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的其他專題文章詳見:
導言: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上)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下)
花東藝文空間,抽樣與現況 (2016-2023)
重航海洋的文化行動——造船作為一種方法
園區流標了,然後呢?文化中介組織如何救花創?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舉辦的「2023 Pulima藝術節」在十年之後,首次來到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下簡稱花創)舉辦。搭配上個月20日由在地表演藝術團體「TAI 身體劇場」創辦人瓦旦.督喜(Watan Tusi)擔任總監策畫的「夠帶種藝術季」開幕,帶來六組年輕表演創作者在地創作,現場的喜宴氛圍,像是為花創正式開展新篇章。而在這個新篇章的新人們,則是自去年開始相繼進駐「救花創」的文化中介組織。

流標了,然後呢?
Pulima藝術節在花創舉辦,是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以下簡稱生美基金會)與原文會正式進駐花創後第一個開花結果。原文會執行長何明輝(AlangGalavangang)、生美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國家藝文中介機構裡的重要人物都親臨開幕現場,見證這個饒富意義的一刻。這個事件意味著一個現象:自2000年代啟動的文創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進駐閒置古蹟的文化產業政策載體,在現行的古蹟使用規範與當地產業結構影響下,不得不委由如生美基金會這般的文化中介機構被國家指派運營活化花創。很大的原因是20年前由民間公司ROT、OT經營的文創園區路線,基本上難以在臺北之外的城市裡長久經營。自從2018年的花蓮大地震之後,受當時文建會委託經營六年的「新開股份有限公司」,原本已經經營困難的花創,更面臨危老建築修復等問題,不得已只好在2019年結束合約。
根據文化部111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花蓮及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因經營不善而陸續終止委外營運合約,刻由文化部經管中,允宜妥慎規劃營運招商條件,儘速完成招商事宜,俾利達園區產業聚集效益。」在預算評估報告公佈之後,文化部便將花創園區委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代為管理,並隨即在隔年宣布由生美基金會負責營運全園區24棟的建築物。
在參觀2023 Pulima藝術節之餘,我也順道走訪了花創園區的其他展演,而現場的展覽工作者轉述,在這個古蹟空間裡不能明火、鑽洞,展覽電線可能還要自己拉,種種因素讓民間商家寧可選擇租賃園區外的鬧區店面。有熟悉花蓮商業環境的朋友向我說,光是飯店招商都已經招不滿了,花創空間這麼難用,招商絕對更難。

「不讓花創成為另一個華山」
也因此,文化部委託生美基金會,則是希望能以C-LAB在舊空總園區的營運經驗,讓花創有效創造另一種文化創作的群聚效應,成為文化部指定挽救花創營運的中介機構。生美基金會總管理處陳國政總監表示,基金會進駐後,已快速盤點並整備空間,推出花創園區場地管理及使用申請細則,並且遴聘在地文化藝文工作者擔任審查委員,定期審查花東與其他地區申請案,以適當提供場地藝文優惠價,或是藉著協辦方式支持部分展演活動,讓更多創意能量於花創發生。
另一部分,則是讓花創園區成為政策資源平台。「如去年我們與原文會簽署合作意向書(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以下簡稱MOU),今年原文會正式進駐第24棟,打造原住民族美感基地。」陳國政透露,基金會內部也正在評估「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未來同時於花創園區發生的可能性,「讓全國文化實驗創作團隊,可以在生美基金會不同園區同時孵化孕育」。
生美基金會甫設立的「花創維運專案辦公室」主任林淑萍表示,花創不應該變成華山或松山文創園區。「我們拒絕讓花創成為華山。花創該成為什麼樣子,很大程度是要聽取在地社區的聲音。」林淑萍表示,根據花蓮縣觀光局的統計數據,在年觀光人口700多萬的總數中,花蓮市就佔有330萬的高比例。目前花創辦公室的策略有三:一,先以音樂綠洲、玩聚場與FUTURE VISION LAB實驗展演計畫自有品牌巡迴花創;二,扶植屬於花創的自有品牌;三,邀請在地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進駐,回饋空間使用經驗,進而改善空間硬體。

文化中介機構的網絡化會是活化文創園區的新未來?
在文化中介機構相互協助的網絡裡,原文會跟進包下影集《茶金》拍攝場景建築的「24棟」之後,舉辦了今年的Pulima藝術節。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在與生美基金會簽署MOU後,團隊便持續在花蓮田調,拜訪這裡的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創作者。包含酒釀、阿美陶、採集文化與原住民族裡的文化交換系統等,都是美感基地的重要元素。
原文會以「文化花開在花創」為進駐計畫定調,在Pulima藝術節之前,已經先試做了關於阿美陶的夏令營。而今年的Pulima藝術節,則是整合過往原文會的業務資源,發展成邀請策展人策畫「情山色海」、「Misakorengay製陶的人」、「複眼觀」三檔展演,與「美食花開╳手藝花開」系列活動。曾瓊慧表示,原文會作為全國性的單位,儘管並非是在部落工作的實際執行者,但在地的原住民族都已經與單位有很深的連結與認識。
除此之外,原文會也能以補助資源挹注在地,並組織地方之外的受眾來到花蓮參與文化活動。「我們儘量讓花蓮在地的工作者處理,同時也希望能在這個計畫裡,鬆動『原民』的既有定義。」在未來,原文會預計以一年Pulima藝術節,一年原住民族文化影視節(MADA TIFF)交替舉辦,希望能在日常活動與特展的檔期之間,逐漸讓花創成為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文化的匯聚場所。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