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創作者/藝術家是Web3藝術產業的核心,那麼藏家就是轉動整個產業的軸心。藏家的存在得以支持創作者的作品使其流通,進而支撐整個Web3/NFT藝術市場。就如創投型大藏家RICHARD KIM所言,我們之所以能夠看見更多元的藝術品,藏家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在交易過程中帶動市場,讓更多作品與創作者被發掘、看見。隨著市場的擴張,同時創造接納不同審美的藝術社群。
Web3藝術產業的多元性,除了創作者,也體現在藏家上——有純粹以收藏為樂的藏家,也有想盡辦法轉賣賺價差的Flipper(買到作品便轉手翻賣的藏家)。c2x3歸納出三種藏家類型:
1. 本身為數位藝術創作者
2. 本身具實體/當代藝術背景、或平時就有在關注藝術產業動向
3. 本身非藝術領域背景,因為加密貨幣而踏上NFT收藏之路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阿亂(王新仁)、羅仕東、赤眼(洪呈維)作為上述三類藏家的代表,向我們分享收藏生成藝術的心路歷程。
受訪者簡介
阿亂(王新仁):專業區塊鏈從業者,深耕數位創作領域長達10年。現為台灣Tezos鏈NFT交易平台akaSwap的藝術總監,並且持續產出作品。
羅仕東:「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同時也是藝術家。致力探索跨文化對話與集體協作的實踐,近年亦投入於探索當代藝術與加密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赤眼(洪呈維):目前在半導體產業就職,是MES的程式設計師。去年年底在fxhash上發表生成藝術作品《Fairy Dust Trail》,由藏家邁入創作者角色。

生成藝術生態系―Tezos(泰卓鏈)&Ethereum(以太坊)
Tezos與Ethereum是兩個最普及的藝術生態鏈―前者以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s)廣為人知,著名的藝術平台包含fxhash、objkt、Teia.art 等等;後者相對偏潮流藝術、PFP(profile picture)專案,著名平台有OpenSea、生成藝術策展平台Art Blocks。
阿亂的生成藝術作品《Good Vibrations》於2021年登上Art Blocks,成為台灣第一人,也讓台灣豐沛、專業的創作能量進入世界視野。雖然阿亂是在Art Blocks上獲得國際能見度,他表示當時以太坊的手續費高昂,不論對創作者或藏家,轉移所有權的操作體驗上多有壓力;而Tezos的入門門檻相對低,轉移體驗也相對輕鬆,比較容易專注在藝術賞析層面。Tezos的創作生態多元,風格、手法包含學院派的Fine Arts,符合阿亂的創作脈絡,也使他多數時候都在Tezos平台fxhash上發表作品。此外,Tezos擁有緊密的創作者社群―創作者們通常會彼此支持、互相收藏作品,逐漸形成一種文化。但對阿亂來說,他不會有預期心理,而是以「回饋社群」、支持鼓勵的心態收藏。
akaSwap曾於去年(2022) 4月在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支持下舉辦《若水NFT藝術獎》。有一篇工商時報的相關介紹報導將Tezos稱為「探索鏈」,仕東表示他非常喜歡這個名字。由於Tezos參與門檻低、社群連結緊密、創作生態多樣,是大眾探索生成藝術的敲門磚。
然而,去年以太坊已從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升級至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大大地降低交易手續費,也因為去年進入熊市週期,極大程度地降低以太坊的參與門檻。若想探索以太坊藝術生態系,現在正是最佳時機。
從短期持有的轉賣行為,逐漸領悟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
大部分初入藝術世界的新手藏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快速獲利,阿亂、赤眼、仕東也不例外。兩年前因為區塊鏈爆紅,吸引阿亂到這裡快速獲利;赤眼是一開始投資以太幣,被藝術家pak的《LOSTPOETS》吸引目光,開始覺得藝術其實也是一個可以投資的項目,因而一頭栽進NFT世界。他指出,一般人很難踏入實體藝術圈,但在Web3環境下,交易紀錄、作品來源公開透明,不用擔心佣金抽成或作品真假。
仕東則是因為藝術圈友人張寶成的邀約,開始接觸區塊鏈。一開始不覺得收藏NFT是在收藏藝術品,覺得是一種經濟體系,但還不確定是不是「藝術市場」。他也指出一件新手藏家們共同存在的問題——手頭上的資金無法流動,看到好作品也無法收藏,導致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短期獲利方式。赤眼一開始的資金不多,大部分作品通常只在完售後的一段時間內有流動性,所以他選擇在鑄造作品後快速掛價、回收投入的資金,再將資金投入其他作品。赤眼認為,Flip的翻賣行為並沒有好壞之分,因為這是市場的一部份。如果沒有Flipper,大家只會收藏,作品就沒有流動性,在某種程度上對創作者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因為回收的資金不如預期,就去破壞作品的二級市場行情,應該要保留該作品的原有價值。
透過買賣過程,赤眼開始觀察作品後續的流動度,逐漸培養收藏眼光。他將購買的作品留下幾張收藏(例:一次買10張作品,有獲利後,留下1-2張收藏),但收藏目的是判斷之後的價值會更高,能夠用更高的價格來獲利。只要作品價值高出他個人欣賞程度,他就會賣出作品,然後再去購買下一件喜歡的作品。阿亂分享,假設手中沒有太多資本,買低賣高當然是不錯的短期獲利方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手中資本充裕,就不急著短期獲利,因為他相信價值投資是最大的贏家:「讓時間當你的朋友。」仕東表示,當開始賣出作品時,會好奇這個作品的價值、價格會落在哪裡,慢慢地會開始願意拉長持有時間。他認為收藏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從一開始跟隨自己的喜好收藏作品,到開始了解別人的喜好,最後逐漸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收藏系統或規則。
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統?
三位藏家的背景不同,收藏旅程與建構出的收藏系統也大相逕庭。由於區塊鏈上的所有資料公開透明,阿亂身為明星藝術家,往往會有許多人關注其錢包內的收藏。即使是熊市,阿亂一直抱著強烈使命感,以長期價值投資原則來支持社群,或是剛開始發跡的藝術家―透過收藏他們的作品,幫助其累積注意力與聲量。區塊鏈上的可能性無限,任何人都有可能名留青史。因此,阿亂現在收藏作品不僅是以獲利、買低賣高為考量,而是以「創造藝術史」的理念支撐整個Tezos藝術生態。

