺灣年輕當代藝術家深受啟發,在其駐村階段的創作裡,都能見得創作對生活環境的內化。

李雅伶說,池上這個地方雖然不大,卻也有相當多元的族群,包括閩南、客家、外省、馬卡道族與阿美族,而藝術館的受眾又有一半是觀光客,所以團隊一直希望能讓藝術以雅俗共賞、多元且具代表性的方式策畫內容。除此之外,藝術館希冀能作為東部藝術教育的輔助者,例如和縱谷地區唯一的福原國小美術班合作、接待臺東美術館的志工參訪團。與臺東地區學校、社區、藝文場館與在地文化美術協會等,都會互通有無。 (文/陳晞)

總監李雅伶表示,池上這個地方雖然不大,卻也有相當多元的族群,包括閩南、客家、外省、馬卡道族與阿美族。圖為「池上・薪傳」展場一隅。(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山東野表演坊

山東野表演坊的排練場位於花蓮市鬧區,二樓至四樓根據團員們的需求,分別是親子友善空間、黑膠排練場和辦公室。現任團長尉楷表示,未租下此空間前,劇團的製作多是在不同團員家裡騰出地方克難完成。有了排練場後,劇團才有一個穩定的場地可使用,劇團成員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彈性安排排練時間,無需擔心借不到場地,並解決過去在疫情期間難以找到地方實體聚會的困擾。

雖然排練場才啟用近兩年,但根據團員們的不同想法,已發展出相當多元的活動內容,如寶寶劇場、小小山東野親子市集、與國外藝術家合作的展演,以及表演藝術人才培訓工作坊等。目前排練場的經費來源,多為山東野表演坊自籌,並無特別為場地申請補助,尉楷說,當初在租用此空間,並改裝成排練場時,對如何營運並無太多想法,空間規畫主要是希望能符合劇團及團員的需求,很多事情是在有了空間之後,才逐漸長出來的。

例如,開始有高中生或大學生為了練舞或開會來租借排練場,因應這些場地申請者不同的情況,劇團會開放一些名額,讓他們以擔任演出志工的方式折抵租借時數。劇團明年也預計推出結合排練場環境的戲劇,並且在二樓的親子友善場地,將有以親子與海洋為主題的書店進駐。就山東野表演坊的情況而言,尉楷說,目前不太會將藝文空間當作營運規畫的一部分,畢竟在花蓮租借排練場地的需求量不高,劇團擁有這樣的一個空間,主要還是為了讓團隊有更多自由運用的彈性。 (文/盧宏文)

大同戲院

位於花蓮壽豐鄉豐田的大同戲院,在沉寂40年後,今年年中終於重新開幕。如今這裡不只能播放電影,改建後的戲院,還是親子共享空間,是社區居民的聚會所,也是各類藝文展演的演出場地。

重新開幕的契機,來自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以下簡稱牛犁協會)、山東野表演坊、阿改玩生活及花蓮縣壽農社區發展協會所組成的「山下線」。這四個花蓮在地組織聯合申請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計畫(多元徵件),並由其中的牛犁協會申請文化部對應的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計畫,以此支應大同戲院的修繕費用。

牛犁協會負責此事的文化組長楊富民表示,當初會推動大同戲院的再度打開與整修,主要是觀察到村子裡的小孩越來越多,希望能讓家長和小孩有個安全的休息與遊樂場所,也減輕一點家長們育兒的負擔。因此,戲院的改建工程,從開始便規劃有遊戲間、哺乳室,以及讓家長可以邊留意參與活動的孩子,邊偷閒喘口氣的場邊座位區。

他說,大同戲院有藝文空間的性質,但它更是一個社交空間,希望能讓好玩的事情持續在這裡發生。所以除了不定期的藝文展演與影展,目前大同戲院固定週二晚是新住民姊妹的跳舞班,週三晚則是社區居民瑜珈課,也正在協調社區練太極拳的長輩可以進來空間練拳。戲院開幕後,這裡變成大家討論事情的地方,讓許多移居者與在地居民,有一個自然而然認識與交流的管道。這也符合富民與牛犁協會團隊參與大同戲院再出發的構想,在雜貨店一間間歇業路邊的大榕樹也消失的現在,更需要創造出一個凝聚人群的社交空間。 (文/盧宏文)

太巴塱文物館

今年甫開幕的太巴塱文物館,文化局委由曾經策畫過「2020基隆潮藝術」的設計團隊「沿岸製作」策畫開幕展。在開幕展「TAFALONG 太巴塱」中,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以「Tiyamacan」、「Doci 與 Lalakan」、「Mayaw與Onak」等阿美族口傳神話故事,作為「起源」、「續存」與「社會」三個區域,希望讓觀眾在認識太巴塱部落祖先從繁衍生存到遷徙定居的過程中,思考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除此之外,策展團隊也跟部落共創太巴塱線上文物館,3D數位掃描太巴塱部落文物,為的是這檔展覽的主要受眾:旅外的部落族人,以及在部落生活的人們。

身為漢族的策展人陳彥安知道,團隊不可能比地方耆老、文史工作者與部落青年更了解太巴塱,「與其假裝了解,不如就用外地人的視角。向他們學習、溝通。」太巴塱文物館並沒有「館長」,為的是之後讓太巴塱部落的族人接管文物館。團隊大多時候是與熟悉太巴塱部落的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討論:如何讓大家走進太巴塱,如何讓太巴塱願意邀請外地的人進來?創造榮譽感、擺脫博物館死氣沈沈的既定印象,是兩大策略。

陳彥安說,希望能藉由「TAFALONG 太巴塱」,為文物館開拓一些策展的新可能,因此團隊很快地繞過了博物館策展的路線。「因為這個空間最需要的是有人來使用它,也要讓部落的人平常會進來這個館舍,讓文物館有活的人事物在這裡發生。」 (文/陳晞)

陳彥安說,希望能藉由「TAFALONG 太巴塱」,為文物館開拓一些策展的新可能,因此團隊很快地繞過了博物館策展的路線。圖為太巴塱文物館開幕展「TAFALONG 太巴塱」展場。(沿岸設計提供)
陳晞(Sid Chen)( 133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

盧宏文( 3篇 )

現居於花蓮,因在原住民族創作者及其生活態度上深受啟發,開始長期關注其創作環境、概念和作品,並以此作為2017年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之書寫主題。相關訪問文章或劇評,多散見於《Pulima Link》網站、《表演藝術評論台》,及《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

李京樺(Jing-Hua, Lee)( 68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