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

Animals, Divine Spirits, Legends: Earthquake Mythology of Mesopotamia, China, and Japan

地震摧毀的威力如此之大,且往往來得毫無預警,使得古代人類對於地震充滿敬畏與想像,將地震的產生比附在種種神話傳說之上。日本學者大林太良整理世界各地有關地震的神話內容後,分為五大類,第一類即大地由巨大的動物所背負,動物移動而產生地震,如牛、蛇、魚等;第二類是由巨人所支撐,因移動而產生地震;第三類是由幾根巨大的柱子或繩子所支撐,因為柱子損壞或繩子震動而引起地震;第四類是男女神靈交合而產生地震;第五類則是阻止地震的方式,藉由叫喚引起祖靈注意來停止地震。其中地震與動物的連結是最常看到的神話表現。

今年4月3日,臺灣東部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超過7的強烈地震,全臺皆有強烈震感,新聞報導稱此次地震是繼921大地震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隨後亦不斷有明顯搖晃的地震,可謂臺灣民眾近日最深刻的印象。

現代科技發展,對地震的理解遠超過古代,但地震仍是影響人類的嚴重天災,往往引起生命財產損失,並引來海嘯、火災等其他災難(圖1)。古代文明尤其無力抵抗地震,過去人類所興建的許多巨大建築或設施,即便沒有毀於戰爭等人禍,也容易因強烈地震而消失。比如古希臘羅馬時期所記載的人類「七大奇蹟」當中,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摩索拉斯王的陵墓、羅德島港口的巨大太陽神神像、亞歷山卓城的燈塔等,這些人類建築的結晶,都無法倖免於地震的摧毀。

圖1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首都東京極為嚴重的損害,此為當時東京日本橋及神田一帶的震後情況。圖引自大阪每日新聞社編《關東震災畫報》第四輯,圖四。©Public Domain

地震的神話連結

地震摧毀的威力如此之大,且往往來得毫無預警,使得古代人類對於地震充滿敬畏與想像,將地震的產生比附在種種神話傳說之上。日本學者大林太良整理世界各地有關地震的神話內容後,分為五大類,第一類即大地由巨大的動物所背負,動物移動而產生地震,如牛、蛇、魚等;第二類是由巨人所支撐,因移動而產生地震;第三類是由幾根巨大的柱子或繩子所支撐,因為柱子損壞或繩子震動而引起地震;第四類是男女神靈交合而產生地震;第五類則是阻止地震的方式,藉由叫喚引起祖靈注意來停止地震(註1)。其中地震與動物的連結是最常看到的神話表現。

現存最早的神話故事《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由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土、古代亞述帝國的泥板所記載,講述半人半神的國王吉爾伽美什傳奇的一生。在史詩記載當中,女神伊絲塔(Ishtar)對吉爾伽美什拒絕她的求愛感到憤怒,便帶著毀滅力量強大的天牛(Bull of Heaven)來逼迫他。天牛吸一口氣,地就陷落出一個洞,百人掉落洞中,再吸一次,又出現一個洞,讓更多人掉入洞中。在史詩的描述中,天牛象徵著多種自然災害,尤其指地震(圖2)。

圖2 公元前2250至前1900年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灰泥浮雕,描繪吉爾伽美什殺掉了象徵毀滅力量的天牛,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另一部成書已久而廣泛流傳的古代經典《聖經》,亦有許多關於地震的字眼與描寫,像是將地震視為上帝憤怒的表現,比如《以賽亞書》寫道:「萬軍之耶和華必用雷轟、地震、大聲、旋風、暴風,並吞滅的火焰,向他討罪。」有時地震也被視為上帝或天使降臨的前兆,如《馬太福音》中有:「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

而最鮮活的地震描寫,則是《聖經》最後一章《啟示錄》中的許多片段,如「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正在那時候,地大震動,城就倒塌了十分之一,因地震而死的有七千人,其餘的都恐懼,歸榮耀給天上的神。」「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說:成了,又有閃電、聲音、雷轟、大地震,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那大城裂為三段,列國的城也都倒塌了……各海島都逃避了,眾山也不見了。」地震與其他各種各樣的災禍,成為閱讀《啟示錄》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由於地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古代對於地震的想像,多半連結到負面的意涵,看成是神對人類惡行的懲罰。

