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從程式到藝術,看黃新如何搭建通往Web3的橋樑

【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從程式到藝術,看黃新如何搭建通往Web3的橋樑

【A Beginner's Guide to the Web3 Art Industry】From Programming to Art, How Huang Hsin Built the Bridge that Led to Web3

對NFT、生成藝術領域有興趣的人,真正要學的,並不是只有技術面。審美、看作品激發靈感與社群互動都很重要,尤其是要經營藝術家、創作者身分的話,和社群的連結與互動度就格外重要,但這並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可以參考,必須要加入這個世界、常看作品、到Twitter上與其他藝術家互動,才能漸漸深入到這個社群中。早一點進到這個領域體驗,就能早點了解這世界的樣貌。

新型態藝術創作越來越流行,近一兩年來NFT的興起,更是讓此類型的作品數量有了飛躍性的成長,並且有更多的人開始從事藝術創作。

本次c2x3有幸能邀請到致力於將藝術與新技術接軌的黃新,與我們分享如何協助創作家前進Web3,並透過技術與科技創造更多元的藝術呈現。

黃新個人照。(黃新提供)

生成藝術之路的起點

黃新是一名接案者,同時也是政大區塊鏈應用課程的講師,協助許多學生了解程式編碼、Web3藝術社群,並且與NFT世界接軌。

黃新大學時期就讀資訊管理,從而打下程式技術的基礎,自小喜歡畫畫的他,後來開始思考美術與程式技術結合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他也對互動裝置產生強烈的興趣。2012第七屆的台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展中的程式互動作品令黃新驚豔不已,也成為他走上創作之路的契機。

後來NFT的出現成為了不小的推力,讓非藝術大學的他,有機會接觸到互動產業以外的藝術界人脈。

創作之路困難重重

對黃新來說,任何令他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伴隨著一點困難度,例如結合電子、電路、程式去呈現某種視覺或互動效果。其技術層面需要考量到的部分可能包含連線問題、input的裝置使用,或output的呈現方式,而當一個效果用演算法解不出來的時候,黃新認為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例如認真地去審視api等,通常都可以找到替代的解決方案。

除了搞定技術上的困難,創作者還得面臨靈感枯竭的窘境,黃新曾與藝術家林逸文(以下簡稱林哥)討論過如何發想靈感,林哥的做法是先找一張圖,研究裡面的內容後,想辦法用程式去臨摹、接近畫面中的感覺,通常在這過程中就會催生出新想法,而後再慢慢調整畫面,將其變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黃新回想起過去的創作,大多也是採取這樣的方式,黃新分享道曾有一名老師對此表示:「靈感就像肌肉,只要持續創作便會產生新的想法。」想讓作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透過不間斷地練習與創作來激發靈感,並長時間研究與實驗呈現出來的畫面。

推廣與學習最重要的關鍵

雖然創作有難度,但推廣遠比個人創作還複雜許多,想要成為導師並引領初心者進入新領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

黃新以生成藝術教學為例,坦言程式技術本身就是很大的門檻,要學會基礎程式技術,起碼得花一到兩學期,然而在生成藝術課中,他並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能帶大家從基礎程式學起。

但做作品需要coding怎麼辦?對此,黃新的解決策略是直接線上帶領學員們見證NFT交易平台的搶購狀況,並鼓勵大家嘗試購買NFT,如果後續有上漲,學生就會有創作的動力。黃新在部分同學身上看見該策略所帶來的效果,只要動機夠強烈,便能促使同學自發性地去找資源,補足自己缺乏的基礎技術,並完成他們的作品。

YolandaC,《Starry Trail》,修課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當藝術涉足虛擬Web3

在推廣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案例讓黃新至今難以忘懷,關於版畫家黃佩麗的故事。她是黃新區塊鏈課程的旁聽生,同時也是一名得過2018西班牙卡達克斯國際迷你版畫展大獎的藝術家,儘管在獲獎後開始有銷售作品的想法,然而無論是接觸藝廊或是找店家寄售都沒有結果。

就在去年,無法銷售的作品在NFT世界有了轉機。認真上完課程後,她與黃新討論如何銷售作品,從了解平台、經營Twitter,到嘗試在Objkt上發行Star Atlas系列版畫NFT。但實際上想將版畫傳到數位空間,並不是只有掃描、上傳這麼簡單,其思考層面與實體展示是截然不同的。

創作者需要對圖像進行後製處理,黃新認為一個作品的完整度,包含了有機會被轉印輸出的解析度(起碼3000×3000),儘管NFT沒有實體,但生成藝術圈有不少藏家喜歡將作品印出來裱框, 因此諸如對比程度、解析度等,都會是後製處理時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至今佩麗已發佈上百件作品, 並且有穩定的交易量,這樣的結果超出了她的預期,也是很大的鼓勵。其實不僅是版畫,過去程式類的作品也有銷售不易的問題,而NFT的出現帶起了生成藝術的風潮,並增加了作品販售的可能性,這是過去藝術界少有的現象。

peili,《Star Atlas 36-8》,黃佩麗版畫作品。(轉自objkt)

相似卻不盡相同的藝術型態

生成藝術 VS 實體版畫

以程式為核心產出多件作品的生成式藝術,與版畫一版多印的概念十分相近,但有別於版畫的一致性,生成藝術的變化是無窮的,由於發佈時會限制張數,因此在鑑賞生成藝術作品時,並不只會欣賞它單張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樣貌,而是會去欣賞它一整個系列(collection)中,每張作品之間不同的變化,與追求每版之間要一模一樣的版畫有所不同。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NFT藝術=NFT的藝術 + 藝術的NFT

