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沙發上的小人:從阿許的創作旅程,看見兒童在美術館空間中的探索與邊界

孩子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構築者。不是我們教孩子怎麼玩,而是孩子帶我們看見「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唯有如此,兒童才不是配角,而...
更多

愛閱讀|潘家欣X林廉恩共創的媽媽新宇宙——《媽媽商店》

潘家欣、林廉恩都是能夠同時處理視覺與文字的高手,這次《媽媽商店》跨刀相挺,連袂演出一場高明的諷刺喜劇,峰迴路轉的劇情推演...
更多

熱門文章

2026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策展人Koyo Kouoh驟逝,享年58歲

威尼斯雙年展在官方網站發佈了悼文,表示:「她的離世在當代藝術界,以及那些有幸認識並欽佩她非凡人格與智慧承諾的國際藝術家、...

「Taipei Dangdai 2025台北當代」那些讓我們駐足的作品:編輯推薦十選

本篇報導將由編輯部從本屆台北當代現場精選數件亮點作品,帶領讀者深入其各自的創作語境,探看它們如何以獨特視角,觸發我們對世...

「[無]信仰」在地漂蕩的智慧──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在戰火中開幕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題,聚焦臺灣在動盪世界中的建築韌性與文化視野。開幕式...

洞穴中的失序預言: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中知識中介的性別隱喻與當代焦慮

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以劇場、影像與素描等跨媒材創作,探討歷史記憶與殖民經驗。《女先知》借柏拉圖與庫邁女先知的洞穴意象...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一生能畫多少張畫呢?談遺稿及 《亞伯的小島》(Abel’s Island)未用上的貓

我對史塔克的興趣,是他在61歲才跨足童書繪本的,而後出版了諸多經典作品,連大人也都看得津津有味。從61歲起,他又出了30...

「學美.美學6.0」首波開箱—西湖國小變身行動博物館,青山國中小打造沉浸式探索童軍基地

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
當月專題

洞穴中的失序預言: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中知識中介的性別隱喻與當代焦慮

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以劇場、影像與素描等跨媒材創作,探討歷史記憶與殖民經驗。《女先知》借柏拉圖與庫邁女先知的洞穴意象...
更多

編輯台推薦

【專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我們的生活,過往被視為需要天分與技藝的繪圖,也因為圖像生成工具的問世,使得人人都可...
【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 Ⅱ
延續二月號「藝術中的自然史I」專題,本期推出專題的第二部分。相較於第一部分更聚焦於植物學,本次專題將視角轉向豐富多彩的動...
【專題】當幕後成為關鍵現場:表演藝術的界線重構
本專題邀請從#MeToo運動之初便密切觀察其發展,長期關注表演藝術生態的研究者吳孟軒擔任策畫人。此次,她以「幕後」作為切...
【專題】藝遊香港
在我們為本冊專書進行採訪調研的過程中,不少深耕香港多年的藝文界重要人士,都表達了對於在地藝文生態日漸多元、豐富而健全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