古代中國神話中的地震

古代東亞大陸亦不乏地震發生,上古人們不清楚地震發生的成因,便將地震等各種天災視為人類社會的警告。這種概念幾乎貫穿整個帝制時期,藉自然災害來勸戒皇帝等統治者。比如《國語.周語上》寫道:「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統治者失去治理的道德,神明就會藉天災警示,這種說法雖屬無稽,但影響至深,即使到了現代,發生嚴重的天災,仍有言論認為是領導者德行不足所導致。

古代中國的神話故事不見得會直接描繪地震,但從一些內容細節,或可以推測出地震的場景。比如著名的女媧補天(圖3),《淮南子.覽冥訓》中寫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這樣的描述,與強烈地震後的景況實在非常接近。因而,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與其說是「補天」,更像是救災復原的過程。不僅要重新整頓地震後破碎的地形,也要止住因地震四溢的洪水。

圖3 明 蕭雲從《離騷圖》女媧補天,清順治二年序湯用先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World Digital Library

與女媧一起出現的「共工怒觸不周山」,也被後世研究者視為地震的比喻,像是《列子.湯問篇》中寫道:「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神明相鬥導致「天翻地覆」的傳說故事,在傳為屈原所作的《楚辭.天問》中也有「康回(即共工)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等語(圖4),顯然這類跟地震有關的描述,已經頻繁出現在上古人類心中。他們無法解釋為什麼大地會無緣無故的震動,只好將這些現象歸因為神明的爭鬥。

圖4 明 蕭雲從《離騷圖》康回馮怒,清順治二年序湯用先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World Digital Library

此外,傳說大地由「巨鼇」所載負,在《列子.湯問篇》同樣有提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名為歸墟……其中有五山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文中所說巨鼇所載的,雖然是五座仙山,但也反映古人對於海洋與土地的理解,認為像島嶼一樣「浮」在海中的陸地,應是巨大的動物所背負(圖5),若動物有什麼動作,就會引起上面的陸地震動。唐代的《巨鼇冠靈山賦》沿用此一神話傳說,寫道:「海環四方,東為之滄,有巨鼇兮,其大無極,戴仙山兮,其力難量……積浪淪漣,拖其身而欻以動蕩;攢峰迴互,加於首而隨以低昂。」文中相當具體描繪出巨鼇負地時引起的「震動」,雖然只是神話傳說延伸出來的文學語言,但可以看到古代對此內容的流傳情況。

圖5 重要文化財 室町時代〈蓬萊山蒔繪硯箱〉,描繪巨鼇背負仙山,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圖取自Colbase。

至於臺灣時常使用的「地牛翻身」,根據學者研究,這種神話傳說的源頭可能來自臺灣原住民(註2)。中國福建、廣東一帶雖然也有零星記載將地震稱為「地牛翻身」、「地牛反肩」的說法,但似乎要比臺灣來得晚。中國將地震稱為「地牛翻身」僅侷限在閩粵地區以及西北的少數民族,特別是中亞地區有同樣文化脈絡的族群,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吉爾吉斯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等都有地牛以犄角支撐大地的說法。臺灣原住民將地震視為地牛翻身,則可見於伊能嘉矩等戰前日本人類學家對原住民神話的採集紀錄。原住民亦有其他地震的說法,比如鯉魚、豬、熊、神靈等。可能牛在漢人社會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地牛翻身」的概念傳播到漢人社會後,與牛連結的觀念特別容易傳開。