身為程式設計師的赤眼,除了會自己寫程式工具來檢視作品的多樣性,也能從作品的程式碼、呈現方式推敲作品背後的技術深度。通常生成藝術家會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分享不同創作階段的作品,赤眼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以及大眾的反應,推敲藝術家的技法是否有進步、有沒有投資空間,而非單看藝術家的名氣去收藏作品。赤眼表示,通常寫實風格的作品背後都有它的深度,例如美國藝術家Nat Sarkissian2022年2月的生成作品《California Hills in Late Sun》,呈現出的細膩草皮質感就像照片般的真實。當時的價格是15tez,現在的地板價則來到440tez。
赤眼還向我們分享,他認為受到市場歡迎的作品,通常會有的4種特質:
1. 創作技法前所未見(他舉出Nat Sarkissian的另一件作品《Eucalyptus and Sagebrush》,該作品模仿粉彩筆刷描繪出植物和地形,且兩者的數量比例都恰到好處。)
2. 作品的版面配置有一定規則,看起來不會太雜亂;多樣性足夠支撐版次
3. 作品的呈現自然,看不出來是程式碼作品
4. 作者的風格獨特(例:teaboswell擅長掌控顏色、zancan精通植物與版面呈現、yazid讓畫面看起來很簡單,但又能讓人感覺到作品的深度與多樣性)

仕東所在單位「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主要從事文化藝術交流,而不以產出、銷售作品為目的。雖然長期沉浸在藝術環境,他表示本身並沒有收藏實體藝術的習慣,當代藝術創作者通常也不大會收藏彼此的作品。此外,當代藝術與數位生成藝術的本質不同。當代藝術讓觀者充滿想像,但生成藝術通常是像素與圖像,兩者的媒介有極大差異。仕東不會將兩者並置來看,不過如果對古典、現代、當代藝術的形式和脈絡有基本認識,對於理解生成藝術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一年多的收藏之路,讓仕東在過程中慢慢建立「購藏是一種可以和藝術家與朋友們互相交換想法、喜好」的方式,也慢慢踏入過往參與不到的藝術經濟體系。透過NFT和其衍生出的社群環境,讓他看到收藏的可能性。問及仕東如何判斷自己該不該購入一件作品,他引用了資深藏家Kenny Schachter在一次訪談內的分享:「不僅要縱向思考,還要橫向思考。橫向思考,是看作品與其他人有何關係。如何判斷是否是好的藝術,這是非常簡單明確的,你需要有經驗、教育、學術和熱情。藝術品很容易被市場高估,但好的藝術品通常不便宜。不要買名字,而是要以合理的價格買到藝術家好階段裡的好作品。」綜合複雜因素,判斷是否對該作品產生共鳴。仕東也舉出他作出判斷的幾個重點:藝術家背後的社群、藏家體系、如何經營自身、作品脈絡…等等,作品價格越高,考慮的因素就越多。

