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筆者是在觀賞群展「提圖巴,誰來保護我們?」(Tituba, qui pour nous protéger?,以下簡稱「提圖巴」)時,才真正領悟到另一場群展「通信」(Correspondances)的初衷。「提圖巴」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10多位加勒比海與非洲裔藝術家,圍繞著悲傷、記憶、遷徙、祖靈與神話為核心議題。其中,海地裔加拿大藝術家米里亞姆.查爾斯(Miryam Charles)的影片《這...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Tags

旅居巴黎十餘年的自由筆者與譯者,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早年曾於臺灣電影圈工作,作品曾入選鹿特丹國際影展。長期關注藝術與影像文化,文字散見於《今藝術》、《藝術家》、《表演藝術》等雜誌與電影相關平台。譯有《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睪固酮藥癮》等書,探討生態美學與身體政治等當代議題。其近期研究聚焦於後人類哲學與流變共生的藝術實踐,橫跨行為表演、電影與策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