古代日本的地震神話

日本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自古以來飽受地震災害的侵擾,日本最早的史書《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七年(599)即有地震的記載:「夏四月乙未朔辛酉,地動,舍屋悉破,則令四方俾祭地震神。」到了聖武天皇天平六年(734)又有地震的紀錄:「夏四月壬辰朔戊戌,地大震,壞天下百姓廬舍,壓死者多。」為了平息天災,「癸卯遣使七道諸國,檢看破地震神社。」由此可見,至少在當時的皇室及中央政府,已經將地震的發生對應到特定的神明上,但文獻中所提到的「地震神」是誰,並不清楚。

圖6 1855年安政大地震的浮世繪,刊於江戶時代的新聞出版物「瓦版」,東京都立圖書館藏東京誌料。

除了官方記載的地震與可能祭拜的神明,日本民間各地有關地震的神話傳說亦相當發達。一般人最熟悉的,莫過於鯰魚引發地震的說法。特別是1855年發生安政大地震之後(圖6),出現很多以巨大鯰魚比喻地震的「鯰繪」圖像(圖7),成為研究者的討論重點。古人無從索賠,也無法讓震災中喪失的生命復生,所以把地震化為特定的具體形象,試圖祭拜或威鎮。江戶時期日本人便是把地震化身鯰魚,發展出許多平息地震的圖像,比如藉上古傳說時期的武神,以「要石」鎮壓鯰魚(圖8),不讓牠再移動導致大震,從現在留存的諸多浮世繪,可知「鯰魚=地震」已然成為19世紀中葉日本人深刻的圖像記憶。不過根據學者的研究,地震是由地底的大魚所引發的說法,在中南半島、中國等地都有類似的故事情節,可以說是某種區域共通的觀點。

圖7 安政大地震後繪製的「鯰繪」,巨大的鯰魚上有許多吉原遊女跟町人拿著各種東西打鯰洩憤,東京大學總和圖書館石本文庫藏。
圖8 圖中為鹿島的經津主神在天照大神的要求下,以「要石」鎮壓發生地震的鯰魚,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藏。©Wikimedia Commons

不過日本也並非一貫以鯰魚(巨魚)來比喻地震,也有以巨龍來指稱地震的說法。比如江戶時期小島濤山所作的《地震考》中,即有附上據說是1198年流傳至今的插圖,插圖中畫有「地震之蟲」的龍形生物將日本團團包住(圖9)。此外,現代學者採集日本的各地方的地震傳說,也有如鰻魚與螃蟹爭鬥,或是蛇與龜爭鬥而產生地震的說法。而這類說法,不單與地震有關,學者參照日治時期採集的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時,發現相似的動物組合也用在洪水傳說上。或許地震、洪水、海嘯等自然災害時常相伴而來,所以在不同族群的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到類似的故事情節,但對應在不同的天災上,反映各個族群對於特定天災的深刻記憶。

圖9 1830年 小島濤山《地震考》中的插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今日我們已經知道地震發生的成因,也試圖透過科技的方式建立警示系統,讓民眾有尋求自我保護的機會,免於地震帶來傷亡。然而山崩地裂後的房屋倒塌、橋梁斷裂等必然的損失,以及地震後脆弱的地質狀態,人類仍舊難以克服。古人對地震的神話想像,既是在有限的理解去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或許也有藉此安撫倖存者因地震災損傷亡的而導致的傷痛,重整情緒與心理建設的可能性。


註釋:

註1 大林太良《神話の話》,東京:講談社,1979,頁81-113。
註2 陳忠信〈試論臺灣地牛神話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學術年刊》30-2期,2008年9月,頁111-130;陳忠信〈試論中國地牛神話非臺灣地牛神話形成的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6期,2011,頁93-118。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李雄〈中國古代對地震的探索〉,《歷史月刊》第144期,2000年1月。
李象元〈中國歷史上之地震〉,《珠海學報》第11期,1980年10月。
何承冀〈從《魏書》初探北魏之自然災害〉,《中正歷史學刊》第11期,2008年12月。
莊美芳〈中國地震神話初探〉,《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3月。
臺灣與日本及其周邊區域的歷史、地理與文化─第八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三十三屆南島史學國際研討會,2004。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李孟學(Li Meng-Hsueh)( 97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