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逸

竄出縫隙的氣息:2024聲波薩滿的尷尬與共振
我更想回頭看聲波薩滿中莫名的「尷尬感」,將其視為另一種解放的可能性。例如,紙廠開頭黃大旺的導覽帶著一種彷彿阿伯賣藥的尷尬...
當紀念碑化為幽靈海洋:從「沉浸」到「暗湧」體驗
裝置化的沉浸展演,原本是消解藝術紀念碑化權威的距離感,但在今天品牌操作下搖身一變成新型態的「沉浸產品紀念碑」。然而,另一...
疏離或連結?脆弱世界中的照護:《葬送的芙莉蓮》1%的相遇與別離
《葬送的芙莉蓮》在如今經歷疫情、天災、地震與戰爭等經歷生離死別的不穩定世界中,帶來一股清新療癒,讓我們深感人類的脆弱性與...
別溫馴地步入良夜:《蒼鷺與少年》的火焰、鮮血、死亡、絕境與電影相擁
宮崎駿的田園戀舊、手作勞動的歌頌、鄉土大家族回歸的保守,還有對母性的崇拜,一樣沒有在2023年《蒼鷺與少年》(直譯為《你...
重製風暴:「崩塌記憶之宮」
策展人游崴策劃的「崩塌記憶之宮」,替空總這片廢墟渲染著復古、懷舊與戀物的氛圍。不見新潮的數位投影沈浸奇觀或多頻聲響裝置;...
【聲波薩滿專題】12月台北,黑暗氣旋:「聲波薩滿」的失/屍/詩調共鳴
12月台北,黑暗的烏雲中縈繞著殘酷衝擊與撫慰治癒,不可見的空氣仍然瀰漫病毒、焦慮、壓迫、戰爭與恐懼,台北的呼吸頻率感染著...
是體驗式經濟,還是沉浸式藝術?從視覺認知到「情境體驗」
無論是藝術、攝影、電影、時尚、建築、設計、居家風格等,在今天一切都逃不過情境體驗的無孔不入。從生活層面來說,今天我們到咖...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既殘酷又美好的廢墟影像
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而「幽靈的無用廢墟」跟「人活動的經濟都市」恰恰成為了一組鏡像。換言之,廢墟彰顯現代性排...
【北方以北專欄】道德批判?美學批判?談影像挪用的「倫理─美學」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在同一星球上」引起了許多爭議以及廣泛的討論。儘管遭受許多內部與外部的抨擊,但這些攻擊都讓藝術擴...
台灣的當代攝影實踐:檔案、後數位與裝置
在當代藝術的攝影實踐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方是從攝影記者的本格訓練出發,再慢慢接觸當代藝術的語彙,比如張乾琦、沈昭良、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