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市場在歷經疫情後的短暫繁榮後,於2024年正式進入一個被報告形容為「再平衡」(Rebalancing)的新階段。根據 Art Basel 與 UBS 共同發布的《2025 全球藝術市場報告》(Art Basel &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 2025),全年藝術品交易總額下滑12%,降至約 575億美元,但交易筆數微升3%,達4,050萬筆。報告指出,高價拍賣的降溫與中低價位作品的活躍並存,市場正從少數頂端收藏家主導的結構,轉向更開放、多層次的格局。

這份由 Arts Economics 創辦人 Clare McAndrew 執筆,已成為業界年度指標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市場的冷卻,並非全面性衰退,而是一場深層的結構調整。高價作品交易明顯縮減,但中價與入門價段的市場活躍度上升,小型畫廊與新藏家成為推動市場的重要力量。她強調:「在較低價格範圍內,畫廊與拍賣行都有新藏家加入,顯示市場基底正變得更為分散與多元。」
銷售總額下滑 但交易量上升
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整體市場下滑的主力,是高端拍賣及高價作品的明顯冷卻。在公開拍賣(fine art、裝飾藝術與古董)領域,2024年銷售額下降約25%,至190億美元。拍價超過1,000萬美元的作品,其銷售額也較2023年下降約45%,顯示過去幾年由疫情後回升期帶動的「高價勢頭」已明顯退潮。
儘管價值總額下滑,但交易筆數卻持續上升,顯示市場雖在「少量高價」方面氣勢減退,但「大量中低價」仍在進行。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交易量(經銷商+拍賣)約4,050萬筆,年增約3%。在經銷商(dealer)渠道,銷售額約341億美元,較2023年減少6%。其中,年營收低於25萬美元的經銷商銷售成長約17%,而 100萬至500萬美元區段也成長約10%,顯示中小型畫廊仍具韌性。
市場重心微幅轉移:美國領航,中國市佔創低
2024 年全球藝術市場的地理版圖出現顯著變化。美國依然穩居全球首位,市佔約 45%,較2023年增加2個百分點,顯示其市場韌性與資金流動性仍最強。若以2024 年全球藝術市場總額 575 億美元推算,美國市場規模約259億美元,仍是支撐全球市場的主要動力來源。
英國重回第二大市場,佔比約18%,保持相對穩定。相較之下,中國(包含中國大陸與香港) 的市場則明顯下滑,其全球市佔由約 20%下降至15%,銷售額約84億美元,年減31%,為2009年以來最低水準。報告指出,這反映出經濟成長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與投資信心下滑的影響。
歐洲市場 整體略為收縮。歐盟區總銷售額約83億美元,年減8%;其中 法國 約佔42億美元,下降幅度達10%。亞洲其他市場則出現分化走勢:南韓 下滑約15%,而 日本 逆勢微增2%,成為區域內少數維持正增長的市場之一。
整體而言,全球藝術市場的重心正微幅轉移——美國地位穩固、英國略有回升,而中國的疲軟使亞洲市場進入調整期,動能正逐漸分散至日本、南韓與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銷售通路變化:畫廊仍主流
報告指出,2024–2025年間藝術品購買通路持續多元化。高端藏家中,約83%曾透過畫廊購買藝術品(包含線上、社交媒體與展會),雖較2023年的95%下滑,但畫廊與經銷商仍是市場主流。其次,有20%的藏家是直接從藝術家手中購買。整體而言,經銷商通路佔交易價值的 43%,低於前一年的46%,但與2022年的46%基本持平,顯示藏家正分散至更多購買管道。
同時,藝術博覽會的重要性上升,58% 的藏家表示2024 年曾於展會相關場合購買作品(2023 年為 39%),顯示博覽會仍是促進面對面互動與新買家建立關係的關鍵場域。
然而,數位平台的影響力也在穩步增長。報告指出,在透過經銷商購買藝術品的藏家中,51% 曾至少一次透過 Instagram 完成購買,且未親眼見過作品(2023 年為 41%)。這顯示藏家雖仍重視與畫廊的關係,但購買決策正逐漸轉向線上進行。
相對之下,拍賣市場份額縮小——參與拍賣購買的藏家比例由2023年的74%降至49%,其在總購藏支出中的比重也從23%降至12%。此外,藝術家直銷正逐漸興起:43%的藏家曾直接向藝術家工作室購買作品、37% 曾委託創作、35% 曾透過 Instagram 交易,直銷類型合計佔總交易價值約 20%。
整體來看,市場結構正在從傳統的畫廊與拍賣雙核心,走向更分散、靈活且社群化的多通路模式。

