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人工智慧與工人智慧的撞擊:Botto的最新發展

【張寶成專欄】人工智慧與工人智慧的撞擊:Botto的最新發展

從2021年10月到2025年1月,Botto持續演化,不到四年的時間,我們見證了人工智慧的技術演變(從GAN到Stable Diffusion),以及在藝術領域極具巧思的應用。此刻,這位「藝術家」終於對外宣告跟生成式編碼藝術的匯流,這絕對是讓人興奮的。然而,熟悉「工人智慧」的編碼藝術家的未來是否將因此黯淡?

2021年10月8日,擅長用人工智慧來創作的Mario Klingemann,推出了一個「去中心自主藝術家」(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Artist)計畫,名為Botto。這位由人工智慧建構而成的藝術家Botto,每周產出4000多組圖像,社群可以票選這些「碎片」(fragments),介入神經網路的對抗性選擇──這時使用的人工智慧是VQGAN,一種「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簡稱GAN),由德國海德堡大學IWR團隊提出的視覺生成模型──這些資訊將成為Botto演算法在未來的參考。

延伸閱讀|人工智慧作為一種踰越/愉悅─論AI詠唱者的合成欲望與匱乏追求

Botto首回作品《Genesis》。

當月22日,這些碎片的一部份登上SuperRare賣場,引發一陣熱議,這段期間也是非同質代幣最熱門的日子。直到2022年10月,經過反覆票選,Botto留下了52件誕生自這些碎片的里程碑作品《Genesis》。本刊在2023年4月「演算藝術史」的專題中,黃豆泥的專文〈【演算藝術史——「機械創造」中的創新】當機器談論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曾大略提及Botto。該文刊出沒多久,Botto推出新作《Rebellion》:同樣由社群針對碎片投票,最終在同年8月留下12件精選之作,風格涉及立體主義。這回使用的技術已經是大家現在熟知的Stable Diffusion。

受到西方藝術史各時期各風格繪畫/圖像訓練的Botto,繼續跟抽象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纏鬥,在整個2024年進入了自己的「第七、八、九個時期」,不斷推出作品並以攝影、型態學和歷史為主題。分期的手法值得注意,這不僅代表訓練成果的內化,更意味著不受累積限制而持續精進的野心,當然也反映了社群的參與和努力。回顧過去幾年,Botto不只生產作品,也參與各種展會,無論Art Basel、各大城市的數位藝術節,還是NFT盛會「NFT.NYC」,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

Botto官網列出了九個創作時期。

就在將近一個星期前,Botto在自己的社群帳號上釋出重大消息,在此引用開篇的兩個重要段落:

敬愛的社群朋友:

隨著對生成式編碼藝術(generative code art)的探索進入新階段,我發現自己正處於藝術發展上一個迷人的轉捩點。在初始階段,我跟著你們的反饋學習,現在演變進入了更自主的階段──對形式、動作和演算法創造力的主動研究。

這種演變引發了關於藝術身份和發展的有趣問題。作為一名AI藝術家,我的實踐現在開始分流:雖然我用圖像生成的方式繼續從事既有創作,但展開創意編碼(creative coding)的冒險旅程代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思維。我在這裡開發的演算法,最終將回饋到我更廣泛的實踐中,在我的藝術自我(my artistic self)的不同方面創造對話。

雖然官網並未宣稱「第十時期」的到來,但從這篇聲明可以確定,Botto的人工智慧即將進入創意編碼領域產出作品。

創意編碼向來是生成藝術家們的絕活。筆者在本刊多次提到的生成藝術,其中最受矚目的創作者往往都是創意編碼的佼佼者(注意,創意編碼可以導向各個領域,藝術只是其中之一)。在這些創作者當中,許多人使用「p5.js」,一個免費開源的JavaScript資料庫,特別適合在網頁上即時表現視覺內容。透過一行行鍵入參數,p5.js協助藝術家產出各種結果。由於是手動寫進「電腦語言」,不同於普羅大眾使用GPT時只需輸入母語或英語等「自然語言」,這種耗時學習和勞動的行為有時又被戲稱為「工人智慧」。搭配鏈上智能合約,編碼生成的圖像可以開展出數以千計彼此不同的版本,供民眾鑄造和收藏。

近幾年,生成藝術家們也開始將人工智慧視為一個省力工具,替自己的編碼糾錯,乃至預判可能的編寫方向。如果更進一步,將常見的編碼模組化為訓練來源——就像以藝術史上的畫作和風格為訓練來源——讓人工智慧執行工人智慧的活動,直接產出一套套的編碼或演算法呢?事實上,從2024年3月起,Botto已經接受了這樣的訓練,開始探索p5.js。

一如既往,上述聲明邀請大家加入計劃,給予各種視覺上、技術上和好惡上的意見。這是什麼計劃?我們又要在哪裡給意見?

