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雄創價美術館展出的「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展」,展出許多日本歷史上代表性的浮世繪師。作為江戶時期在日本市民階層間流行的藝術形式,浮世繪一度廣受歡迎,甚至對歐洲的現代藝術發展造成影響。明治維新之後,面對印刷技術、攝影技術的引進,浮世繪發展出多樣化的面貌,並融入了日本近代美術發展的譜系內,如今仍是日本視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治時代,日本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此時正值浮世繪發展的晚期,部分畫家選擇前往臺灣旅行、謀生,開闢新的市場。然而浮世繪在臺灣的面貌為何?有哪些浮世繪師到過臺灣?他們與江戶時代浮世繪的發展是否存在連續性?這實在是一個未曾猜想過,卻又饒富趣味的問題。

歌川國峰——三代目歌川豐國之孫
日本統治臺灣之初,部分來臺工作的日本畫家,曾學習過浮世繪,例如1910年代以前在臺灣工作的高橋月海(生卒年待考)。關於他的生平尚待深入考察,不過已知他在1888年曾在日本從事雜誌插畫工作,從留下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畫風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融合浮世繪慣用的造型、題材,進而表現開闊且具透視感的構圖。
1907年,高橋月海和臺北的杉田書堂合作,出版《臺灣名所》,內容結合江戶時代浮世繪常見的主題,如花見、捕魚、行旅,描繪臺灣的地景與人物風俗。有研究者認為,高橋月海在描繪臺灣風俗時,帶有異國情調式的視角,有時與當時臺灣的真實風俗不符。

在高橋月海離開後,來到臺灣的是浮世繪師歌川國峰(豐山,1861-1943),他被認為是浮世繪的「宗家」。
歌川國峰本名勝田銀次郎,父親是二代目歌川國久(1832-1891),祖父是歌川國貞(三代目歌川豐國,1786-1865)。置身在印刷術與新聞業革新的明治時代,許多浮世繪師投入他們相對熟悉的新聞業,在攝影還沒有完全普及的當時,從事新聞插畫的工作。歌川國峰也不例外,他進入大阪朝日新聞社工作。


1913年5月,歌川國峰來臺,報紙稱他為「東都歌川派的正統豐國之孫」,據說他是受到臺灣方面的官員勸誘推薦,決定前往臺灣「視察臺灣的風俗」、「從事熱帶地的寫生」。
憑藉歌川派的名號,歌川國峰的作品在臺灣書畫市場頗受歡迎,在1910年代的藝術出版品《高砂文雅集》,能看到兩件歌川國峰的畫作流傳於藏家間。其中一位藏家是茶舖「祇園辻利」及「茶寮都路里」的創始者三好德三郎,他曾在臺北市榮町長期經商,是在臺灣政商間有著深厚影響力的「民間總督」。

隔月,歌川國峰受到當時剛開幕的北投公共浴場委託,繪製美人畫,裝飾在浴場內,被譽為「具有歌川家獨得的妙境的美人畫」。而歌川國峰也樂得前往北投度假,本來住在臺北車站附近日之丸旅館的他,移居到北投偕行社溫泉,這可是當時只有高官要人才能居住的旅館,由此可見歌川國峰在臺灣受到熱烈歡迎招待的程度了。
貴田成峰——落腳屏東的國峰女弟子
幾個月後,歌川國峰離開臺灣、回到日本,晚年定居於鎌倉。之後臺灣鮮少有浮世繪師造訪。某種程度上,這或許與浮世繪在日本近代的轉型有關。許多師承傳統浮世繪師的新世代畫家,轉而創作符合現代展覽會品味的大型近代日本畫。同一時間,關東大地震震垮許多東京的出版社,對浮世繪造成巨大的打擊,而持續創作版畫的藝術家,也開始嘗試新穎的表現形式,被稱為「新版畫」。
1920年代,來臺生活、任教的日本畫家鄉原古統,曾繪製〈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母題與構圖的表現手法,被認為延續傳統浮世繪的「名所繪」形式,但終究不是面向市場,而是私人饋贈之作。

1927年,包含鄉原古統在內的在臺日本畫家,籌辦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成為臺灣現代美術展覽會的先聲。1934年第八回臺展,一位來自日本的女畫家貴田多美子入選,她又名貴田「成峰」,曾向歌川國峰習畫。
貴田多美子的丈夫貴田馨,是原先在大阪工作的土木技師,1927年來臺,前往屏東從事「下淡水溪(高屏溪)」的治水工程。而多美子婚前早年曾向在大阪活動的日本女畫家島成園習畫,推測多美子與貴田馨在大阪相遇、結婚,婚後才向歌川國峰學習。根據史料,來臺後夫妻可能住在屏東市榮町(今屏東市長春公園圓環附近)。
觀察貴田成峰入選臺展的作品,分成受到浮世繪影響的江戶女性風俗,以及描繪現實女性、家庭生活的人物畫。從江戶浮世繪的錦繪,到近代的大型展覽會屏風畫,可以看到浮世繪因應時代變化,不斷改變形式的過程。除此之外,貴田成峰也在《臺灣婦人界》上擔任封面作畫,這項工作仍可說是承襲了浮世繪師與出版界的關係。


抄襲或傳承?歌川派在臺灣
最後,讓我們比較一下貴田成峰1936年入選第十回臺展的作品〈ためらひ(猶疑)〉,以及歌川國峰的女兒,作為歌川派嫡系的日本畫家歌川若菜作品〈良人の室〉。其中〈良人の室〉完成於1908年,是歌川若菜首次入選日本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畫作。可以發現貴田成峰的〈猶疑〉明顯受到〈良人の室〉的影響,兩作無論是構圖、人物都相同,只是貴田成峰將畫中拉門、地板的造型略作調整,並在地上放置一盞茶杯。
貴田成峰對老師之女畫作的抄襲(或致敬)。跨越了數十年的時光,以及從東京到屏東兩地的距離,某種程度反映歌川派落腳臺灣的特殊面向,讓人玩味。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歌川若菜長年活躍於歐美,婚後回到日本便消失匿跡。兩人是否相識?為何多次入選臺展的貴田成峰會「抄襲」這位消失畫家的作品?這或許將是梳理日本浮世繪在臺灣發展的線索之一。

參考資料:
1. 〈歌川豐山畫伯來る〉,《臺灣日日新報》,1913-05-16(7版)。
2. 梅本鐘太郎編,《浮世絵備考》,東京:東陽堂,1898。
3. 女學雜誌社,《女子生理》,東京:同編者,1891。
4. 羽賀銀松,《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雅社,1917。
5. 〈國峰畫伯の大作〉,《臺灣日日新報》,1913-06-25(7版)。
6. 〈第八回臺展入選作家の感想〉,《臺灣婦人界》第7期(1934-11),頁93-98。
7. 陳坤毅,〈【名單之後】重拾彩筆響應報國的美人畫家——貴田成峰〉,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2025-05-10瀏覽)。
8. 〈國峰畫伯の揮毫〉,《臺灣日日新報》,1913-07-1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