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文物歸還出發,思考解殖的「後博物館」

從文物歸還出發,思考解殖的「後博物館」

文章以今年柏林金熊獎紀錄片《達荷美》為引子,探討博物館文物歸還與解殖議題。《達荷美》中展現了非洲國王雕像在博物館中的冷漠經驗,引發筆者聯想到威尼斯雙年展中馬滕斯(Renzo Martens)與剛果藝術團隊CATPC的行動藝術,特別是他們以巧克力雕像和土地購回計劃,試圖透過藝術實踐重建被掠奪的利益流向,構想自我維持的「後種植園」經濟模式。
「重要的不是恢復、歸還,而是我們用它做什麼。」馬蒂.迪奧普(Mati Diop) 今年柏林金熊獎,以法國博物館歸還非洲文物為題的紀錄片《達荷美》(Dahomey)中,國王雕像在黑畫面中帶有泛靈又科幻的聲音述說,他在博物館地下漆黑冰冷的體驗。這讓筆者聯想到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荷蘭館中藝術家馬滕斯(Renzo Martens)與剛果藝術團隊CATPC合作的巧克力雕像,以及他們審判「白盒子」(Whit...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詹育杰( 33篇 )

旅居巴黎十餘年的自由筆者與譯者,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早年曾於臺灣電影圈工作,作品曾入選鹿特丹國際影展。長期關注藝術與影像文化,文字散見於《今藝術》、《藝術家》、《表演藝術》等雜誌與電影相關平台。譯有《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睪固酮藥癮》等書,探討生態美學與身體政治等當代議題。其近期研究聚焦於後人類哲學與流變共生的藝術實踐,橫跨行為表演、電影與策展領域。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