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北市立美術館邁入40週年,宣布2024年度重點展覽與計畫

臺北市立美術館邁入40週年,宣布2024年度重點展覽與計畫

臺北市立美術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館慶,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研究展與新型態線上計畫,持續促發藝術發展之動能。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館慶,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研究展與新型態線上計畫,持續促發藝術發展之動能。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北美館提供)

館長王俊傑表示,北美館於1983年12月24日正式開館,今年邁入第40週年。這幾年北美館開始以「北美館日」期待「館慶」,舉辦流動性的全日活動。2020年正式開工擴建的典藏庫房,已於今年(2023)12月初竣工,預計明年底陸續開放使用。2023年截至目前,北美館的全年參觀人數達到60萬人次以上,已突破了2019年疫情之前的參觀人數。

回顧2023年,北美館以多元面貌的展覽為觀眾帶來多樣紛呈的藝術饗宴,其中如「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好評不斷,入選第22屆台新藝術獎提名;「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和「一一重構:楊德昌」列名《藝術家》主辦之票選年度十大公辦好展;「一一重構:楊德昌」及「X-site計畫」分別獲《La Vie》雜誌年度評選「台灣創意力100」之10大創意展會和10大創意平台的殊榮;由美術館之友聯誼會與肯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贊助之《迷霧花園》,亦共同獲得第16屆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除了展覽/計畫策辦廣受肯定,北美館今年獲得近百件作品及重要文獻捐贈,含括水墨、水彩、油畫等,典藏作品增至將近6,000件,其中包含資深藝術家劉新祿和于彭的經典畫作;而洪美玲、洪藝真和鄭瓊娟等三位女性藝術家鮮少曝光的作品,則系統性地擴充北美館典藏品的多元面向,並展延不同研究脈絡。

延伸閱讀|不安的同一——在「狂八〇」的延長賽中

北美館40週年特別企畫,懷抱前瞻未來,活化館史記憶

為慶祝北美館成立40週年,本週12月23日(六)全館免票入場!2023北美館日邀請甫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柯智豪擔任節目總監,國寶級「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與全方位藝人「又仁」將於當日跨界共演。本次主題概念20+20以布袋戲經典劇目「七爺八爺(謝范將軍)」為靈感,象徵北美館走過40年,在不同階段及世代仍懷抱著青春而熱情的情懷;活動形式也將以偶發演出呈現,邀請民眾現場即興互動,享受與藝術不期而遇的驚喜。

「2023北美館日《20+20》」,慶祝北美館成立40週年,12月23日(六)全館免票入場!(北美館提供)

40週年的主視覺由「Bito甲蟲創意」團隊操刀設計,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同時,北美館與「雄獅鉛筆」聯名製作、限量推出「紀念蠟筆禮盒」,將數字「40」轉化為特殊造型蠟筆,挑選6種具代表性的「北美館色」,將美術館的各色樣貌與手繪塗鴉的趣味,常伴個人日常生活。而與WU garden再度聯名推出的「TFAM吊飾」,以明亮輕透的壓克力,將美術館的英文名字縮寫TFAM,結合建築設計獨特之管狀造型,拉伸出透視的延伸,形成平面中的立體視覺張力,為生活增加亮點。

北美館40週與「雄獅鉛筆」聯名製作紀念蠟筆禮盒(北美館提供),以及與WU garden再度聯名推出TFAM吊飾(WU studio提供)。

回溯1983年以來,北美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自2008年起,對機構檔案展開數位化計畫,2018年規劃「館史資料庫」(TFAM Archives),陸續彙集重要關鍵史料。並於40週年北美館日,首度針對第一個10年建置的1983-1994展覽資料庫」開放予公眾使用,亦特別在圖書文獻中心推出「活檔案II1983-1994展覽資料庫」文獻展,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珍藏展覽海報,亦展呈精選申請展和前衛與實驗系列展出的請柬,以及過往建置過程中整理的機構檔案。民眾不僅可一睹塵封已久的文宣出版品、照片影像檔、動態影音檔、期刊剪報及文獻檔案,也可見北美館在開館前十年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與活化館史展望未來的企圖跟視野。

40週年北美館日推出「活檔案II:1983-1994展覽資料庫」文獻展。(北美館提供)

迎接2024年,北美館首季延續前一年的展覽計畫,揭開年度序幕,試圖以嶄新的視野觀看世界。一樓、二樓及地下樓「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引導觀眾從中見微知著;三樓「2023臺北美術獎」在11月3日揭曉首獎得主,9組作品展現臺灣新銳藝術家的創作表現,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展現對世界的看法。

延伸閱讀|2023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從「小世界」探討疫後時代的共鳴與矛盾交集狀態

三檔旗艦展覽,當代語彙探問全球地緣意識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由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共同研究策劃,以文化史觀看臺灣建築,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展覧順著六項子題的時間軸揭示了臺灣逐漸走出政治意識形態影響的陰影,邁向生活自由的摩登時代。

