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美術館與博物館架構中,多數未設置「策展人」的職務,常由研究員身兼館內策展人,展覽一般是研究員自行提供及策劃內容,也有邀請學院教授擔任策展人或研究顧問。因此在臺灣,藝術史研究作為展覽內容的提供者,「研究」與「展覽」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從屬關係。2011年到2019年正是筆者在學院接受歷史與藝術史學研究訓練階段,研究所期間參與了臺灣大學與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合辦「紫砂漫遊.聚焦台灣」國際交流策展工作,離開學院後也曾任職史博館參與了「重建臺灣藝術史」策展計畫;擔任藝術媒體編輯後,更多次在工作中近距離採訪策展人。過往經驗,讓筆者得以站在第一線了解研究基礎論述對於生成一檔展覽的關鍵性貢獻。相關學科研究者所關心的史觀及文化價值,不但會直接影響策展主題及架構,更進一步成為激發公眾對於特定主題或議題興趣的楔子。本文受限於筆者專長與視野,主要以中國藝術史及臺灣美術史為討論對象,不足之處還望包涵。
回顧2011至2020年藝術史學界所關注的研究面向,相較過往明顯的區別,在於近十年中國藝術史研究經常圍繞「跨領域」、「物質文化」、「視覺文化」、「東亞史」等關鍵字展開,不同研究間的界線出現游移,研究及策展取材範圍更寬廣、多元,以名作或名畫家為主題的研究時代已遠去。臺灣藝術史領域,則對於臺灣美術的「大眾史」、「風景圖像」、「政治主體」、「檔案材料建置」等研究及策展方向投入大量心力。尤其2017年在文化部長鄭麗君主導下,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許多重要史料檔案的蒐集編撰,以及文物的修復、保存成為研究者的重要工作。2020年北師美術館舉辦轟動一時的特展「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便是在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顏娟英教授帶領下,透過田野調查將散落四處的臺美作品重新挖掘修復,再加以研究詮釋帶入大眾視野中。
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的影響下,藝術史學界和公立藝文館所改變過去側重中國藝術史的資源配置,更積極發展臺灣美術史成為研究和展覽的趨勢,從而吸引新鮮的研究能量和人才進駐。

跨域研究風潮下的全球視野
近年學界注意到在全球化觀點下,更易於看到被原本中心論述模式下所忽略的邊緣人事物,開始嘗試以新型文化交流的互動及形塑,消解過去「中心-邊緣」的模型。如何在全球化的架構下書寫藝術史?是近20年來全球藝術史家關注跨文化、全球化議題的重要提問。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本身就自帶跨領域基因,臺灣學界重視文化史的研究取向,致使重建作品的歷史脈絡與解讀其文化意義成為研究核心(註1),也因此拓展了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文學、宗教學、社會學等研究領域的對話空間。
一個頗具代表性的跨域研究:歷史學界中「新清史」研究,在1990年代末逐漸躍居主流地位(註2),而新清史的研究史觀在2010年代對清代藝術史研究有顯著影響。新清史強調清朝統治者的「非漢」身分,重視滿文材料的解讀與應用,糾正過去「漢族中心論」研究範式,從非漢族王朝的角度重新詮釋清朝歷史。同時,新清史也以全球化視角將清史置於近世史(Early modern history)的脈絡中與其他帝國進行比較。綜觀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近十年的展覽主題,與清宮及清帝國相關展覽大幅增加,如2011年故宮推出「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呈現中法藝術文化交流帶動清宮對西方科學的興趣,也掀起法國宮廷喜愛中國風的熱潮。
尤其2015年以降藝術史學界對清宮研究之熱切,反映在相關展覽與大型研討會,除對新清史研究動向回應,也得力於清宮文物及檔案的留存與公開,讓藝術史研究方法能在其中伸展。2015年故宮90周年院慶推出「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同時具備「跨領域」及「清宮」特質,以宏觀的視野及文化交流角度,切入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融會中西繪畫成就,呈現他在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當年與展覽一同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激盪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以連續三天的發表探索亞歐文明交流激盪的各面向,為學界一大盛事。
