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生成藝術「展」的問題

【張寶成專欄】生成藝術「展」的問題

【Column by Zhang Bao-Cheng】Issues with Exhibiting Generative Art

在白盒子中展陳鏈上生成藝術,大家很可能把目光僅僅投向視覺形象的元素和細節,無法感受到藏家或群眾的參與性;不同版次「長格式」作品視覺形象上的差異性;以及作品被買下時盲盒型態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但若願意突破表象,反思其技術邏輯和運作機制,則展覽就是一個新藝術形式被「問題化」的開始,它讓我們發現時代與技術、空間與物件、對象與主體之間的錯位。
上個月伴隨台北區塊鏈週的發生,至少有三場規模、場地和性質都不同的「生成藝術展」跟著舉辦,直到本月中才結束,它們是「Influentia」、「繫Ties」(藝術沙龍)和「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風景對話」(特別是其中的生成藝術作品)。究竟生成藝術應該怎麼展?當它們從網路空間落實到物理空間時,遇到哪些不同之處?這些改變獲得的比失去的更多嗎?這篇短文希望就此拋磚引玉。 延伸閱讀|交會地帶...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張寶成( 33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