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過去的總不真的過去。就好像你在影音串流平台上,隨處可見那些在年少時期便影響著你一生品味和思維的老歌或老電影。就算你不刻意找,大數據和演算法也會以此投你所好。我想這或許是因串流而使現在人們與「所謂過去」之間生成的感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書寫過往當代藝術現象的意義,似乎是讓過去因書寫有跡可「形」,而非飄忽於生活之間、裝作是現在。
「回望當代 ’11 – ’20當代如何轉了彎?」是繼上個月《今藝術&投資》專題「回望當代:’11 – ’20藝術大事記」之後的第二部分,特別從五個關鍵面向,探討2011至2020年,藝術環境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與實踐等面向究竟「如何轉了彎?」。它們分別是:媒介技術、原民性、表演轉向、雙年展,以及新藝術史認識論。這五個面向之所以值得被回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這十年才發生的新現象。這些現象在2000年代也許早有跡可循,但是唯獨在這個時代裡,它們因為某些與本地與國際互動、追趕「當代」時差的藝術實踐中,形塑了今日臺灣當代藝術自己的樣子。
這或許也是此專題中的諸位書寫者們,無法在文章論述中,迴避在這個斷代之外的年份與事件的原因。當我們於「典藏ARTouch」網站上邀請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撰文呼應此題目時,也往往不得不提起2008年至2010年間發生的事件,又或者是從2020年之後的幾個重要展覽,來回顧這些關鍵改變的影響。

在「當代如何轉了彎?」中,長期關注藝術家創作中的媒介技術與控制論的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王柏偉,從2010年代智慧型手機這般的數位傳播媒介、以及社群平台創造的社群遊戲之普及化等現象作為題引,提出吳其育和許家維這般的錄像藝術創作者,如何奠基於這樣的知識與資訊平面之上,實踐出不同於上個十年錄像藝術家的影像觀念。
舞評人吳孟軒則回推了如今成為當代藝術策展之濫觴的「表演轉向」,在2010年代是如何實驗與實踐。除了幾檔較為人熟知的大型展演與計畫之外,她亦從藝術家和劇團的創作實驗,以及兩場別具代表性的論壇,論述當代的表演性如何在節目揀選、創作生產與國際共製的類「後福特主義勞動模式」(Post-fordism,吳孟軒語)中,對藝術節機制下的表演性策展提出力透紙背的疑問,為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回望,補上難以忽視的表演面向。
多年親身關照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實踐現場的資深藝評人林育世,則從都市與部落中逐漸開枝散葉、重新組構創作社群的新生代與中生代原住民族創作者與展演事件中,論述了這個在2010年代因轉型正義、世代交替與藝文補助機制等因素,而建立起不同於臺灣西部藝術學院的美學觀念。而這種新的藝術價值,也逐漸在國際和市場之間,成為臺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時的重要實力。
在另外二篇專文中,典藏雜誌社編輯台團隊也提出了我們作為一成立超過30年的藝術媒體之觀點。除了在上個月的專題中,由長期關注全球藝術市場的資深採訪編輯楊椀茹以專文回顧藝術產業和市場現象之外,在此次專題中,總編輯嚴瀟瀟從加速度的全球化所影響的雙年展藝術網絡,來談論雙年展如何在2010年代成為一種國際之間的當代藝術美學競賽,以及它的機制造成了哪些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轉變。
編輯朱佑霖則從她的藝術史專業出發,回看2011年至2020年間重要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論轉向。佑霖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北師美術館等館所觀察到的物質文化轉向,以及藝術史研究中的國族意識之形變,為「回望當代」的眼眸補足了一個難以被當代藝術界發現、實則影響甚鉅的觀點。我相信,正是這些策展中的藝術史方法之轉向,讓在2010年代思考當代的人們,甚至是那些在這個十年中顯得「已不那麼當代」的繪畫與雕塑創作者們,往往是基於對這些所謂過去和傳統的再認識論中,重新想像當代。
企畫/陳晞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