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交會地帶:台北區塊鏈活動週中的三檔展覽

交會地帶:台北區塊鏈活動週中的三檔展覽

Rendezvous Zone: Three Exhibitions in Taipei Blockchain Week

年底是區塊鏈活動的熱月。筆者身為部分活動的主持人、與談人、講者和主辦方,兵馬倥傯之餘,可以佇足於這些作品前享受片刻寧靜,實在感到幸福。有時為了有效宣傳活動,快速組織活動,心神不免浮躁,覺得藝術品應依附於組織、機構或平台,沒有後者,哪有前者?然而,只要有機會見識到精良絕美、趣味紛陳的作品,仍會興起一股後者必須永遠服務前者的熱忱。

12月台北的區塊鏈活動實在太多。11月底展開的NFT Taipei(11/30-12/03),到了12月第二個週末馬上接著Funding the Commons(12/9-10);第三週起,是三天黑客松和三天講座的Taipei Blockchain Week(12/11-16),隔天有DAO Taipei(12/17)。這些活動的內容包括加密金融、去中心技術應用、公共財注資和組織創新,一言難盡。

不只如此,強調體驗的OneOffs幾乎跟NFT Taipei同時,之後尚有三檔展覽:跟藏家機構Le Random友達面板合作的生成藝術展「Influentia」(12/08-2024/01/07)、與郭雪湖對話的數位藝術展「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12/9-2024/01/14)、從鏈上策展出發的藝術沙龍兼社群派對「繫Ties」(12/15-17)。以上事件,還不包含晚上或同時段的衛星活動、派對和讀書會(如Web3 for All)。若讀者對Web3感興趣又騰不出時間關注,不妨記住每年十二月的旺季。

本文不可能全面盤點這些活動,只希望聚焦在上述三檔展覽,簡介其內容,給予簡要評價,闡明這些活動於此刻發生的意義,試著為讀者繪製一幅簡要的認知地圖。必須聲明,筆者涉入其中兩檔,書寫起來或許有失公允;事實上,挑選它們來書寫已證明我的偏好。不過身為一名評論人,我將力圖保持清醒,另撰篇章將相關疑惑與反思公開,與有志者討論。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Web3本來就是for all的:我的社群經歷(之一)

1. 繫Ties:從鏈上策展到社群活動

「繫Ties」的誕生,跟fxhash這個泰卓鏈(Tezos)平台近日的革新有關。本月fxhash堂堂邁入2.0階段,為了迎接跨鏈交易的未來,它開放以太幣購買NFT,不再限於泰卓幣;此外,也開放團體策展,不再只有個別藝術家能上傳作品。不變的是,這個平台繼續維持草根精神,不審查上傳的作品──如果要控制品質、限定主題,由團體策展便是。台灣的加密藝術團體Volume DAO於12/2率先舉辦小型派對,向與會者介紹往後兩個星期台北的區塊鏈活動,也協助fxhash宣傳其新功能。

「繫 Ties」社群活動現場,可以看到後方螢幕展陳此次鏈上策展作品。(攝影/汪正翔)

「繫Ties」正是Volume DAO在fxhash上的策展計畫,內容包含五位藝術家的新作:Alvis Lee(台)《Surrounding Things 質生塵》、Natalie.J(台)《INACTION》、黃新Newyellow(台)《Dashing City》、SamuelYAN(中)的《unTie》、Kazuhiro Tanimoto(日)的《Yuragi》。12/14起,我們可以在fxhash購藏這些作品。比較特別的是,Samuel本身是日本生成藝術家高尾俊介(Takawo Shusuke)的學生,Volume DAO於今年五月和八月赴日交流時與高尾有良好互動,也時常透過Samuel進行中日文的翻譯、溝通。身為第一位登上Art Blocks的日本藝術家,Kazuhiro Tanimoto(網上通常簡稱Kazu)自有一票忠實藏家。Alvis和Natalie目前都在海外工作與學習電腦藝術,是過去一年多相當積極的生成藝術創作者;至於黃新,則不只在學院兼課、網路開學,現在也在尊彩藝術中心參展(見下文)。

這場微型展還有一個「實體分身」:12/15-17,在VA Hub——台灣數位藝術重鎮,由千禧年以降數位藝術生態系的栽培者黃文浩創立,藝評家王柏偉更是縱觀全局的主要行動者之一——有一場實體沙龍,上述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均以螢幕展陳,第六位藝術家Licia He(中)另以實體輸出作品《I came here to stay!》加入,繪圖機運作過程也以錄像的方式於一旁展示。值得注意的是,12/15當日,fxhash和Le Random團隊親臨VA Hub,跟藝術家黃新和主持人羅仕東暢談fxhash平台的由來與發展。席間觀眾提問熱烈,會後又在一陣酒水點心中持續交流;他們部分是akaSwap和Volume DAO的社群支持者,部分則是台北區塊鏈週活動的參與者,吸引後者到來或許是活動辦在這段瘋狂日子的用意吧!

