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3鬼月專題】藏傳佛教越境臺灣:啟動密教咒術「保護─破煞─開運」經咒神力

【2023鬼月專題】藏傳佛教越境臺灣:啟動密教咒術「保護─破煞─開運」經咒神力

【Feature: 2023 Ghost Month】Tibetan Buddhism in Taiwan: Activating Tantric Power to Protect – Break Bad Fortune – Open up Good Fortune

你聽說過大清帝國的國師章嘉活佛嗎?戰後國民政府緊急撤退到臺灣時,也不忘帶走的國師究竟是誰?清代皇帝大多虔誠信仰藏傳佛教,在清宮大量製造藏傳佛教造像、法器、經典等文物。在清帝國瓦解後,生於清末的七世章嘉活佛(1891–1957)身為一國之師,晚年作為人民精神支柱,隨國民軍抵臺駐錫於台北,致力於宣揚佛法,將藏傳佛教文化帶到臺灣。

你聽說過大清帝國的國師章嘉活佛嗎?戰後國民政府緊急撤退到臺灣時,也不忘帶走的國師究竟是誰?

清代皇帝大多虔誠信仰藏傳佛教,而西藏人視東方「大皇帝」為文殊菩薩化身,乾隆皇帝因此多次扮演文殊,由宮廷畫師為其繪製唐卡供奉,並在清宮大量製造藏傳佛教造像、法器、經典等文物。乾隆朝更扶持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Gelug)管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其中格魯派位階最高的活佛「安多章嘉大師」,被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欽賜「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其世系從第二至七世皆繼承國師名號,並成為雍正、乾隆等清帝的宗教上師。

18世紀,《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局部),117×71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源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

在《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身著喇嘛服飾的乾隆,頭頂描繪諸菩薩與祖師小像,而正上方較大的圓圈內,正是乾隆的上師三世章嘉。於是清帝國瓦解後,生於清末的七世章嘉活佛(1891–1957)身為一國之師,晚年作為人民精神支柱,隨國民軍抵臺駐錫於台北,致力於宣揚佛法,將藏傳佛教文化帶到臺灣。

延伸閱讀|走入乾隆皇帝的信仰世界:臺北故宮「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文物脈絡選介

(左)七世章嘉大師遺照,蒙藏文化中心藏。(圖片源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右)七世章嘉大師原駐錫地位於台北市青田街,今更名為蒙藏文化館,建築外觀。(攝影/朱佑霖)

1950年代傳入臺灣的藏傳佛教,又有「密教」(或密宗)之稱,乍聽彷彿帶著神秘色彩,實際上密教一詞來源對應於「顯教」,有兩種解釋。一是相對於在大眾間傳布的「顯教」,密教講求師承,只傳授給通過灌頂儀式的人,因此被稱為祕密教義。其次,顯教是佛陀釋迦摩尼佛針對眾生能力臨機應變所作的說法,密教則是對佛陀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覺悟」的闡釋,超越了凡人的理解,故稱之。(註1)因此,顯教可以說是學習佛教的入門課,重視經典理論;密教則是進階課程,需要有上師(老師)一對一口傳指導才能學習,重視儀軌等意識修行。

密教應用最廣泛的《唵嘛呢唄咪吽》六字大明咒

在咒語方面,顯教與密教也明顯表現一外一內的教法。例如大家熟知觀世音菩薩有著聞聲救苦的慈悲願力,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便會立即前往救助。顯教中多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唸的是菩薩的「名」;而在密教中多持誦《唵嘛呢唄咪吽》(藏文ཨོཾ་མ་ཎི་པདྨེ་ཧཱུྃ)六字真言(又稱六字大明咒),稱唸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心,又名「觀音心咒」。《唵嘛呢唄咪吽》咒語在有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此咒一出自帶光效,是一個放光明的咒語,中譯為「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清淨」,具有避開一切負能量干擾,淨化身心,消除業障、病痛、驅逐邪氣等功能。

明宣德7年(1432)內府泥金寫繪本《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有觀音聞聲救苦的場景,金字書「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故宮南院官網

