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即數字、創作即選擇,問題的關鍵不在產出所有可能圖像,而是如何產出『有意義』的圖像。」馬里奧・克林格曼對於創作如此評論。他的作品挑戰人類對藝術與機器之間界線的認知。《路人的回憶I》透過神經網絡即時生成類古典肖像畫,呈現一場無法複製的觀看經驗,真正的主體是那不斷演算的程式本身;作品不僅模擬創作,也反映人類辨識圖像與記憶運作的機制。2023年的《A.I.C.C.A.》則化身為能發表評論的機器犬,質疑當AI能書寫「評論」時,評論是否仍具價值?
1970 年生於德國拉特岑(Laatzen)的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是 AI 藝術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他致力於探索神經網絡、程式碼與演算法,會如何重新定義藝術創作。自青少年時期,克林格曼便著迷於影像創作與技術的交會。他自學程式語言,在攝影暗房與印刷拼貼之間尋求藝術,也意識到在創作中,與其讓手與想像抗衡,不如學會如何以代碼指令機器生成圖像。早在1985年左右,他寫了一個簡...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Tags
A.I.C.C.A.
AI
AI art
AI art criticism
AI-generated art
AI創作
AI藝術
AI藝術評論
algorithmic art
art and technology
art criticis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assical painting style
computational aesthetics
contemporary art
Digital Art
generative art
machine learning
Mario Klingemann
Memories of Passersby I
neural network
real-time generation
robot dog
visual vocabulary
人工智慧
今藝術&投資
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
今藝術&投資392期
今藝術&投資專題
即時生成
古典畫風
媒體藝術家
數位藝術
機器學習
機器狗
演算法
演算法的靈光
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演算法藝術
演算美學
生成藝術
生成藝術馬里奧・克林格曼
當代藝術
神經網絡
藝術與科技
藝術評論
視覺詞彙
路人的回憶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