女性藝術家與新買家:市場結構重組中的亮點
在整體市場放緩的背景下,報告指出,女性藝術家與新買家成為市場重組的兩大亮點。女性藝術家在畫廊代表名單與銷售額中皆持續上升:截至 2024年,一級市場畫廊代理的女性藝術家比例達 46% (2022 年為 42%),其銷售額佔總收入 42%,顯示女性創作者的市場地位日益穩固。
同時,藝術經銷商也成功拓展了新的受眾層。2024年,約44%的買家為首次進入藝術市場的新收藏者,首次購買者的銷售貢獻佔年度總收入的 38%,而對於年營收低於250萬美元的小型畫廊而言,新買家比例更高達50%。報告同時指出,66%的藏家在2024–2025年間購買了首次接觸的藝術家作品(女性藏家更達 69%),顯示市場正朝向「更廣、更入門」的方向發展。
高端藏家的收藏趨勢亦呈現分化。報告顯示,約 40% 的高端藏家計畫在未來 12 個月增加藝術品購買,整體有84%對2025年藝術市場持樂觀態度。近一半有購買計畫的受訪者希望購買繪畫作品,其他熱門領域包括雕塑(37%)、數位藝術(23%)與攝影(21%)。此外,藏家的興趣已延伸至設計與收藏品領域,包括古董、裝飾藝術、珠寶、手錶及收藏級葡萄酒與烈酒等。Z 世代藏家在這些跨界領域表現最為積極,約三分之一計畫購買設計作品、手錶或高端酒類。年輕與多元化的收藏族群,正在以更開放的態度重新定義市場樣貌與收藏價值。
當代藝術降溫:高端藏家轉向經典與私人市場
2024-2025年最令人意外的變化之一,是長期作為市場成長引擎的「當代藝術」出現明顯降溫。根據《2025 Art Basel 與 UBS 全球藝術市場報告》,專注於當代藝術領域的經銷商稱銷售額下滑 11%,為近年罕見的負成長。相較之下,戰後、現代乃至古典大師領域的作品表現更為穩定,藏家購買傾向轉向具歷史地位與價值保證的標的。
拍賣市場的狀況亦大致相同。當代藝術品銷售總額下跌36%,至14億美元,為近六年來最低水準;特別是過去20年內創作的作品表現最弱,銷售額年減達43%,至11億美元,僅為2021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一。高風險、高投機性的市場泡沫快速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買家在公開市場的謹慎與觀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公開拍賣放緩,高價值作品的交易逐漸轉向「私人銷售」。2024 年透過拍賣行進行的私人交易成長14%,達到約44億美元;其中佳士得該通路銷售額大幅增加 41%,蘇富比則達14億美元,占其業務23%,明顯高於前一年的15%。這顯示高端買家仍在積極收藏,但更傾向在低曝光、可控風險的環境中完成交易。
與此同時,數位銷售在疫情後已趨穩定。2024年線上銷售佔市場總額約18%,雖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仍是疫情前的兩倍。經銷商不再依賴第三方平台,而是強化自有網站與數位基礎設施,這部分銷售如今占其總收入的17%,為2019年的兩倍多。收藏者的購買習慣也顯著轉變:52% 的高淨值收藏家表示更傾向在線上直接向畫廊購買,而非親臨現場(2023年僅 30%),但同時畫廊參觀人數卻增加,顯示觀展與購藏行為正在分離——人們依然渴望面對面的藝術體驗,卻選擇在線上完成最終交易。
綜觀這些數據,2024–2025年的藝術市場展現出兩股並行力量:一方面,高價與當代市場進入冷卻與修正;另一方面,女性藝術家、新買家與數位渠道則成為支撐市場活力的新支點。市場不再由少數精英主導,而是邁向更開放、多樣與分散的結構——這或許正是「再平衡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縮影。

面向2025:從調整期走向重整期
報告顯示,多數市場參與者對2025年的前景仍持審慎樂觀態度。約80%的經銷商預期新一年度的銷售將維持「穩定」(47%)或「改善」(33%),顯示整體市場信心在經歷連續兩年的降溫後開始回升。尤其在中階價位(50萬至100萬美元)區段,預期銷售上升的比例,已從2023年底的約三分之一提升至2024年底的51%,反映此區間的交易活力正在增強。對於年營收超過 1,000 萬美元的大型經銷商而言,僅19%預期2025年銷售將成長,多數則認為將維持穩定。顯示市場動能正在由頂端向中階與新興層轉移。
UBS首席經濟學家 Paul Donovan 指出:「大多數已開發經濟體在2024年實現軟著陸,但政治帶來不確定性。經濟民族主義興起引發貿易保護、資本與勞力流動受限,正在改變藝術市場的環境。」整體而言,2025年將延續「市場再平衡」(strategic rebalancing)的趨勢:高價段光環逐漸褪去,而更廣泛的收藏層級、新買家、新興畫廊與中階交易,正成為推動市場前進的核心力量。
結語:高價退潮、中價崛起
全球藝術市場並未陷入衰退,而是在「高價退潮、中價崛起」的結構性轉折中。過去數年間,「以億計的大拍賣」曾是市場敘事的主軸,但隨著經濟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富裕階層的信心與跨境資本流動受限,藝術市場也正由頂規格退場,轉向更廣範圍與多層次的活動結構。
對藝術從業者而言,這不僅是市場調整,更是重新布局的契機。未來的競爭優勢,將取決於能否擴大買家基礎、培養年輕藏家,並在實體與線上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對亞洲與臺灣市場而言,2024–2025年無疑是藝術市場由「熱潮期」邁向「成熟再平衡期」的重要節點。
延伸閱讀|【藝術市場壓力測試】機會藏在驚濤駭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