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佑
2019.07.08
本專題並非針對性別酷兒(Genderqueer)、跨性別(Transgender)、變性(Transsexual)和進行分類,亦不希望樹立「新」的藝術類型;專題內容試圖在酷兒與藝術實踐的主體之間,找出兩者「跨性」的施力點。
「酷兒聽橋 跨性發勁」為本刊繼「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之後推出的性別平權系列專題,「第Q性」啟發自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女性主義著作《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的名稱,用Queer(酷兒)的「Q」代換,讓「第Q性」既是提問,也認同地展開更多的可能。
為了「有效」,也就是客觀、理性、科學與邏輯,各種定義、思辨與論述,往往無法顧及瞬息萬變的當下與現象(甚至本專題也無法擺脫這樣的侷限),究竟,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如何碰觸性別光譜的流動?如何思考藝術的自由與創造?

「謬思寶貝系列」 化妝/李孟書.攝影/張修齊.企畫/酸六。
「聽橋」與「發勁」引用自詠春拳武術名詞,用來比喻社會性別與性別表達之間的再現與表意,如何交纏著性別認同與藝術創作,「酷兒聽橋 跨性發勁」不啻為一種可能的姿態:性別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既是彼此的漏洞,也是彼此的篩網,不可避免地,讓彼此流失錯過,但又淘選出新的觀點與視角。
本專題並非針對性別酷兒(Genderqueer)、跨性別(Transgender)、變性(Transsexual)和進行分類,亦不希望樹立「新」的藝術類型;專題內容試圖在酷兒與藝術實踐的主體之間,找出兩者「跨性」的施力點,在策展的面向中,碰觸展覽的遮蔽與彰顯,在美術館與藝術史的對比中,思考書寫的霸權與闕漏,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探究跨性與媒體,藝術之於女性、空間與權利的各種關係。
性別與藝術擁有同樣的日常,酷兒是刺探日常邊界的試劑,跨性將有機會成為審視方法,與創造力的動能。「酷兒聽橋 跨性發勁」在面對僵化、二元對立、刻板印象等社會狀態時,帶來思想的縫隙與換氣空間。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