Mark Webster版畫作品印製過程。(圖像轉自verse.works)
hodomu85,《SUSHI 3》,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生成藝術 VS 互動藝術

黃新曾與林哥聊到,過去做互動藝術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程式運行的順暢度上,不過以目前的主流來看,生成式藝術會追求畫面上的感受,反而比較不會注重在效能上,儘管同為數位藝術,然而在實作上Generative art尤其是NFT上演變出了與過去不一樣的概念。

延伸閱讀|高尾俊介與Web3日式生成藝術

Takawo,《230215a》Sketch圖像。(轉自openprocessing.org)

新形態藝術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接近傳統藝術

除了上述概念上的差異,黃新認為NFT的技術與互動機制,和過去創作數位藝術與傳統互動藝術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作為藝術品本身,其視覺美感也和傳統藝術十分相近,例如存在於NFT世界中的PFP類型創作,就可以比擬為現實世界中的潮藝術。

而買家心態都有其相似之處,以NFT圈中常出現的轉賣行為「Flipping」來說,傳統藝術世界中其實也有著不少這樣的投資行為,差別只在於區塊鏈的銷售快速,並且資料透明,每一筆交易都會被看見。

以客群層面來看,其關鍵會在於藏家對加密藝術的熟悉程度,如果懂錢包、認同Web3去中心化的概念,也認同虛擬藝術,或許就會喜歡NFT。NFT本體是確認擁有,若人們可以理解、信任NFT做為擁有權這件事,那麼客群上便不太會有差異,但因為現今接觸的人還不多,所以目前還是比較熟悉、樂觀看待區塊鏈技術的人比較能夠接受。

延伸閱讀|【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生成藝術重量級藏家―阿亂、仕東、赤眼,獨門傳授Web3藝術收藏心法

LeonaShih,《Rabbit of You》,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NFT藝術美學的變化

雖然藝術上的差異是小的,但區塊鏈卻無時無刻都在變化,這不單是因為區塊鏈持續更新的機制,與線上社群平台發展也有所關聯,過去發表藝術作品會透過藝廊,或是在一年一度的藝博會上公開展示所有的作品,進行競爭。

但如今的數位化,使發表作品變得更加簡單、無國界,大家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而藝術演變這件事,在fxhash平台出現後,更是出現飛躍性的成長,當時每天都會有一兩百件作品上架,數量相當驚人!

以至於從外界觀點來看會覺得NFT的美學演變很快,但圈內人因為每天都接觸了大量的作品,當月流行什麼風格,就會看到上百甚至上千件相同風格的作品,當大家膩了之後,又會開始出現新的風潮、進入下一個循環,因此也就不會覺得變化很快了,直到回過頭梳理歷史的那一刻,才會察覺這段時期經歷了多少演變。

plusone,《Imaginary Beings》,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ChiSam,《BurgerSandwich Generator》,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初心者建議

黃新呼籲如果對NFT、生成藝術領域有興趣的人,不一定要補完所有的教育學程,有時候內心想要有一個完整課程,反而會比較怠惰,讓自己充滿趨力的狀態,並且實際開始執行是比較重要的。

黃新在fxhash上看見同學們作品的銷售狀況,發現社群其實對於新手的友善程度很高,所以其實並不一定要學到完整的技術才開始。雖然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想等別人的教學,但因為區塊鏈仍是初期狀態,黃新認為如果想加入,可能還是需要一點冒險犯難的精神,投入進去試試看。

因為真正要學的,並不是只有技術面,審美、看作品激發靈感和社群互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尤其是要經營藝術家、創作者身分的話,和社群的連結與互動度就格外重要,但這並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可以參考,必須要加入這個世界、常看作品、到Twitter上與其他藝術家互動,才能漸漸深入到這個社群中,所以建議早一點進到這個領域體驗,就能早點了解這世界的樣貌。

Polar Hsiung,《The Gentangles》,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Judging,《Lighthouse of the Word》,同學作品。(轉自fxhash)

未來規劃

近期黃新分享同學們的案例,讓身邊不少朋友表示非常感興趣,加上目前還沒有比較完整的資源去教導新手如何創作、銷售、與社群互動,因此有在規劃未來要在Hahow上開一門有完整規劃的課程。

同學們課堂上的作品也會在今年三月,於政大一檔與NFT相關的展覽上展出,並且預計會有Live Mint活動,讓參觀者可以在現場領到限定的Token。緊接著四月份Volum DAO也會有一場相關的展覽,令人十分期待。

結語

隨著科技進步,藝術不再僅只能透過實體的方式展出,新技術讓創作者可以在保有藝術本質的同時,讓作品能更廣泛的接觸到不同的觀眾與前在的藏家,為創作者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開始對這個領域感到好奇,不妨像黃新說的,鼓起一點勇氣,跳進來試試看,或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19篇 )

由一群區塊鏈藝術觀察者和收藏家所組成,長期關注於生成藝術的發展,並對於 NFT 藝術市場和生態圈感到興奮與好奇。近年嘗試透過書寫,記錄數位藝術在區塊鏈發生的事情、挖掘新興萌芽的藝術創作、剖析創作技巧與科技應用,並針對特定主題作品進行收藏。c2x3 希望可以作為科技─ 藝術─ 群眾之間的橋樑,陪伴大家跨越科技冰冷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