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韓國熱、中國冷,藝博會能為台灣藝術生態耕耘何種未來?

當韓國熱、中國冷,藝博會能為台灣藝術生態耕耘何種未來?

When Korea is Hot and China is Cold, What Future can Art Fairs Shape for Taiwan's Art Ecosystem?

當前的亞洲藝術市場似乎來到了另一個盤整期,但台灣依舊有將近20場藝博會以平台之名,各自在不同的客群、地域與範疇裡圈地。在藝術市場韓國熱、中國冷的節骨眼,這些平台還有可能共時合作嗎?

韓國正在證明自己舉辦國際當代藝術盛會的實力,使得因經濟衰退波及而冷卻的中國藝術市場相形見絀。在兩面衝擊之下,早期因華人藝術市場熱而起的台灣藝術市場,如何耕耘自身在亞洲藝術產業中的下一個新位置和話語權?各藝術組織都在努力尋路,但卻仍是各自為政。整合與合作,如何可能?

官方與民間共襄盛舉的韓國熱

今年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Frieze Seoul)與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Kiaf Seoul),為國際展現了韓國豐沛且熱絡的當代藝術場景,不少國際藍籌畫廊的大老闆都來到現場,為的就是確認首爾當代藝術場景的實力。

首爾從民間到官方,都了解這場國際藝術盛會的象徵意義。除了有數量可觀的私人美術館展演活動撐起藝博會場外的熱絡環境,據外媒報導,首爾市長吳世勳亦於今年斐里茲首爾藝博會開幕日現身致詞。儘管韓國藝術市場相較去年更為冷靜,藝博會銷售水平約在10-20萬美元左右,但亦有展商認為,相較去年已經有進步。

藝博會銷售固然是重要的成敗標準,如今它更是吸引國際策展人與博物館來到一座城市的活動,為的是連結更多豐富的國際藝術網絡。例如斐列茲藝博會首爾總監派翠克·李(Patrick Lee)就表示,斐列茲首爾藝博吸引了近百位的國際博物館代表與策展人參加這場藝博盛會。除了不同機構的展覽外,展商也規劃藝術家工作室參訪等行程,讓海外藏家更能一次了解韓國藝術生態。

藝博會銷售固然是重要的成敗標準,如今它更是吸引國際策展人與博物館來到一座城市的活動。圖為第二屆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Frieze Seoul)現場。(Frieze Seoul提供)

台北的市場角色依舊不變,意味著甚麼?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藝博」)亦在今年藝博會舉辦前,邀請十餘位國際策展人來台於交流,具名到場於「思想串流論壇」交流的則有九位國際策展人。今(18)日台北當代藝博聯合總監任天晉與岳鴻飛接受典藏團隊採訪表示,明年已計畫邀請更多的國際策展人來台交流,關於台北當代藝博的具體活動內容將於明年3月公布。

「台北的文化生態跟首爾不一樣,台灣有的是低調安靜的收藏家,」在聯合總監任天晉冷靜地看待首爾當代藝術環境,認為韓國的文化生態中有豐富的私人美術館與博物館群,組織網絡結構穩固,「與台灣的美術館、藏家與畫廊之間的合作狀態不同。」

斐列茲首爾藝博與KIAF同期舉辦的體驗各有褒貶。一方面可以帶來群聚效應,但也有KIAF參展商抱怨「人潮大多集中在Frieze」。除此之外,同時三四百家畫廊展位規模的藝博會,對於市場規模也帶來了挑戰。

任天晉認為,在舉辦台北當代藝博的展會組織「The Art Assembly」的亞洲藝博會藍圖裡,台北至今的位置與角色依舊沒有改變。岳鴻飛說,他們已經拜訪文化部長史哲與文策院,除此之外也希望能有效連結台灣藝術場域裡的藝術家、藏家與策展人,並作為連結東京、首爾、香港與東南亞等地的國際合作平台。任天晉補充,他們目前正加強與台灣中部藏家合作。

任天晉表示,在有了台北、東京、新加坡等地的藝博會平台之後,The Art Assembly想要做藝博會網絡(network of art fairs),將計劃邀請不同地方的藏家,去參與其他幾個藝博會。各城市的藝博會因其各自所處的文化社會與產業背景,一定會有所不同、各有特色。他也建議台灣公部門,應同等看待商業與非營利機構。若要談整合,就不應排斥與商業機構合作,也希望在藝博會期間,可以同步有其他機構的大型展覽發生。

任天晉認為,在舉辦台北當代藝博的展會組織「The Art Assembly」的亞洲藝博會藍圖裡,台北至今的位置與角色依舊沒有改變。圖為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中)採訪台北當代藝博聯合總監任天晉(右)與岳鴻飛(左)。(本刊資料室)

然而,建立平台之外,還需在對的時間、有對的人共襄盛舉。今年3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場面的熱絡,很大程度來自於許多活動在時間上有相互對應,產生群聚效應。這兩年間,大多數藝博會的舉辦時程,都跟台灣的雙年展與其他大型藝文活動「剛好」錯開。國外藏家、藝術愛好者、藝文工作者來台灣參加單次活動所獲得的效益,以及吸引力,皆遠低於其他在同時間舉辦多場藝文活動的國家或城市。光是在時間表上就難以彼此互通有無。

在如今的市場盤整期,平台還有可能共時合作嗎?

在台北當代藝博與台北藝博彼此錯失合作契機之後,藝術界偶有對台北當代藝博的不滿聲浪,認為台北當代藝博既不尊重本地畫廊,又邀不到夠多的國際大畫廊來台參展,作品也越來越便宜,使得藝博會規模年年縮減。岳鴻飛解釋道,藝博會終究是藏家與畫廊之間的交易互動所構成的一級市場環境,畫廊對評估當地在藝博會現場的藝術消費實力,逐年調整他們帶來的作品。據了解,目前在台北當代藝博的作品價格中位數,則是在10-20萬美元之間。小型畫廊作品約在3-5萬美元,而大型畫廊多帶來20-40萬美元的作品。

台北當代藝博與台北藝博在組織本質上的差異固然是癥結點,不過在如今中國藝術市場冷卻的情況下,亞洲藝術市場大環境的重心開始分散,是1990年至2000年初因華人藝術市場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熱潮而起的台灣藝術市場,思考以另一種國際市場形象拓展新國際位置的轉機。這並非單一現象:有資本實力與企圖心的台灣畫廊品牌,開始到歐、美日等地拓點;中青輩台灣藝術家受邀於國際展出與駐村的頻率越來越高,且流向多元。

當前的亞洲藝術市場似乎來到了另一個盤整期,但台灣依舊有將近20場藝博會以平台之名,各自在不同的客群、地域與範疇裡圈地。它們作為呼應當代藝術環境的鏡子,在這樣的環境與時態裡,思考有意義且有效的跨組織、品牌乃至行政的合作與整合,或許是使平台在這個市場盤整階段裡存活、並讓平台成為呼應台灣藝術生態「國際在地化」與「在地國際化」當下趨勢的必要元件。

台北當代藝博與台北藝博在組織本質上的差異固然是癥結點,不過在如今中國藝術市場冷卻的情況下,對於因「華人」而起的台灣藝術市場,是危機,亦是思考新國際位置的轉機。圖為2023台北當代藝博現場。(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韓國Frieze Seoul與Kiaf大聯手,地緣政治下亞洲藝術市場重新洗牌?
延伸閱讀│藝術焦點下的首爾 2023 Frieze Seoul & Kiaf Seoul

(責任編輯:陳晞)

ARTouch編輯部( 169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