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則超現實預言?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帶來新作「日常戰爭」

一則超現實預言?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帶來新作「日常戰爭」

A Surreal Prophecy? Yuan Goang-Ming Represents Taiwan at Venice Biennale 2024 with New Work, "Everyday War"

這次展覽的新作《日常戰爭》 與展覽名稱相同,袁廣鳴不再像《棲居如詩》侷限於模型,而是以幾乎1:1的方式重新打造了一個房間。鏡頭前後掃描著一個居家空間。在一聲玻璃破碎的巨響後,隨即陸續飛進一些戰機,並一一擊毀室內的物件;最後所有戰機互相殲滅殆盡,整個房子頓時成為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的來回移動中,婆娑的光影逐漸渲染了整個室內,傾頹的房屋也慢慢回到起初無樣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之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簡稱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袁廣鳴、策展人陳暢偕同北美館團隊,於今日宣布展名「日常戰爭」(Everyday War),將集結展呈袁廣鳴近三十年來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以其專擅的錄像藝術,結合裝置作品建構出一處「日常」的類居家場域,尋索我們目前所處之真實生活,及「棲居難以為詩」背後的隱慮及威脅。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以「日常戰爭」為題,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1995年臺灣首次正式以「臺灣館」名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是全球最古老、盛大的國際級雙年展,明年也是北美館推出臺灣館的第15年。現在世界正逢疫情過後,人類生活被大幅度的改變、全球化面臨崩解之際,袁廣鳴的個展「日常戰爭」正恰巧回應了這樣的狀態。

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名「日常戰爭」(Everyday War),將集結展呈袁廣鳴近三十年來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圖為策展人陳暢(左)、藝術家袁廣鳴(右)。北美館提供

從棲居如詩到日常戰爭

本次展覽預計展出6件錄像和動態裝置,當中包含2件新作。延續袁廣鳴過去的創作脈絡——如2014年《棲居如詩》、2018年《明日樂園》、《日常演習》中慣見的「家」、「棲居」、「不舒適的明日」等影像語彙,皆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並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憂慮,且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棲居如詩》袁廣鳴拍攝一處我們熟悉的客廳,但仔細觀看影像中的物件,會發現雖然是極為日常景色,但地毯的邊緣卻微微浮起、桌上的報紙也違反地心引力地向上飄動,當看似日常的空間出現難以理解的狀態時,令觀者產生些微的不安感受,緊接著整個場景迎來一場大爆炸,一瞬間毀壞所有佈景,觀眾這時也會發現原來場景是在水中拍攝。

《棲居如詩》影片是以無縫循環的方式來剪輯播放,爆炸一方面象徵著毀滅的含義,但又有著重生的意思。圖為袁廣鳴,《棲居如詩》,2014 ©袁廣鳴,藝術家提供。

袁廣鳴表示當時自己在思考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是人類安全的居所?」作品名稱《棲居如詩》一詞來自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一場演講中引用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當天地神人合一,人才可能獲得詩意的棲居。」來探討人們對科技應有所反思、對自然應有所敬畏,才能實現和諧共處的狀態。而袁廣鳴認為這事實上這恰恰反映了人類無法棲居如詩的困難,沒有詩意的居住才是當代資本生活現實的常態。因此《棲居如詩》影片是以無縫循環的方式來剪輯播放,爆炸一方面象徵著毀滅的含義,但又有著重生的意思。

《日常演習》作品是在臺灣萬安演習時以空拍機沿著臺北市幾條重要的主要幹道拍攝,街道上空無一人的場景,反而呈現一種超現實之感。為何會想以「無人場景」來進行拍攝,袁廣鳴解釋,自己在思考的是如果我們把人去掉後,有沒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比較冷靜的、奇觀的場景,像是他2000年的系列作品「城市失格」,用後製技術把人流如織的西門町路口縫合成一處空無一人的場景,影像呈現的風景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習慣的風景產生脫節,是否更有利於觀者進入「影像」來思考。

《日常演習》作品是在臺灣萬安演習時以空拍機沿著臺北市幾條重要的主要幹道拍攝,街道上空無一人的場景,反而呈現一種超現實之感。圖為袁廣鳴,《日常演習》,2018 ©袁廣鳴,藝術家提供。