每位藏家的收藏旅程獨一無二,並不存在一套制式的收藏公式,三位藏家所分享的收藏系統也大不相同。新手藏家們不一定要遵循三位前輩的足跡,我們鼓勵大家可以如仕東所言,初始階段先依照自己的喜好收藏作品。Tezos幣值親民,有很大的容錯度。即使買到不容易流動的作品,成本相對較低。在過程中觀察作品流動率,也可以觀察其他藏家的收藏品,逐漸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審美、收藏脈絡。
作為前輩,會給予新手藏家什麼建議?
阿亂:
1. 大部分初入加密藝術世界的人還是以獲利為考量,所以依據自己的資本判斷,該獲利還是得獲利,但千萬不要All in!(阿亂苦口婆心的建議)
2. 買自己看得懂的作品。將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標高價,意義不大。
3. 不要被羊群效應影響、跟風買作品,要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統。當自己的收藏系統建立完整,可以往「回饋社群」方向邁進。阿亂呼籲,有能力的藝術家、收藏家盡所能地幫助被忽視的藝術家,讓埋沒的寶石被看見。
赤眼:
1. 想踏入收藏NFT的世界,可以從收藏自己喜歡的作品開始。還沒建立名氣的藝術家,作品價格不會太高,就算停滯流動,成本相對較低。讓自己的資金慢慢滾起來後再開始考慮買熱門大作。
2. 能不能一直待在市場,判斷作品的價值很重要。眼光需要時間培養,而藝術家的技法會不斷進化,市場喜歡的作品也會跟著變化。
仕東:
1. 一定要開Twitter,不吝與他人互動。當購入有共鳴的作品,仕東會第一時間推文宣傳,慢慢地他會私下跟藝術家交流,分享他對fxhash的觀察,並且給予新手藝術家創作和定價上的建議。這種與藝術家的直接互動使他在區塊鏈藝術空間有自己的貢獻。
2. 建立自己的收藏紀錄。我們無法操控市場,但可以注入自己的影響力。不只是被動地買作品、讓市場定義價值,而是主動參與這個環境。透過宣傳,增加自己藏品與所支持藝術家的價值,這樣長期持有才有意義。一開始或許不會有人理會,但就是慢慢累積信譽(credit)。

現在熊市,然後呢?
閱讀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目前得出了什麼結論?三位藏家經過一到二年的市場洗禮,一致相信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長期價值」,不建議太早脫售。即使經歷豐富如阿亂,也有失足的時候——2021年底,法國藝術家William Mapan在fxhash發行作品《Dragons》,當時售價25tez。兩年過去,地板價格已經來到8000tez,但阿亂早已賣出此作,導致現在的他悔恨不已。對現階段的仕東而言,他也願意以長遠價值看待作品。況且,認識同好藏家、藝術家與互相學習的價值已經超越作品的量化價格了。
儘管幾年後可能還是會賣掉某作品,阿亂相信等待的時間會讓作品逐漸增值。區塊鏈市場波動在所難免,但是換個角度思考,熊市其實是一段很好的入門、等待時機,大家不妨可以驗證看看。

由一群區塊鏈藝術觀察者和收藏家所組成,長期關注於生成藝術的發展,並對於 NFT 藝術市場和生態圈感到興奮與好奇。近年嘗試透過書寫,記錄數位藝術在區塊鏈發生的事情、挖掘新興萌芽的藝術創作、剖析創作技巧與科技應用,並針對特定主題作品進行收藏。c2x3 希望可以作為科技─ 藝術─ 群眾之間的橋樑,陪伴大家跨越科技冰冷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