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的本質涉及身體的展演,無論是戲劇、舞蹈還是音樂劇場,創作過程中往往充滿親密的肢體互動。也因此,相較於視覺藝術領域,表演藝術界對於身體與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一直較高。然而,在#MeToo運動席捲臺灣後,藝文界的權力關係與性別結構仍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相關訴訟逐漸步入尾聲與進入法律程序的下一階段,我們不禁要問:#MeToo之後,藝術現場的權力結構產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建立起更安全、更平等的創作環境了嗎?
為了深入探討這些議題,本專題邀請從#MeToo運動之初便密切觀察其發展,長期關注表演藝術生態的研究者吳孟軒擔任策畫人。此次,她以「幕後」作為切入點,檢視表演藝術領域在#MeToo浪潮下的權力協商,並探討藝術機構如何(或未能)回應這場運動所帶來的挑戰。在專題架構上,吳孟軒邀請了三位作者,分別從勞動條件、機構制度和教育實踐等層面,探討如何在藝術場域中建立更健全的權力關係與互動模式。

(文/朱貽安 專題企畫/吳孟軒)
黃馨儀的文章透過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藝創公會)的調查數據,揭示臺灣藝術工作者在性別平等與勞動權益上的困境。簡郁庭則比較韓國的藝術家保護機制,探討制度保障對改善藝文場域的可能性。而吳稚涵則從教育與創作現場的「智識親密」切入,思考如何建立安全且尊重個體界線的討論與合作模式。
這些文章不僅回應#MeToo運動後的藝文變化,更試圖為未來提供更具建設性的討論框架。我們期望透過這個專題,促使藝術場域在倫理與制度層面進行更深入的反思與實踐,讓表演與視覺展演不僅是創作的現場,更是安全且公平的工作場域。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3月號390期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