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所謂「超 國寶」
奈良國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奈良博)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4月29日開館。今年令和七年(2025)為開館130週年的紀念之年。為茲紀念,將舉辦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國寶展。
策劃此次展覽時,思及奈良博獨特的國寶展究竟為何,於是敲定了以「佛教美術與以奈良為中心的文化財」為主軸,且以回顧奈良博130年歷程為策展方向。經構思後提出的展覽標題,即是「超 國寶─信仰之光」(圖1)。副標題既意味著佛教和神道美術這類由人們「信仰」所創造出的造型,猶如「光」一般從過去繼承到未來,也含藏著奈良博在文化財的彰顯與傳承上所發揮的作用。「超」,有出類拔萃的意思,但在本次展覽中,卻更帶有「超越」時代而被留存下來的國家寶物之意。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超 國寶」,若按日本文化廳所制定的《國寶及重要文化財指定基準》,可以定義成「在包括國寶在內的文化財中,製作極其精良,且於『奈良』和『奈良博』歷史上意義特別深遠之物」。接著,再選出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文化財:
(1) 與奈良博有關的佛教和神道美術(主要是館藏品,以及現在與過去的寄存品)。
(2) 曾在奈良博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及符合其主題的重要作品。
(3) 與奈良博之誕生有深厚淵源的奈良博覽會其相關作品和資料。
(4) 與奈良有關、堪稱未來國寶的重要作品。
由於是以上述標準來選定展品,因此雖是打著國寶展的名號,事實上只要是與奈良和奈良博有關的文化財或資料,即使未被指定為國寶,也納入其中。展覽的英文標題並非「National Treasure」而是「Oh! KOKUHO」,正是為了突顯「超 國寶」不僅僅侷限於法律所指定國寶的微妙差異。
本次展覽中,將以各單元的主題來回顧奈良和奈良博走過的130年歷史。
第一單元 南都的大寺
奈良博為日本第二座國立博物館。其與「奈良」這一奈良時代(710-794)即建有都城(在國都遷至京都後也被稱為「南都」),加上此地又是佛教中心的地區,有著深厚的聯繫。
從開館初期到1940年代左右,館內展出了許多被稱道為「欲瞭解日本古代美術者必先拜訪該博物館」(安藤更生《美術史上の奈良博物館》,飛鳥園,1929)如此等級的名品。這些展示,乃得益於南都大寺所寄藏的一眾名品。

第一單元所呈現的,即是奈良博從開館至昭和初期的常設展示,主要是以法隆寺和東大寺等南都大寺(註1)的名品為中心所組成(圖2)。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觀音菩薩立像〉(又名「百濟觀音」)(圖3),其自明治四十四年(1911)至昭和五年(1930)間都在奈良博展出,為館內核心展品。這些名品中的多數,因寺院已建有收藏設施,目前正陸續歸還予寺院。

第二單元 奈良國立博物館的誕生
為了講述奈良博的歷史,有必要回到開館之初來談談明治維新以後文化財保護的歷史,以及作為奈良博誕生之基礎的奈良博覽會。
在明治維新所帶來的社會急劇變革和各種制度改革中,寺院、大名家、名門舊家等迅速衰敗,卻也出現了蛻去此種衰敗、邁向近代化社會之跡象。其一,便是博覽會的舉辦。明治初期各地所舉辦的地方博覽會,被期待著能達到「殖產興業」(註2)等地區性活化的效果,奈良一地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計劃透過收集文化財並於博覽會上介紹,來促進以保護文化財為目的的博物館建設步伐;另一方面,地方有力人士亦期待著地區活化。兩方想法一致之下,最終促成了奈良博覽會的舉辦。
明治八年(1875),第一屆奈良博覽會在東大寺大佛殿舉行,大量公開了奈良社寺的文化財與正倉院寶物,博得相當好評。奈良博覽會一直舉辦到明治二十七年(1894)奈良博開館前一年的第十八屆為止,與奈良博之開館密切相關(圖4)。

本單元主要介紹成為奈良博誕生契機的奈良博覽會之展品等,再加上壬申檢驗(註3)和奈良博覽會的照片資料等。奈良博覽會的展品中,以〈龍首水瓶〉(圖5)和〈龍燈鬼〉、〈天燈鬼立像〉(圖6、7)最為著名,而這些造像也成為奈良博常設展的核心作品。

中:圖6 國寶 鎌倉時代建保三年(1215)〈龍燈鬼立像〉,奈良興福寺藏。4月19日至5月18日展出。
右:圖7 國寶 鎌倉時代建保三年(1215)〈天燈鬼立像〉,奈良興福寺藏。4月19日至5月18日展出。
第三單元 仰慕釋迦
第三單元起,將根據戰後奈良博的活動,特別是奈良博舉辦過的特展和名品展(常設展)所涉及之主題,選取與奈良博相關的名品。
昭和三十二年(1957),佛教考古學泰斗石田茂作(1894-1977;1957-1965在任)就任館長後,便明確地將奈良博定位為佛教美術的專門館。緊接著於昭和三十三年(1958)舉辦「佛教美術入門展」,作為宣揚佛教美術專門館的展覽。該展由「佛教美術的分類」、「佛像的變遷」、「寺院的形態」三部分組成,其中將佛教美術大致分為以下五類:(1)釋迦相關美術,(2)大乘(顯教)相關美術,(3)密教相關美術,(4)淨土宗相關美術及(5)垂跡(註4)相關美術。
此一分類長期為奈良博常設展(名品展)所沿用,即便是近年來奈良博舉辦之僅由館藏品所組成的特展「奈良博三昧」(2021),也大抵是按此一分類所構成。