密咒六字真言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甚至在明代小說《西遊記》第七回,如來佛鎮伏孫悟空於五行山(即五指山)下時,往山頂上貼一張寫著六金字神咒的帖子,帖上的神咒正是《唵嘛呢唄咪吽》。(註2)唐僧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多次靠著「緊箍咒」控制孫悟空。原文提及緊箍咒的別名為「定心真言」,由觀音菩薩傳授給唐三藏。這道充滿玄機的咒語,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但根據清代最早一本專門評點《西遊記》的評論書《西遊證道書》(1663)夾批這段劇情,寫道:「明明說出宗旨矣。此一篇之咒,可與五行山頂六金字同功。」編者認為緊箍咒與五行山頂上的咒語具相同功效,很可能即是六字大明咒。

1996年香港電視劇《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困五指山場景,如來佛祖射出一道金光,將六字大明咒刻在山壁上鎮壓孫悟空。 (翻攝自網路

前面提到學習藏傳佛教密法需要有上師「口傳」咒語、經典等法要、法本口訣給弟子。這代表一種授權,意味著上師背後的傳承有如模子印模,絲毫不差地傳授給弟子。所以除了口誦真言,在身與心方面也要與上師本尊相應,因此弟子必須修持「身密(手結印契)、「語密(口誦真言)」、「意密(心作觀想)」達到三密相應,才算真正接收上師的所有傳承。過去六字大明咒在西藏只傳咒音,不輕傳手印,但隨著大眾媒體的傳播,許多密教咒語手印都能在網路或書籍中找到。六字真言作為清淨蓮花語意,其手印「掌根、拇指、小指三點合,其餘六指自然分開,置於胸前,形象宛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同時,腦中要觀想全身放光,向外散發光芒至整個世界。

六字真言《唵嘛呢唄咪吽》作為清淨蓮花語意,其手印「掌根、拇指、小指三點合,其餘六指自然分開,置於胸前,形象宛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Public Domain)

密教口傳梵音種子的視覺化

密教對於口傳語密的重視,不僅表現在教法中,也展現於密教圖像的發展。今年(2023)6月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佛教與亞洲宗教的儀式與物質」國際會議上,講者卡羅琳.沃古拉(Carolyn Wargula)關注佛教如何將念咒的聲音轉化為文字與圖像。(註7)其中提及一件17世紀的《時輪金剛》刺繡唐卡,《時輪金剛咒》圖像是在蓮座上將7個梵文種子音節「阿、哇、拉、瑪、洽、哈、洋」,每一種子音以不同顏色的蘭扎文(Rañjanā)書寫,結合日、月、圓圈3個符號,形成具有神聖力量的完整圖符,漢譯為「十相自在」。《時輪金剛咒》有著極強的避災能力,因此如護身符般被製作成各類飾品或擺設,是藏區六字真言之外另一常見咒符。

17世紀,《時輪金剛唐卡》,紡織刺繡,69×46.5公分,拉薩西藏博物館藏。以「十相自在」圖製作的宗教商品,例如掛畫、圖卡、時鐘、項鍊、吊飾等等,在網路商店中種類繁多。(© 2023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nc

延伸閱讀|全球「物質宗教」文化研究新趨勢:黃士珊「物質與儀式:藝術史與宗教研究的整合視野」跨域講座紀實

將咒語的梵文音節視覺化的例子,在密教中並不少見,如現藏日本的《阿字曼荼羅圖》,描繪蓮座升起月輪中間有一梵文「阿」字。密教中,將梵文「阿」字視為一切言辭和聲音的根本,甚至是一切佛法的根源。修法時門徒以此「阿」作為本尊,實踐「阿字月輪觀」的禪定修行法,即是將自己與萬事萬物根源合一。

 14世紀,《阿字曼荼羅圖》,85.4×39.3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片源自:ColBase

與自然結合的藏地民俗咒術

藏傳佛教作為藏族人的精神信仰,日常生活中伴隨著大量宗教活動與咒術行為。有趣的是,藏地咒術多圍繞「咒語與經文」展開,並利用大自然之力,產生逢凶化吉、增益福報的效果。