延伸閱讀|高尾俊介與Web3日式生成藝術

延伸閱讀|【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從程式到藝術,看黃新如何搭建通往Web3的橋樑

Volume DAO官網對VA Hub的介紹。(張寶成提供)

平心而論,這場實體活動不能算是嚴肅的「展覽」,故僅定名「沙龍」(Salon)。但社群活力已讓fxhash團隊對台灣印象深刻,表明希望可以跟Volume DAO保持緊密的連結。不只如此,據我所知,這也是VA Hub第一次實體舉辦Web3活動,可謂新媒體、數位藝術及前瞻科藝空間(近年VA Hub投入許多心血在「動態捕捉」、「擴增/虛擬實境」和各種音像技術上)跟區塊鏈藝術的交會,意義十足。至於這兩方面如何有更實質的交會與產出,值得持續觀察。

2. Influentia:「典律之作」與「擬真藝屏」的匯流

接著,讓我們移步至台北市另一新興空間:藝高文創的FindARTs藝廊。藝高文創在距離捷運大安站不遠的建案接待所樓上,FindARTs是其中特別展示友達光電「擬真藝屏」的展間,FindARTs是這個零反射螢幕的英文名稱。展覽名稱「Influentia」,由Volume DAO和akaSwap合作策畫,展品多為區塊鏈發展至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生成及人工智慧藝術,共分兩個展間,一聚焦在藏家機構Le Random的展品,另一主要來自「寶博士」葛如鈞的收藏,副標是「透過機器之眼」(Through Machine’s Eyes)。我們看到當前AI狂潮掀起之前,已經自行開發模型創作多年的藝術家湯姆.懷特(Tom White)的親簽作品,也可以慢慢咀嚼1970年代起即以電腦創作的維拉.莫納爾(Vera Molnár)和赫伯.福蘭克(Herbert Frank),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後發表的非同質化代幣(NFT)。

看展觀眾正凝視作品克林格曼「(75歲男人)自畫像」的作品介紹。(攝影/汪正翔)

除了這些,馬利歐.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還橫跨兩個展間。「透過機器之眼」展出了他用「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簡稱GAN)創作的《屠夫之子》(The Butcher’s Son)——2018年流明獎金獎,這是首件「非人類直接創作」的獲獎作品。在擬真藝屏的展間,克林格曼不只讓機器預示自己75歲時的「自畫像」,更大方把輸入的提詞公開為作品名稱(由於過長,這裡不贅述)。藝術家王新仁的作品《南島日誌》另外在「透過機器之眼」以擬真藝屏展出,其水彩色澤和紙類紋理全以AI生成,在零反射面板上躍然而出,共十二幅輪流播放,於概念、技術和硬體設備等層面上,均叫人驚嘆。

延伸閱讀|從混亂中生成的秩序——藝術家阿亂與他的新作《Automatic Messages》

「Influentia」展場局部,右前方作品為Zach Liebermann的《100 Sunsets #57》。(攝影/汪正翔)
「Influentia」展場局部,左圖為Dmitri Cherniak的《Ringers #930》,右圖為Sofia Crespo的《[[Seed_of_Seeds]]》1/1(動態)。(攝影/汪正翔)

以區塊鏈為媒材的藝術史至今不長,其中透過潮流形象、插畫風格獲得輿論矚目的時間頂多兩年。相關想法和技術在此快速迭代,實非百年(多)前繪畫和攝影發展過程所能及,故此刻論其歷史,回顧、考掘並試著建立典律(canons)──「Influentia」包含影響、影響者、影響力等意思,為社群乃至世界創造新的典範或流風──未必倉促,反而可能正逢其時。透過Le Random的大手筆收藏,觀眾可一次性認識經典作品,不失為快速入門手法。另一方面,擬真藝屏的設置讓展品內容大大加分。有別於以往乘載數位作品的螢幕本身即光源(就算是傳統的實體畫作,裱褙後的外殼反射在欣賞時也是一大問題),需要降低展間亮度,進一步置放在黑盒子;我們看到,在近乎電子紙質地的螢幕前,佈展團隊甚至需要對之打光,根據牆面和周圍光線調整螢幕色溫。跟過去對照,這些舉措是難以想像的。

