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育杰

旅居巴黎十餘年的自由筆者與譯者,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早年曾於臺灣電影圈工作,作品曾入選鹿特丹國際影展。長期關注藝術與影像文化,文字散見於《今藝術》、《藝術家》、《表演藝術》等雜誌與電影相關平台。譯有《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睪固酮藥癮》等書,探討生態美學與身體政治等當代議題。其近期研究聚焦於後人類哲學與流變共生的藝術實踐,橫跨行為表演、電影與策展領域。

真實森林中的尋找與研究 那些在「紀實」邊界重思真相與想像力的創作
攝影師林多庫赫勒.索貝克瓦(Lindokuhle Sobekwa,1995-)以試圖追尋七歲時,他那在一次「交通意外」後...
以集體智慧反思「後AI」未來
大多數創造力,如自然界中新形式的出現通常是出錯的結果。再如進化基於突變,這些錯誤是由非常複雜無以預測計算的因素引起的。藝...
從私密家屋、巫毒神殿,到建構黑人女性自己的社群
從創造與「重建」祖傳家屋、女巫神廟,到學習與傳承的教室,以及帶來安全感的社群,這些黑人女性藝術家們,最終所嚮往的無非如同...
後網絡的女權繪畫如何在藝壇中運動
雖然歐拉較幽默、古怪,伍德較私密、哥德,兩人畫作主題天南地北,但都明顯深受女性主義和網路文化影響,創作與人際關係、社群媒...
從文物歸還出發,思考解殖的「後博物館」
文章以今年柏林金熊獎紀錄片《達荷美》為引子,探討博物館文物歸還與解殖議題。《達荷美》中展現了非洲國王雕像在博物館中的冷漠...
當我們被(AI)逼著再次凝視動物: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動物的一生」
比利時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MUHKA)盛大群展「動物的一生」(The Lives of Animals)正是在這些年...
如果我們都是「外星人」,那誰來「解」殖?從威尼斯的法國藝術家個展看新一代年輕藝術家的解殖、反抗策略
以3D動畫影片為中心,恩賈姆的個展「膨脹空間」(Swell spæc(i)es)融合了神話、海洋生物學和科幻小說,全黑空...
當盜墓人都穿越愛上奇美拉:艾莉絲.羅爾瓦雀《盜墓奇美拉》、路易吉.貝爾特拉姆「LA HUACA PLEURE 瓦卡哭泣」
在「巫醫」、「薩滿」實踐近年成為不少藝術家的重點參照之際,如去(2023)年底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辦回顧展「艾莉絲.羅爾瓦...
運動,與肉身材料的煉金術質變: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馬修.巴尼-續發性」
「續發性」一展中,同名錄像裝置《續發性》將主展間轉為體育場,就像NBA比賽中球場中央等處上空懸掛著數個大螢幕。暗紅色的人...
誰害怕老KK的「沉浸」藝術
近年在全球疫情後,大量應用投影技術的「沉浸式」展覽空間,如巴黎盧米埃工作室、邁阿密Superblue等在國際大城市中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