隔年,中研院近史所延續熱度召開「院體:清宮製作的風格、技術與物質性」工作坊,聚集了國內相關學者,展現臺灣作為清宮藝術史研究重鎮的學術能量。直至2020年故宮南院仍舉辦「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呼應新清史研究觀點,將清朝置於全球史脈絡下討論,故宮前院長吳密察更直言:「清朝不只是中國的王朝,更是一個統治滿州、漢、西藏、蒙古等民族的東亞帝國……因此,清帝不只是中國的皇帝,同時也必須是不同民族的宗教領袖。」

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引領風向
另一跨域研究焦點,是透過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方法,廣泛運用各類視覺、物質材料並賦予詮釋,展示更多平民生活中的藝術面向,此一研究取向為晚明至清時期的藝術史研究開拓了新道路。2010至2014年間在科技部(原國科會)支持下,藝術史學者王正華啟動「多方觀照:近代早期歐洲與東亞在視覺、物質文化上的交會互動」計畫,將視覺、物質文化作為跨領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全球史的高度俯瞰歐洲與東亞之間各層面的交會與互動,運用多層次的全球化網絡探究中國藝術史議題。此計畫首先審視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即16至18世紀這段期間歐亞交流所帶來的新形勢。再結合學者林聖智在〈地域與全球的對話〉(同註1)的觀察:「近20年間的中國藝術史研究中所見的價值體系(文化價值)的轉換,大抵上是由中心擴及邊緣,由政治文化菁英轉向民眾,由國家回歸地域。在此風潮之下,過去在畫史中向來無足輕重的繪書商品、技術性圖冊,重新成為囑目的焦點,受到與名作等同的關注與論述篇幅。」此二研究風向,吹動故宮在2018年以嶄新觀點推出「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特展,以長期受到忽略的明清商業性仿作書畫展開,敘述蘇州大量生產的偽書畫實為明代中期訊息傳播、與建構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掘前人未知的重要意義。
此外,自1990年代起以物質文化角度研究中國藝術史的牛津大學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其研究大量使用書籍插圖、版畫、陶瓷紋樣等視覺材料。他於1991年發表名著《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並於2015年由北京出版中譯本,引起注目,成為學院指定閱讀物,證實2010年代對物質文化研究的密切關注。展覽也跟上這股潮流,故宮於2019年舉辦「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特展,將同一研究內容轉換成展覽,從17世紀的物品鑑賞指南《長物志》,探索古代文青生活品味如何帶動古董與奢侈品市場的形成。無論蘇州片或長物志,兩展都聚焦於晚明時期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探索晚明藝術文化,在2010年代似乎成為學界的共同興趣。故宮以外,何創時基金會也曾於2015年,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萬曆萬象—多元開放的晚明文化特展」,展示明代文人精緻優雅的生活品味,甚至因反響熱烈隔年移師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談及此時學界對明清研究的關注,便不能忽略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長期以來在明清領域的學術貢獻。此委員會成立於2009年,其跨所、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研究性質,為藝術史學界研究晚明時期視覺圖像的生產、流通及消費等,過往藝術史較少觸及的研究題材奠定重要基礎。

從檔案文獻走入大眾生活
誠如上述〈地域與全球的對話〉文中所說,藝術史學者關心的價值體系正逐漸轉向,由菁英轉向民眾,隨之而來的另一現象是研究取材範圍的增幅。這樣的趨勢首先可以在史學界看到,2014年蔣竹山在《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提到:「一般所謂的大眾史學(Publie history)有三個概念:大眾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大眾的、歷史是由大眾來書寫的。」同時期陸續出現不少歷史普及網站,如2014年「故事」平臺的成立。過去臺灣藝術史學書寫較少從「大眾史」的角度切入,但在2010年代後期,藝術史學界亦逐漸著眼於與大眾接軌,如2016年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網站,平易近人地為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
