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當代藝術蹺蹺板:從技術臨摹到思想揣摩的斷裂式教學與其焦慮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當代藝術蹺蹺板:從技術臨摹到思想揣摩的斷裂式教學與其焦慮

近年來臺藝大在系所體質調整與校地使用等議題上,均可看見轉型的態勢。在這之中學習的年輕學子,又如何理解現階段的大學環境?「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專題的第四篇文章作者陳儀如(b.1998)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在非科班進入美術系就讀之後,她感受到「技法」與「思想」訓練在學院教學模式中的斷裂,以及評鑑與畢業門檻上的影響,對同儕的創作方法上產生衝擊與焦慮。而她也在跨系選修多種技術導向的課程中,探索技術與思想之間的新解。
「你想到要做什麼了嗎?」 身為非美術科班而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簡稱「臺藝大」)的Z世代之一,我所認知學院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和個人創見的藝術家,但我們是否真的能透過學院裡的教學模式,更觸及這條藝術家之路?這個問題固然成為我大學期間的焦慮來源,而關鍵正是來自於「思想敎學」與「技法敎學」何者為重的當代藝術敎育方針轉向。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高千惠的論點引起了我對學院...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陳儀如( 2篇 )

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2025),曾獲MEYS捷克高等教育機構短期進修/研究獎學金,於布拉格生活半年。近期研究聚焦於當代視覺文化中的動物圖像,並透過藝術創作回應人類世界中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揉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