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亂神的吸引力
殭屍、魔怪、精靈、神鬼、靈異世界是原生文化,還是流行文化?儘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怪力亂神卻是最易攫獲常民之心的文化元素。
是鄙俗的文化還是深邃的黯黑精神?怪力亂神的世界性與地域性,在民粹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隙縫裡,藏匿了人類社會學中的信仰、品味與意識形態。介於經典與反典之間,此現代社會仍無法刪除的酷異、怪誕、非常態的美學與文化疆域,在性別、神話、品味的文化工業裡,亦形構出集體社會的意識形態。
從巴比倫的大母神鐵阿瑪(Tiamat)神話,20世紀驚悚作家的鐵阿瑪神學與「宇宙主義」,1980年代後期的斯德哥爾摩暗黑哥德金屬樂團之文化工業生產的對話。在當代「龐克.弗洛伊德」的文化精神症兆出現之前,被遺忘的祖神「鐵阿瑪」需要被重新召喚。作為司創造、黑暗、頑強、幻變、死亡和復生的禁錮複性之神,她是父權與秩序文化出現之前,最早的混沌與能變之力。以鐵阿瑪的拼裝戰鬥力出發,當代地域流行文化在溯源上,也都具備了諸眾對「怪力亂神」的怪誕與酷異美學,潛藏的存在品味。

對巴比倫文化的興趣,源於1980年後期,曾在芝加哥大學東方博物館作過圖檔整裡的短期志工。那時的「東方」,還是「遠東」與「東亞」的東方研究領域。但看到這麽多過去西方古代藝術史圖錄中的小神像,竟然出現在眼前,而我的工作則是給衪們歸類製卡。彼時,不僅東西方文化概念被打破,我的神人制度關係也被打破。之後,因修習神話學,在Jonathan Z. Smith教授導讀下,讀了英譯的古代近東文獻《埃努瑪.埃利什》(Enuma Elish / Enûma Eliš),進而打開了中東神話、地中海神話與舊約《創世紀》之間的關係認知。
2006年,為了追擊被千年刪除的前巴比倫大母神鐵阿瑪,曾買了三張1980年代後期的瑞典鐵阿瑪重金屬音碟。這支1988年在瑞典成立的重金屬樂團,原名「Treblinka」,是以二戰時期一個納粹集中營命名,而後改為「Tiamat」,以巴比倫傳說中的龍后「Tiamat」為新名。音碟中的「蘇美人的哭泣」和「在嘔吐中爬行」兩句,雖擷自樂團早期的歌名,但卻源於兩河流域的「鐵阿瑪」神話文本。
這位無量寬忍又戰力十足的巴比倫女祖之神,在蓋亞出現之前,扮演了混沌、失序的「自然」原型。她暴戾、情緒、幻化、無政治權力組織的抗爭能量。在父權世界史出現之前,她是最原始的土地倫理表徵者,也是舊約之神與新約之神交替中的共體。這一個被曲扭的老女人,在充滿自然災難的今日,人們寧可供奉晚期出現的蓋亞,也不願惦記著她。心理學家容格曾說,這位巴比倫女神,是女性最壞的形象。
蓋亞之前的混沌母型
「Tiamat」是一支瑞典金屬樂隊,於1987年在斯德哥爾摩成立,由Johan Edlund領唱,樂隊傾向於暗黑的哥德金屬風格。(註1)最初,樂團以二戰時期一個納粹集中營為名,命名為Treblinka。1989 年錄製了專輯《蘇美人的吶喊》(Sumerian Cry)後,主唱/吉他手艾德榮(Johan Edlund)和貝斯手索爾伯格(Jörgen Thullberg)獨立門戶,更名為 Tiamat。Sumerian Cry專輯包括重新錄製的Treblinka歌曲,並於1990年6月發行。