日常戰爭的超現實預言

這次展覽的新作《日常戰爭》 與展覽名稱相同,袁廣鳴不再像《棲居如詩》侷限於模型,而是以幾乎1:1的方式重新打造了一個房間。鏡頭前後掃描著一個居家空間。在一聲玻璃破碎的巨響後,隨即陸續飛進一些戰機,並一一擊毀室內的物件;最後所有戰機互相殲滅殆盡,整個房子頓時成為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的來回移動中,婆娑的光影逐漸渲染了整個室內,傾頹的房屋也慢慢回到起初無樣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

這件作品看似回應了目前國際緊張情勢,包含烏俄戰爭、以巴衝突,以及日漸緊張的臺海局勢。但事實上,袁廣鳴坦言這件作品的想法四年前就有了,三年前開始製作,分別延續了《日常演習》的空景、《棲居如詩》的爆炸,持續隱喻「家」這個概念的不穩固,雖然作品看似回應近年來我們對戰爭的關注,但他更想去談的「戰爭」不見得是槍砲彈火,它可以延伸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等,這些都是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日常戰爭》影射著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圖為袁廣鳴,《日常戰爭》,同展名新作 ©袁廣鳴,藝術家提供。

高度勞動的影像生產美學

綜觀袁廣鳴的作品,多以實拍影像為主,且這些影像生產背後,隱含著高度長時間的勞動,不論是《棲居如詩》、「城市失格」都可以在影像的質感中見到他對於影像技術的控制能力。「城市失格」以數千張照片縫合,展現他熟稔的合成技術以及背後所花費的時間;至於爆炸現場的拍攝,則要耗費成本與時間去測試每一次的爆破,因為爆破現場不能重來,然而不同材質所呈現的爆破效果,需要依照空壓機的不同壓力一一次測試。

袁廣鳴表示對於錄像與媒體這個媒介,他非常執著於花時間去發展新的實驗、新的技術,包含研發系統來精準控制攝影機和現場的燈光,幾近乎是一種高度精密的工業化分工場景,相較於現在的影像創作者高度使用AI生成圖像及電腦運算,袁廣鳴的影像是建立在真實物件的拍攝上,也就是說他企圖在影像中呈現的是以現實物件構成的一處超現實場景,這種需要耗費高度勞動的技術打造的影像場景,反而形塑出了屬於他的新的美學,而這個新的美學也回過頭來影響著袁廣鳴的作品內容。

詩意的本質存在於探尋的過程

策展人陳暢則認為「家」的概念具有糾結交織的雙重性,涵蓋私領域與公領域、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以及想像中的經驗與實際生活經驗。在袁廣鳴的作品中,她看到有很多珍貴的個人記憶,像是他的父親從中國來到臺灣親眼見證的戰爭傷痕,這些記憶也影響著袁廣鳴的童年時光。這次展覽將會看到袁廣鳴2014-2024年的作品紀錄,呈現出他如何思考安全、家、棲居之所的想像跟想法,也透過他對於家的觀點,呈現他怎麼面對焦慮與不安。

陳暢認為袁廣鳴是非常優秀的說書人,他帶領觀眾走進了部分想像、部分現實的環境。且「這種雙重性反映著臺灣作為主體、恐懼與勇氣並存的二元對立。在其所有作品中,詩意的本質從不棲身於任何住居地,而存在於探尋的過程。」

展覽現場他們也預計會提供作品工作的文獻紀錄,包含每年的萬安演習路上人車淨空的狀況,以及太陽花學運學生佔領國會的狀況,陳暢認為這些所反映出來的都是臺灣非常實際面對到的威脅,也反映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威脅中去生活,和對於這個社會的同理心。


藝術家袁廣鳴

袁廣鳴(1965–)成長於臺灣,曾赴德國專研媒體藝術,並成為崛起於臺灣90年代的重要新媒體藝術家。其作品表現形式包含單頻道錄像、互動式裝置、裝置型錄像投影,以及利用數位修相技術的平面攝影等。袁廣鳴早期創作多以個人的生命經驗及反轉日常事物成就新的觀看現實為主軸,2000年開始轉而從個人的生命經驗擴及對城市及全球化的狀態描述。爾後,他更開創出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間的新型動態影像、展現劇場式的日常;至今仍持續透過不同媒介的實驗,深沉思考新媒體藝術及影像敘事之間的可能性。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 

展期|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陳思宇(Sih-Yu Chen)( 61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