以經幡「風馬旗」與「轉經輪」為例,風馬旗是一串橫向展開的五彩幡布,每面依序為藍、白、紅、綠、黃,上面各別書滿六字真言、觀音咒、文殊咒等不同經咒,一般懸掛室外。在西藏有人跡的地方就有風馬旗,寺廟或民宅會選在吉日高高掛起旗子。讓幡旗在空中隨風飛揚,仰仗風力把印在幡旗上的經咒、禱文神力快速吹拂至十方。據說可以解除地方一切罪業障礙,為萬物帶來好運。若風馬旗有破損則表示已成功發動功效為家宅擋煞,因此藏人多任由幡旗風吹日曬,不會特意清洗。

西藏風馬旗。(攝影/許詩敏)
西藏民宅前掛的風馬旗。(攝影/許詩敏)

相較於以自然風力啟動咒力的風馬旗,「轉經輪」的啟動方式更加多元。轉經輪又名轉經筒,是以金、銀、銅、木等材質製成的中空圓柱體,中間有軸可供轉動,表面常刻有六字真言,筒內裝有手抄或印製的咒語、經典、祈願文等。

轉經輪是基於六字真言而生的一種方便法門,藏傳佛教認為持誦六字真言越多越能聚積功德,脫離業障輪迴之苦。每轉動一次經輪,等於念誦一遍筒內藏的經咒,持續轉動,功德即持續累加。為了讓經輪日夜不停轉動代替人誦念經咒,人力手動外,藏人靈巧運用天然資源風、水、火作為旋轉動力,現代還創新了電動太陽能轉經輪,以及小型可便攜式的手持轉經輪。流傳千年的轉經輪法門,據推測可能是由印度龍樹菩薩傳到藏地,輾轉經噶舉派的創始人瑪爾巴大師推動於西藏盛行。(註3)

西藏山南敏珠林寺外的轉經輪。(攝影/許詩敏)
中國四川九寨溝水轉經輪。(攝影/John Warburton-lee)

流行大唐與日本奈良時代的密教神咒

藏傳佛教的經咒神通廣大,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深入中國西部民間信仰,在成都、西安、敦煌等地皆有出土物發現。唐宋墓葬伴隨出土的密教陀羅尼經咒,多裝置在墓主配戴的銀飾或銅飾內。「陀羅尼」源自梵文धारणी音譯,義譯為「咒」。陀羅尼的出土,反映當時密教咒語在西部的流行,於信眾間形成一股隨身攜帶神咒的風氣。(註4)例如1944年出土於四川的唐墓,墓主手臂戴的銀鐲內,便塞入一張繭紙印製的《陀羅尼經》。(註5)

從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發現一張保存完整的《大隨求陀羅尼》雕版印刷版畫,上面刊刻的手記,說明了配戴陀羅尼的功效。這件雕版符咒,刊刻時間為宋代「太平興國五年(980)六月二十五日」。上面不但刻有施主及刊刻人姓名,中間蓮座上有一小圓圈繪八臂菩薩,圓外印19圈梵文經咒,呈同心圓形。

斯坦因於敦煌千佛洞發現的雕版印刷《大隨求陀羅尼》。(圖片源自:霍魏,〈唐宋墓葬出土陀羅尼經咒及其民間信仰〉)

蓮下方框以漢字說明咒文功效:「若有人持此神咒者,所在得勝。若有能書寫戴在頭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勝清淨,為諸天龍王之所擁護,又為諸佛菩薩之所憶念。此神咒能與眾生最勝安樂,不為夜叉羅刹諸鬼神等為諸惱害,亦不為寒熱等病之所侵損,厭蠱咒咀不能為害,先業之罪受持消災,持此咒者常得安樂,無諸疾病。色相熾盛,圓滿吉祥,福德增長。」

敦煌千佛洞雕版印刷《大隨求陀羅尼》漢字手記局部。(圖片源自:霍魏,〈唐宋墓葬出土陀羅尼經咒及其民間信仰〉)

實際上,密教陀羅尼的流傳比想像抵達了更遠的地方──日本。

奈良時代(710–794)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造訪中國,帶回唐代諸多文物,同時於全國建造國分寺以鎮護國家。764年,日本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發動叛亂,叛亂雖於一週後平息,但隨後即位的稱德天皇(764–770在位)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此類政變,決定建造100萬座木塔,祈求國泰民安。當時奈良的十大寺廟皆被分配10萬座塔,時至今日,惟有法隆寺仍保存43,000個小塔,其餘皆已失傳。