本單元主要基於此第一個分類,即釋迦相關美術。釋迦是探究佛教之成立、傳播與發展時的根本性存在。本單元將介紹與釋迦信仰相關的名品,包括作為古代釋迦像典型的倚像形態釋迦像(圖8)及舍利信仰的遺寶(圖9)。

第四單元 美麗的佛陀世界
本單元涉及「佛教美術入門展」分類中,有關大乘(顯教)相關美術、密教相關美術和淨土教相關美術等部分。奈良博也舉辦過許多密教和淨土教展覽。它們看似與奈良的南都佛教關係較遠,但實際上有著深厚的關係。


本單元將介紹平安時代至鎌倉時代佛教美術中「美麗」的名品,匯集色彩鮮豔奪目的〈十一面觀音像〉(圖10)、富有戲劇性描繪和動感線描的〈釋迦金棺出現圖〉(圖11),以及描繪上充滿魄力的辟邪繪(圖12)等名品。其中之必看品,為出自日本最著名佛師運慶之手的〈大日如來坐像〉(圖13)及平安時代初期的雕刻名作〈菩薩半跏像〉(圖14)。


右:圖14 國寶 平安時代8世紀〈菩薩半跏像(傳如意輪觀音)〉,京都寶菩提院願德寺藏。
第五單元 神祇的至寶
奈良博也將神道美術作為重要的主題來看待。奈良神道美術中至為重要的遺寶,為〈七支刀〉(圖15)。其不僅是現存最古老記載日本與朝鮮半島關係的文字史料,亦為祭祀用途的刀具,在古代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過,與其看作出土文物,本展更希望彰顯的是〈七支刀〉作為神寶被世代守護並傳承至今的特殊價值。

神道美術在長久以來神佛習合(註5)的信仰下,誕生出種種華麗的美術。春日、八幡、熊野之眾神,皆與佛教有著深厚的淵源。在這些神寶上可以看到它們所處時代最高水準的工藝技術。
第六單元 寫經之美與名僧墨蹟
本單元彙集「書蹟」這一類文化財。奈良博館藏書蹟正式被納入收藏,始於昭和三十六年(1961),其中係以寫經為主要核心。日本寫經大盛於奈良時代(8世紀)(圖16)和平安時代後期(12世紀)。本單元將分別介紹此興盛期的名品。

奈良博還收藏了作為佛教美術領域之一的禪僧墨蹟,以及書有禪僧贊文的詩畫軸〈水色巒光圖〉(圖17)。本展將從禪僧墨蹟的角度予以介紹。

第七單元 對未來的祈願
伴隨眾多國寶,本展嘗試回顧了奈良博130年的歷程,至展覽終章,則定調為「對未來的傳承」。展品中的經箱(圖18)和經筒是身處末法時代的人們,祈願將佛法傳承至未來所製作的物品,而展覽將這份心願與文化財的未來傳承相互呼應,並以中宮寺的〈菩薩半跏像〉(圖19)作為象徵,道出對未來的祈願。


結語 「超越」時代
文末想談談本展在當今時代舉辦的意義。
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狀況正急劇地變化著。國際間的緊張、世界各地的紛爭、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物價暴漲等等,凡此皆與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而這一局面,也使得文物財保護活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這樣的時代,博物館究竟能做些什麼?
文化財是人類歷史的結晶,不靠人為之力是無法存續的,唯有在人類社會永續的前提下才得以獲得傳承。為了實現那樣的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能超越思想、信仰,懷抱「祈願」之心。若能透過這次展覽所展示的「超 國寶」,向更多人傳遞對於和平未來的祈願,那麼在當今時代舉辦本展就可謂有意義了。
將「超越」時代傳承下來的國寶,變成「超越」時代傳承不絕的國寶。
註釋:
註1 南都大寺又稱為「南都七大寺」,為奈良時代受到政府保護,位於南都(今奈良)及周邊的七間寺廟。通常所指為大安寺、元興寺、興福寺、東大寺、西大寺、藥師寺、法隆寺;另一說為改法隆寺為唐招提寺。
註2 明治維新三大政策之一,以振興產業、發展經濟為目的。
註3 壬申(1872)年展開了以奈良、京都、志賀、三重等古代神社寺院為中心,進行寶物調查。
註4 垂跡在佛教中指佛和菩薩為了渡眾生而示現的種種化身。
註5 日本本土的神道信仰與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信仰體系,至江戶時代仍為信仰主流。直至1868年明治政府頒布「神佛分離令」,神道信仰和佛教才又分開。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奈良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小史》,1961。
奈良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百年の歩み》,1995。
奈良國立博物館特別展圖錄《奈良國立博 物館の名寶─一世紀の軌跡─》,1997。
奈良國立博物館特別展圖錄《なら佛像館名品圖錄》第一版,2010。
奈良國立博物館《開館120年記念 寫真でたどる奈良國立博物館のあゆみ》,2015。
奈良國立博物館特別展圖錄《奈良博三昧─至高の佛教美術コレクション─》,2021。
紀念奈良國立博物館開館130週年特別展
超 國寶─信仰之光
奈良國立博物館|2025年4月19日至6月15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1期〈超越時代的國寶──紀念奈良國立博物館開館130週年特別展「超 國寶─信仰之光」〉,作者:岩井共二(奈良國立博物館學藝部企劃課教育室長)。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