早期的Tiamat被歸為交響黑金屬領域,主要內容包括黑色安息日、慈悲命運、燭台、龐克弗洛伊德和深紅之王,以及蘇美爾抒情主題。樂團的美學精神銜接了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1890-1937)的著作,而洛夫克拉夫特的美學精神又詮釋了巴比倫女祖之神鐵阿瑪的神學。此神學、文學和音樂的發展,建立了死亡金屬文化的美學領域。洛夫克拉夫特自稱其寫作的主題為「宇宙主義」,這一主題的基本概念為-人類有限的心智無法理解生命的本質,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殘酷陌生的。
我在大眾流行文化中,發現了鐵阿瑪的當代性。以聲響作為感知之道,「Tiamat」樂團的《野花蜜》專輯,抓到了鐵阿瑪的古老精神—「在毀滅中呈現安祥」、「在詳靜中釀生陰暗殘酷」。電吉他的弦線,在緩慢沉吟中,淒涼的悲情金屬在空寂中嗚啼,撥動出一種原始迷幻宇宙的召喚。《野花蜜》或許也具有一種藥引作用,將眾人引入一片復蘇的想像,在來不及察覺一絲絲隱密的幽暗晦氣之前,可以因金屬振動的魅力而纏綿墜落,重返那個夢幻的、古老的世界。
因為「Tiamat」樂團,我也進入了「洛夫克拉夫特文化圈」,試圖尋找這個美學、文化與感知的交疊邊界。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三部曲》於2020年被追頒雨果獎最佳系列作品,2022年則發行了繁體中文版。在異星、妖魔、怪談、邪神的元素之外,作者更傾於強調人物的心智狀態,藉此異世界的描繪,形構出他的個人哲學。在「克蘇魯神話」的世界裡,地球神明、支配者、外神、形構了異次元空間的幻境。「克蘇魯的呼喚」則在於召喚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對於超自然威脅的、內心深處的、未知事物的恐懼。

這位被稱20世紀最偉大的經典驚悚作家,長期貧困的生活,於46歲因癌過世,但其相關系譜亦在電影、遊戲、漫畫等領域,衍生各種文化工業產品。他成為驚悚奇幻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 1947-)、《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George RR Martin, 1948-)、科幻劇作與動漫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 1960-)、日本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等人的創作美學之源。在當代文化工業生產上,大眾流行文化接納了這個包括吸血鬼、化妝舞會、靈怪的奇異世界之因,卻要回到人們心裡,是否住了一個非視覺性的「龐克.弗洛伊德」。

「龐克.弗洛伊德」已長期被形塑成男性的「怪.力.亂.神」世界,無論樂團歌手或作家群,也幾乎都是生理男性。但在神話原型追擊中,此驚悚奇幻的想像世界,最早的源頭乃是已成為兩性形象禁忌的前巴比倫的大母神鐵阿瑪。

