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2019年11月,藝術史學者賴毓芝甫結束於北京召開的「明清中國與世界藝術」國際研討會,會中她收到另一位學者鄭岩及其女兒合...
吳其育此次在TKG+的新展「它物紀」(2022),可視為乃繼「時間91平方米」(TKG+ Projects,2017)與...
在過去印象中,米蘭三年展似乎象徵著設計領域的某種標竿和風向雞。而三年展中的國際參與項目,也成為各國競相展示其軟實力的角力...
由建築師倫.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共同領導之OMA團隊所興...
在新柏林的日子,幾乎所有對話都含有paint/painter/colors/medium等字彙,高密度與繪畫相連;除「G...
本文試著將近年台灣史中的多元性別研究、西方女性主義者重塑藝術史觀經驗與當代台灣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微觀」或「鉅觀」想像,談...
日治時期,評論文字圍繞著官展(臺展、府展)進行生產,歷經百年,如今藉由當代藝術界與紙本、網路等不同平臺共構而成的場域,伴...
首爾在9月初同時舉辦3檔大規模的藝博會,顯見韓國受到國際藝術產業前所未有的重視,韓國在地的藝術產業無不期待能在「後香港」...
為了打開國內各個大競圖機制的公共性,並創造公民參與檢視制度的空間,繼8月21日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所主辦的「預...
當代的「藝術文體」時常可見把各種目標混在一起,我們既要概述作品,又要闡述作者心情與動機,然後還要與作品發生一種有機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