剛落成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圓山別莊、圓山大飯店,約1983,將於「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出。(©北美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林肯大廈和準備拆遷的林安泰古厝,1978。(©外交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型個展首次登臺,展現藝術家40年的創作能量!本展由北美館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攜手合作策劃,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展出之同名展覽。此展籌備期超過六年,預計於2024年5月至9月展出。威廉.肯特里奇為現今備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擅長以多媒體藝術形式將素描繪畫、影像、雕塑、視聽裝置、戲劇、文學、表演等藝術形式交織結合,創造出具個人獨特風格的創作語彙,針對種族、社會和政治等南非現實議題提出深刻思辨。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威廉.肯特里奇,《樣板劄記》(影片截圖),2015,三頻高清影片裝置,11分14秒。(©威廉.肯特里奇,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威廉.肯特里奇,《媽媽您別擔心》,2022,印度墨、彩色鉛筆手工麻纖粗畫布托裱,228.7 × 191.7 公分。© 威廉.肯特里奇,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於2024年4月20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正式開幕,藝術家袁廣鳴與策展人陳暢(Abby Chen)以「日常戰爭」為題,集結展呈袁廣鳴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透過其專擅的錄像藝術與影像語彙,結合裝置作品建構出一處「日常」的類居家場域。藉由作品中對於環繞太平洋島鏈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隱喻,也藉此尋索我們目前所處之真實生活,及「棲居難以為詩」背後的隱慮及威脅。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演習》,2018。 (©袁廣鳴,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同展名新作。(©袁廣鳴,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延伸閱讀|一則超現實預言?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帶來新作「日常戰爭」

三檔機構研究策展計畫,打開多重對話空間

北美館持續以研究為核心,推動鮮少曝光的館藏作品,將於2024年底由館內同仁策劃兩檔主題性展覽,籌備期都提前兩年開始進行。「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挪用人文地理概念「飛地」之內囿性以比喻女性藝術家的心理狀態,映照其豐富的內在情狀與特質,並延伸文學中常見的自傳式敘事,呈現女性創作者的多重生命經驗,藉此窺見藝術家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歷程與生命關照。展覽雖聚焦女性藝術家,但展題中未出現「女性」字樣,體現觀念上的推進。同時,北美館將以館藏作品為起點,策劃臺灣美術現代化發展中曾有著特殊角色的「膠彩.台灣」(暫名),進行藝術家及其創作的發掘,試圖聚合臺灣膠彩畫的發展圖譜,探看膠彩繪畫的創作者們是否自原生來源、外在激盪等的吸納與反芻中重新詮釋出新樣貌。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2002,壓克力顏料、畫布,145×90 公分(x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北美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15「膠彩.台灣」(暫名)黃靜山,《南國之船》,1941,膠彩紙本,150×328.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北美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為回應當代科技社會對實體空間以外的想像,北美館將推出新型態網絡計畫,擴增全球觀眾參與的可能性。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首波與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納迪姆.沙曼(Nadim Samman)合作,邀請加拿大藝術家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紐西蘭藝術家賽門.丹尼(Simon Denny)以及臺灣藝術家鄭先喻等發表全新的委託創作,展覽為帶狀、全年度形式,僅在網路發佈。同時,在美術館B1設置論壇與公眾活動計畫空間,以“Co-working”的概念為核心推出線下公眾活動計畫,深化觀眾及社群的參與及共創,試圖打開更多的對話空間及可能性。

六檔臺灣藝術家個展,展現跨世代豐沛的創作動能

「許雨仁回顧展」(暫名),是藝術家50年創作生涯首次回顧型展覽,將透過系統性的爬梳,整合手稿、素描、早期實驗性作品,呈現藝術家創作脈絡與個人精神。他曾師事李仲生,並三度往返於臺美之間,創作包含水墨、油畫,早年亦曾投入石雕,惟對於東方水墨本質的探究與筆墨表現的開創未曾間斷。展覽將展出觀念各異的系列作品,面對多次西方文化的衝擊,仍堅守以當代觀點執筆持墨,開創「細筆斷虛線」獨特筆法,確立個人風格。

「許雨仁回顧展」(暫名)許雨仁,《石壓著更多根的生長》,2007,紙、墨。(©藝術家,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除此之外,新生代創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各自殊異的藝術語境,與時俱進地回應當代議題。藝術家倪祥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取自居家照護的親身經驗,以詼諧的手法探討高齡、陪病關係的身心負荷,與面對死亡離去的無措感;陳以書個展《假山水》系列繪畫,反映當今烏俄戰爭議題,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國土、界線/定位的問題;徐瑞憲個展《之間(II)》同樣以烏克蘭的「Tsina Viyny(戰爭的代價)」活動為切入點,透過現成物和聲音紀錄,反思人們如何保有明亮的生命意涵;蔡咅璟個展《帝國的標本》探究臺灣日治時期所遺留的物種標本,因歷史與環境變遷而產生不同的價值與意涵,提供另一種觀看標本和過往事件的可能。2021臺北獎首獎得主林彥君個展亦將於年底壓軸登場,藝術家將展出她於睡夢狀態時找尋、研究與聆聽到的萬物環境共存之記憶,以聲音、雕塑及瞢暗建構介於此地與彼地之間的過渡地帶。

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2022。(©倪祥,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徐瑞憲,《Between II》,2023。(©徐瑞憲,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陳以書,《假山水》,2022。(©陳以書,圖像由藝術家及北美館提供)
蔡咅璟,《帝國的標本》,2023。(©蔡咅璟,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如何立足「小世界」,以新方法來叩問大問題? 專訪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