崇高背後的恐懼
怪.力.亂.神是人類最遠古的創世美學。所有的創世神話,形容的原初世界都有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埸景。有的天地有分,有的天地接合,有的天地經過進化式的合合分分。至於創世神的形體出現,大都渺焉無形、以靈運行。那個年代,沒有上下優劣,甚至沒有生死概念。與神有關的書寫年代,是父系社會的產物,創世神大都是以父神的形象被顯影。在陳述神的性別與個性陳述時,神力的無限想像因恐懼而成為無上的崇拜。
恐懼是崇高感的一大來源。以瘋狂之名,恐懼的崇高意識形態與超自然、信仰、強人管理有關,但只有在畏懼有效時才有發生的可能。此外,信仰的文化也影響祟高意識的實踐形態。在自然信仰的年代,神靈不但有名字,而且有形象,而其名字多具自然意義。例如主管山林的是山神,主管江河湖泊的是水神,人們認為如果知道神的名字,就可以理解那個神。在舊約聖經中,神的名字不再具有「有限化」或「偶像化」的概念。在名稱上,上帝之名「耶和華」(Yahweh)與希伯來文的動詞「hayah」有關係,意思是「我將會」(to be),是由「我就是我」引伸出的「我將會是我」(I will be what I will be)。祂不再來自自然信仰,而是一種無以名之、不能名之的宇宙運行。衪的特質,是從行動中顯現出,而不是從萬物現象中顯現出。
人類對神的認識隨著時代而改變。有些神學論者認為有關神的觀念,或與「造神運動」有關,或與「神的進化」有關。《埃努瑪.埃利什》正是一本有關造神的史詩,它製造了西方神話主神宙斯的原型,以及父系社會的管理模式。而鐵阿瑪的故事,正是母系神話的終結、父系神話的開始。據這個版書所載,「Enûma Eliš」是史詩起首句,意指「天之高兮」或謂「當在最高之處時」。《埃努瑪.埃利什》有不同複製版本,此現存於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版本,是由英國旅遊家、考古學家、楔形文字專家、藝術史學者、繪圖家、收藏家、作家及外交官奧斯丁.亨利.萊亞德(Austen Henry Layard)於1848年至1876年,在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遺址發現。(註2)
此文本主要描寫了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偉大事跡,以及眾神創造人類以為他們服務的經過。然而,創作這篇史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闡明神學觀點及神祇的族譜,而是提高馬爾杜克的地位,使他成為凌駕於其他美索不達米亞神祇的主神。因此,這篇史詩本身就是在於「造神」,它奠定了父系社會神話取代母系社會神話的神學觀點,也可視為「前奥林匹克神譜」的原型。
從原性到賤斥美學
從創世紀的版本出發,我以幾個文本來形構鐵阿瑪的遺容、遺跡、遺言,以及她的歷史與社會背景。(註3)這種神話文本交叉使用的方法,來自一種稱為DH學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的延異使用,或可以在神話、歷史、文學的種種母型中,尋找到鐵阿瑪的身影。
「鐵阿瑪」是「蓋亞」之前的創世母神。這位巴比倫的創造之神,司創造,象徵黑暗、頑強、幻變和死亡,提供了一部母權與父權抗爭的最後神話,也譜出一闕家變、背叛與男女關係的變奏曲。她沒有不合時宜的問題,只有能不能翻案的問題。她的雙性、複性,或許就是一種原性。

根據《埃努瑪.埃利什》史詩「創世的七塊泥板」(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tion)記載,馬杜克(Marduk)是大地(Ea)和天空(Anu)所生的兒子,也是太陽神的前身。他承諾誅殺女祖神鐵阿瑪,以換取統領神界的帝位。經過一場慘烈之戰,馬杜克成功剿滅鐵阿瑪,並將鐵阿瑪砍開,創造了天與地。最後,他把鐵阿瑪自創的拼裝男伴金固(Kingu)殺死,再以金固的神血混合塵土,創造了作為神奴的人類。而創世神話,也進入了父系社會的版本。當一個神祇被人類貶斥之後,便由敬畏感(sublime)進入賤斥的(abject)的心理層面。「鐵阿瑪之歌」在神界與人間不斷被轉譯,鐵阿瑪的當代遺韻也進入大眾文化、次文化、酷兒文化。
怪力亂神從未現代性消除。從台南麻豆代天府娛樂性的18層地獄遊,台南美術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到各種殭屍片與通靈片的影視文化生產,地域菁英美學與庶民美學對「怪力亂神」的接受態度,決定了美術館、文化中心、人類學博物館、娛樂場的場域性。(註4)當美術館(Fine Art Museum)選擇以失去恐懼、敬畏、崇高感的民俗物件展示時,這些物件的文化與美學也面對了世俗的褻瀆性。為何人們喜歡「怪.力.亂.神」?在揭示「龐克.弗洛伊德」的集體精神性之餘,如何追溯此文化與美學的樣態根源與當代精神所在,也決定了此文化工業生產的深度與廣度。
註1 哥德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它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提供一個逃離現實、黑暗而浪漫的幻想世界
註2 此版本銘書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萊亞德發現於1876年,由喬治.史密斯出版。整篇史詩大約有1,000行,是以阿卡德語分別寫於七塊泥板上,每塊泥板大約刻有125至165行。
註3 這些文本包括由石版輾轉翻譯出的《埃努瑪.埃利什》(Enuma Elish / Enûma Eliš)、《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赫西俄德(Hesiod)的《神譜》(Theogony)、舊約的《創世記》(Genesis)、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
註4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介紹了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對應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故事線,臺灣展出的作品則加入在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邀請的在地藝術家有林羿綺、侯春廷、姚瑞中、張季雅、梁廷毓、陳云、黃千倫、蔡佳葳、顏忠賢等人。

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