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回望當代:當代如何轉了彎?】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

【回望當代:當代如何轉了彎?】2011-2020現場藝術與劇場變體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How Did The Contemporary Turn The Corner?】Live Art and Theater Variants, 2011-2020

當公共性開始被積極納入表演性策展的核心,策展人也就被普遍期待,可以透過策畫藝術節,直面當代的關鍵問題,如人類世、生態、身份政治等,並從中開闢新的途徑,拓展藝術的能動性(縱使此藝術能動性時常被過度樂觀地看待)。社會運動常用的詞彙,開始與表演性策展的論述高度重疊,例如實踐、勞動、反身性、邊緣、意識形態。表演性策展開始被視為有機會改變觀點、開闢新的可能性,同時也積極鼓勵觀者在意識與行動上能夠產生參與,並被視為一具政治性與社會性的藝術實踐方式。
臺灣究竟是從何時進入表演性(Performativity)時代?尤其近幾年的表演性浪潮可謂一波接一波:如2023年由林人中策劃的「臺北藝術節—萬物運動」與2022年國家兩廳院(以下簡稱兩廳院)35年週年紀念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2020年由莊偉慈、王柏偉、林人中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Re: Play 操/演現場」,2020 年由蕭淑文與耿一偉於臺北市...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吳孟軒( 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