 8世紀,《木造百萬塔》,高21.4公分,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內藏《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圖片源自:ColBase

這些「木造百萬塔」有三重,頂部輪盤形的塔剎為「相輪(そうりん)」,每座塔高約20公分。木塔使用轆轤工具旋轉木材削成,外表塗上白色顏料。塔內部中空,內裝有《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印本。為何天皇要選擇密教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做為護國神咒?《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中敘述若將陀羅尼供養塔中,可護國安民,受諸菩薩護衛,更可令人長壽,死後免受地獄之苦,神力不可思議。盡管手工製造100萬座木塔以及印製100萬卷經咒,工程浩大困難,但根據百萬塔的建造日期記錄,造塔工程僅耗時不到5年便完成。(註6)此外,小塔中保存的陀羅尼經印本,也是日本已知年代最早的木版印刷品,十分珍貴。

「木造百萬塔」有三重,頂部輪盤形的塔剎為「相輪(そうりん)」,每座塔高約20公分。(右圖出自京都國立博物館官網

結語

當我們了解密教咒語在歷史上與生活中的應用後,便會發現氣質獨特的藏傳佛教並不神秘,在許多朝代與地區也都曾盛極一時。密教星火從清末至民國,隨著章嘉國師東渡抵臺後在臺灣島上蔓延,並於1980年代末解嚴後帶動一波學佛熱潮。(註7)藏籍喇嘛大量來臺弘法,道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藏密弘法的儀式與上師的威儀,很快吸引臺人前往供奉,懇求灌頂,亦引起前進西藏各寺巡禮的「觀光熱」。(註9)過去,許多藏人因中國政府的壓迫,選擇流亡海外輾轉遷移至臺灣落地生根。因此,充滿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似乎成了在臺藏人的心靈港灣,同時也是臺藏家庭二代,學習西藏家鄉文化最有效率的媒介之一。

七世章嘉大師圓寂後原駐錫地位於台北市青田街,今更名為蒙藏文化館,三樓設有章嘉大師紀念堂,可開放一般民眾入內參觀。(攝影/朱佑霖)

藏傳佛教進入臺灣社會雖未及百年,其威力已深植人心。隨國民政府一同來臺的故宮文物,內含大量密教傳世珍寶與史料檔案,成為臺灣藏學研究的培養土壤,吸引後學投入鑽研。幾十年來,通過臺藏兩地交流的潛移默化,密教咒術逐漸解開神秘面紗,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發動「保護─破煞─開運」的神聖咒力。

延伸閱讀|【2023鬼月專題】泰國防禦咒語的誦念傳統與傳奇名咒《金那般川》
延伸閱讀|【2023鬼月專題】文化越境聚合的台灣「咒術」
延伸閱讀|日本正夯Cosplay京都六波羅蜜寺,開山祖師「空也上人」高度還原!


註釋

註1 吳彥、金偉,〈西藏密教傳承考要〉,《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頁19。
註2 胡進杉,〈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船佛教文物特展巡禮〉,《故宮文物月刊》,2016年5月號,頁73。
註3 安月明,《藏傳彿教“轉經輪”的文化特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5,頁8-9。
註4 霍魏,〈唐宋墓葬出土陀羅尼經咒及其民間信仰〉,《考古》,2011第5期,頁81-93。
註5 馮漢驥,〈記唐印本陀羅尼經咒的發現〉,《文物參考資料》,1957第5期,頁50。
註6 森郁夫,〈百万塔とは?(ひゃくまんとうとは?)〉,京都國立博物館,1922.12。(2023.09.13瀏覽)
註7 卡羅琳.沃古拉(Carolyn Wargula)研究摘要,收錄於「佛教與亞洲宗教的儀式與物質(Ritual and Materiality in Buddhism and Asian Religions)」會議網站。(2023.09.13瀏覽)
註8 姚麗香,〈藏傳佛教在臺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國立臺灣大學,第五期(2000.07),頁313-339。
註9 莊樂禪,〈西藏密宗在台灣的本土化—以金剛乘學會為例〉,南華大學。(2023.09.14瀏覽)

朱佑霖(Chu Yu-Lin)( 104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