3. 「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取材自台灣經典畫作的區塊鏈藝術

離開林森北和大安站這樣的北市蛋黃區,前往較為幽靜的內湖港墘一帶,我們來到在當代藝術屹立多時、名聲赫赫的尊彩藝術中心。要說這裡發生跟數位藝術相關的展覽,基本上不讓人意外,因為作為其中一支的錄像藝術,一直在尊彩及其經營人的守備範圍。眾所皆知,非同質化代幣的出現完全有能力成為錄像藝術──特別是「數位原生藝術」──新的卻也是天然的載體,使之擺脫僵固的、屬於實體世界的螢幕或硬碟,建立數位作品及其所屬世界該有的獨立性與正當性。

本展除郭雪湖經典名作,還包括自其畫作汲取靈感和視覺元素的數位作品,藝術家有王新仁、林經堯、劉乃廷、黃新、陳普和陳依純。由於篇幅有限,我只聚焦在截稿前四幅實體輸出作品均被購藏的劉乃廷。暱稱「19」(英文發音似「乃廷」)的劉乃廷,過去兩年間已在鏈上發表多件非同質化代幣作品,累積了一定的國際名聲。這回以郭雪湖《南街殷賑》街廓型態為藍本,他的《Walk in Progress》系列——部分藝術家願意公布自己的WIP(Work in Progress),供其他創作者、編碼者和藏家欣賞、分享心得,劉顯然取這個諧音與類似拼字——展現了獨有的美學與世界觀。電腦螢幕中,我們看見現代街道、廣告看板和車陣一筆一畫的生成過程,原本素描下的淡墨一路鋪陳,由遠而近逐步長成霓虹貫穿的絢麗夜晚街景,此時看板上的割字竟一一掉落、漂浮,自建物分離,灑落天際。這時我們明白,原來城市的星空正是由新時代的電子資訊構成。觀者眼前是一條筆直大道,這番奇想與詩意卻讓人幻見左右兩側的小巷,瞬間拐入奇異空間(「詩意」及「小巷」之說,為筆者跟Influentia策展人之一羅仕東討論所獲,不敢掠美。)

實體輸出的部分共四幅,分別是上述電腦生成四階段的定格。這也讓我們再次發覺生成藝術的趣味:就其結果而言,可以是一幅靜態畫作,令人品味細節;但只要藝術家將生成過程公開,這幅畫的「繪製」過程也可以被看見,事態的變化能夠被感知,具有一定的時基(time-based)特徵。帶著這些印象回看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其中牌樓、招牌、行人和交通工具呈現的多元文化又別有一番意象。

「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展覽現場,圖為劉乃廷以郭雪湖《南街殷賑》街廓型態為藍本,製作的《Walk in Progress》系列作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4. 高速運轉下的佇足與寧靜

年底是區塊鏈活動的熱月。筆者身為部分活動的主持人、與談人、講者和主辦方,兵馬倥傯之餘,可以佇足於這些作品前享受片刻寧靜,實在感到幸福。有時為了有效宣傳活動,快速組織活動,心神不免浮躁,覺得藝術品應依附於組織、機構或平台,沒有後者,哪有前者?然而,只要有機會見識到精良絕美、趣味紛陳的作品,仍會興起一股後者必須永遠服務前者的熱忱。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位藝術,在這個熱月和過去數年,一直卡在兩個極端場域之間:在區塊鏈活動週那邊,面對數位基礎設施和金融商品的開發,藝術品的陳列、創作和陳義甚高的理念難免被忽視。在傳統藝術或(實體)當代藝術這邊,我們面對源遠流長的流派爭議發生在媒材、技法與美學,有時也不知自身將安插在何處;由於區塊鏈跟數位金融商品親近的特色,生成藝術有時被認為只是短期炒作的結果,再次被忽視。一切似新實舊,似舊實新,有時要清楚說出個究竟,也只能啞然。

勉強定調台北區塊鏈活動週的三檔展覽,我會說從「繫Ties」、「Influentia」到「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展示了社群「交流」、個人及機構「收藏」和新舊藝術家「創作」三個不同面向。「繫Ties」的展陳方式是時下NFT最常見的,目的是以活動和「沙龍」為媒介讓與會者彼此認識、溝通;「Influentia」憑藉特殊的載體,力圖確立生成及人工智慧創作史的獨立性和藝術性;「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則讓新形式接上傳統脈絡,從另一個角度延伸數位藝術的歷史。至於這些展出面臨什麼值得討論的問題,讓我們期待接下來的討論。

張寶成( 36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