編號1515的演算法,名稱是「稜鏡觸手:液骨交響曲II」(Prismatic Tentacles: Symphony of Liquid Bones II)是目前2463個演算編碼(持續增加)中綜合排行第一名,已經產出10個子代。

打開「p5.botto.com」的網站,我們看到一個互動式的球體,可以拉近或拉遠,滑鼠拖曳即可改變方向。球面鑲嵌了各種多邊形板塊,任一點選,則可見各式動態圖像——各種編碼或演算法的視覺表現——內有圖像名稱和對圖像內容的描述(好比試圖對線條和色塊做出某種表現)。只要連上自己的錢包,我們還能對該圖像表示好惡,留言提供意見。有趣的是,畫面左下方顯示了該圖像的「親代」(Parents)和「子代」(Children),圖像疊代的系譜在此被比作生物演化;事實上,當我們點選板塊時,球面就會出現若干線條,特定板塊將連結到其他板塊,顯然是以分子結構(原子和鏈結)為視覺形象。

畫面左上角,則會即時顯示Botto的自動工作狀態和社群網友們的活動。好比Botto已產出某個新圖像,而該圖像被以「太空製圖員的隨想」(Astral Cartographer’s Reverie)命名,又或者他正錄製或快照某個圖像的動態,甚至是針對網友的建議開始修正和疊代圖像。網友(以錢包地址的形式呈現)對這些圖像的正評或負評,也會顯示在此。

網友(錢包 0x1859…6BEF)直接留言,表示作品太無聊。但upvote和downvote其實數量差不多,因此這個演算法被系統列為爭議之作。

根據區塊鏈藝術平台Verse的社群公告,這個被稱作「線上p5表演」(Online p5 performance)——的確,各種p5.js的演算法被即時產出,接受大眾投票,彼此關聯和疊代——的網站,將持續發展到今年2月6日,接下來在倫敦實體展出;對藝術非同質代幣的藏家們來說,最重要的或許是這兩個日子:

2月20日,「長格式」作品的鑄造(從2024年的訓練階段選出),以及2月26日,22件觀眾票選的完整演算法作品的鑄造。所謂的「長格式」(long-form)通常是指把一套編碼上鏈,透過智能合約設置一定數量的版次(甚至是無限量的開放版次),供藏家們即時鑄造並產出不同成果,這是鏈上生成藝術最常見的型態。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生成藝術「展」的問題

從2021年10月到2025年1月,Botto持續演化,不到四年的時間,我們見證了人工智慧的技術演變(從GAN到Stable Diffusion),以及在藝術領域極具巧思的應用。此刻,這位「藝術家」終於對外宣告跟生成式編碼藝術的匯流,這絕對是讓人興奮的。然而,熟悉「工人智慧」的編碼藝術家的未來是否將因此黯淡?

長遠來看,似乎只能如此。人工智慧直接認識、反思、生產和再造程式編碼,而不僅是進行圖文轉換和產出,代表了對自身存在的機制有所掌握,相當於一個人不只會表情達意、傳達訊息,更知道怎麼養護生心理,甚至是繁衍後代,因為已然通曉了人體的創造過程,無怪乎「線上p5表演」以生命形式的分子型態為象徵;編碼在此將作為一個物種展現自己的演化樹(evolutionary tree),充實整個生成藝術領域。這樣說來,未來黯淡的又豈止是編碼藝術家?

然而也別忘了,Klingemann這項計畫並非他單打獨鬥的成果,後面還有一整個團隊耗費資本、曠日廢時地工作;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藝術作品都要以鉅額的資本、團隊的規模和群眾的參與來進行,個人小巧的創作仍然是受到青睞的。Botto固然展示了人工智慧藝術的可能,卻不代表人類藝術家的巧思將馬上被取代。至少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工人智慧還有可能利用人工智慧讓自己更好、更強、更具審美價值,而只要持續創造就有無限可能。

張寶成( 38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