其中,大眾史學重要史料之一,便是紀錄生活的「日記」。從日記等文件發掘藝術史相關的新資料,成為捕捉藝術家生命經驗的渠道。在2010年代,學界致力於蒐集保存藝術家個人手稿、信函文件、圖像資料、報章雜誌等珍貴一手史料;同時進行田野調查搜查等待救援修復的作品、物件等。2009年起中研院設置「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保存了不少臺灣藝術史相關的檔案文獻,予以數位化並開放不同限度的查詢,至2023年已階段性開放臺籍畫家陳澄波、顏水龍、陳植棋、蒲添生、劉啟祥、郭雪湖等檔案文書。然而,臺灣美術史研究在此時期的田調探索與累積,在2020年後終於以展覽形式一鳴驚人,走入大眾視野。2020年「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在北師美術館揭開序幕,將一度被認為消失或甚少現世的作品重新展示於眾,透過研究和修復讓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此外,戰後的檔案建置,則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推波助瀾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規劃編印《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四輯於2019年出版。整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解嚴前後、1991截至2018年期間之美術團體資料,分析整理累積近千筆資料。
回望2010年代公立美術館所呈現的臺美展覽,多數仍以藝術家風格表現、流派淵源或社會文化脈絡等議題為主,展覽模式難以突破順應臺灣政局變化而生的文化脈絡。偶有主題性或問題意識明確的展覽出現,例如國立臺灣美館2011年推出「畫家風景.國民風景—百年台灣行旅展」,從典藏品歸納臺灣「風景畫」題材從荷西時期到戰後所體現出的各種寓意。201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策展人林育淳以館藏梳理1947年以前臺灣藝術文化發展面向,探討在殖民體制下逐步成型的主體意識,並向觀眾提問:「展出作品中的「臺灣」意象,是藝術家們的創作,抑或是在殖民背景下被「製造」出來的?」
東亞區域史的現在進行式
臺灣歷經多次政權轉換,當藝術史研究以「國家」作為論述主體框架,被要求釐清「臺灣/中國」藝術的定義時,往往造成歷史思考上的困擾。(註3)如渡海來臺的中國藝術家,來臺後創作的作品是否應納入中國繪畫史的範圍?20世紀臺灣由日本殖民地變成中華民國,在前半日治時期的藝術歷程要如何冠以國名?因此,延續2000年代中臺日韓藝術史學者共同參與「臺灣2002年東亞繪畫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啟學界以整體性視角俯瞰東亞區域繪畫發展的討論。
中研院藝術史學者石守謙於2007、2008年分別推動科技部研究計畫「移動的桃花源—第十世紀至十六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及「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活動」。石守謙以中日韓三地所「共享」之「文化意象」形塑狀況為觀察起點,思考三地文化互動的各種現象的研究觀點,在2010年代陸續發表成果(註4),引起學界迴響。

2017年初,臺灣美術史學者邱函妮,在科技部計畫成果報告書〈臺灣美術史熱門與前瞻議題〉寫道:「近十年科技部藝術門類中與臺灣相關主題計畫並不太多……較缺乏關注臺灣與周邊地域的交流,也就是將臺灣放在近代東亞的脈絡中來觀察思考的角度。」(註5)無獨有偶,同年10月北師美術館在林曼麗總策畫下推出「日本近代洋画大展」,是臺灣少見聚焦日本近代洋畫發展的展覽,策展團隊期待以此回看臺灣現代美術發展,重新爬梳自身的脈絡,並持續開展與東亞美術史的區域對話。此種將藝術史放入東亞區域脈絡下思考的新論述框架,在2010年代後半逐漸凝聚共識,預計未來將在臺灣藝術史書寫中持續深化。
註1 作者所謂的「價值體系」,係指學者在論著中賦予其研究對象的文化價值。林聖智,〈地域與全球的對話:近二十年藝術史的跨領域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簡訊》,24卷4期,2023,頁74-78。
註2 葉高樹,〈最近十年(1998-2008 年)臺灣清史研究的動向〉,《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40期,2008,頁138。
註3 石守謙,〈國家藝術史的困擾:從中國與臺灣的兩個個案談起〉,《世界、東亞及多重的現代視野:臺灣藝術史進路》,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頁95-122。
註4 前項計畫研究成果在2012年出版專書《移動的桃花源》;後者則分別於2011、2015、2018年陸續出版三本論文集,此計畫仍持續進行中。
註5 邱函妮,〈臺灣美術史熱門與前瞻議題〉,《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藝術學學門熱門與前瞻學術研究議題」結案報告》,2017,頁32-3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