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樺(Jing-Hua, Lee)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畫、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來稿可洽:jing @artouch.com
「我很早就找到自己的世界,但花了很長時間才建立它。」──葉子奇個展「時間的雅歌」
「時間的雅歌——葉子奇個展」由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主辦,即日起展出至2025年10月19日,展場設於美術館二至三樓展覽...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辭世──攝影是苦難美學化,還是曝光的真相?
以紀實攝影聞名的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於2025年5月23日辭世,享壽81歲。他19...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平達.范.阿爾曼:觀看、反思、凝視自身,邁向主體性的AI
「如果機器可以看見自己,是否也意味著它正進入「擁有主體性」的邊界?」美國藝術家平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
【演算法的靈光】在數據裡尋找靈魂 安娜.瑞德勒:鬱金香的三道創作題,AI如何帶來偏見?
在AI可以大量生成的時代,英國藝術家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指出:「重複、耗時……但唯有如此,才能創造出真...
【演算法的靈光】在數據裡尋找靈魂 馬里奧.克林格曼:了解、質疑,並顛覆任何內部系統
「影像即數字、創作即選擇,問題的關鍵不在產出所有可能圖像,而是如何產出『有意義』的圖像。」馬里奧・克林格曼對於創作如此評...
比普羅瓦佛寶聖物拍賣事件概覽,其中爭議「重複品」意味著什麼?
2025年5月,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原訂推出一批標榜為「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的文物,拍品總數超過300件,皆為珠寶與飾...
那種不必言說的創作悸動,你是否還在?懂得就會懂——「No Language」
「No Language」展覽由策展人黃彥穎策劃,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集結14位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嘗試鬆動當代藝術中長...
在京都國際攝影節的延伸企劃 KG+中 ,來自何方意味著什麼?劉星佑映現臺灣的當代剖面
自2013年創立以來,KG+作為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的延伸計畫,並非單純的附屬展覽,而是一個具備明...
「人性」是群體的切片——第13屆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如何共構「人性」?
當影像氾濫,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速,而逐漸被社群媒體碎片化,以及短影音吞噬之際,我們是否還能以「攝影」重新理解世界?京都國際...
【藝術自然史II】復育、野放及人類想像——專訪張晏慈談其執導之《永生動物園》
張晏慈提到,自然機制原本維持著生態的平衡,但人類的介入卻往往導致失衡。臺灣梅花鹿與臺灣雲豹的消失,皆與棲地破壞與過度狩獵...
文章導覽
1
2
3
...
6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