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縝密與細緻的三日決選會議後,第23屆台新藝術獎於上週六(5月24日)揭曉本年度三大獎得主,無論是展覽期間叫好又叫座的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在藝術社群中廣受好評而話題不斷的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抑或是魔幻而深刻的末路小花X許芃《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白蘿蔔、釘牙、她的雞、(以及她的後人))》(以下簡稱《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皆從臺灣常民生活中汲取豐厚養分,經由年輕世代創作者的觀察與提煉,成就廣受歡迎、卻不減深度的重要作品,得獎均為眾望所歸。
幾位決選委員在頒獎當日略顯疲倦,但無不難掩興奮,我們在第一時間採訪了他們,聆聽他們關於入圍及得獎作品、乃至近期臺灣不同領域藝術創作的觀察與灼見,以及對於已二十餘年的台新藝術獎的切身體驗。
決選委員包括:決選委員主席、文化藝術評論者、策展人高千惠,編舞家暨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韓國藝術家暨作家、影像創作者朴贊景(Park Chan-kyong),新加坡策展人暨製作人、劇場構作鄧富權,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暨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資料庫eti-tw.com主持人周慧玲,以及兩位觀察員代表:劇評人暨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與藝評人暨「藝術圈圈」網站總編輯張韻婷。

高千惠:「臺灣創作者的存在焦慮,我們該何去何從?」
作為決選團主席的高千惠表示,這次評審有個共識,每個作品或多或少都會面臨製作規模大小的差異,但他們主要聚焦的是,作品本身的美學與文化意義。她認為,在閱讀作品時,不能只是從形式來判斷,她一直在尋求的是,藝術家創作作品中直指的、要表現的核心是什麼。
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她認為是對生命哲學的思考,她會聚焦在功能性與非功能性這兩個詞。當事物失去功能時,我們怎麼去重新使用、重新面對,包含展覽題目「大家都來看你了」也是回應我們如何重新再次觀看那些沒有被看見的、被忽略的事物,物件在倪祥的展場中,好像重新活過來一次。
《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高千惠直言,她第一眼看到時就認為這部作品具有非常大的後續可能性。作品以影像後製技術「綠幕」的概念,融入強調現場的「劇場」,所創造出來的語彙非常新穎,彷彿那個現場變成銀幕上的影片。作品臺詞也以大量的碎碎念來堆疊,反映臺灣人普遍的生活印象,將嘮叨的表述成為一種言說的美學。
至於年度大獎張立人「戰鬥之城.終」,雖然很容易被理解為是回顧展,但高千惠並不這麼認為。她覺得張立人的創作是一種很純粹的精神狀態,就算沒有被看見,也一直都持續的在進行。這對她來說,其實是某種創作的初衷。而這樣的精神,其實也繼續開展在張立人另一個新的創作計畫中。
綜觀這次的入圍作品,高千惠認為這幾年的作品,可以總結出兩個詞,首先是「存在」,這不只是國族的認同,也包含個體的存在、群體的存在等,複雜且多層次的關於「我」的焦慮。第二是「何去何從」,不論是哪類型的創作,都在嚮往一個能往更好的體制、更好的世界邁進。(文/陳思宇)

瑪蒂德.莫尼葉:「作品本身會說話,更甚於媒材」
編舞家、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莫尼葉去年曾來臺灣演出,也對臺灣表演藝術創作者有一定了解。她認為臺灣的當代藝術場景已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作品在經典形式之上更具創新實驗性,也帶來不同視角。許多臺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都與社會息息相關,易於與公眾溝通,例如這次獲得視覺藝術獎的倪祥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不僅是臺灣年輕創作世代的代表,其作品也以獨特形式關懷臺灣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探討其中的生命課題。
談及自己的這首次臺灣評審經驗,她認為緊湊的評選過程「組織得非常好,專業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台新藝術獎不分類評選的機制在她看來非常適切,她表示,無論何種媒材,重點在於是否能夠進入藝術家的思維和作品、並真正理解他們的方法。她不會用分類的方式來看待藝術,而是關注那些能觸動她、與她對話、引起她興趣的作品。她強調「是作品本身在表達」,而非只有媒材。
在最終評選中,莫尼葉個人特別關注作品的表現形式。對她而言,重要的作品必須足以承載觀念、傳達訊息,並具有開放的維度,更在表現形式上有明顯的風格和強度。她尋找那些相當廣闊、有發展潛力且能與周圍社群(包括臺灣在地、以及更廣泛公眾)對話,而非封閉的作品。在獲獎作品之外,她也有自己的遺珠之憾,如葉偉立的《北投複寫本》,又如年輕的創作者不二擊聲音製造所所創作的單人聲響表演作品《寄聲之廟》。
此外,莫尼葉也察覺歷年台新獎得主的男女比例問題,因此她也表示自己在評選過程中提及性別議題,也特別在討論中納入「如何看待當今女性藝術家創作」的話題。(文/嚴瀟瀟)

朴贊景:「透過自傳性個體經驗,談論和深入社會體系」
著名韓國影像藝術家朴贊景去年曾於關渡美術館展出個展「遲來菩薩」,這次來到臺灣擔任台新藝術家決選委員,他對本屆入圍作品的總體印象,是「有很多強有力的作品」。而台新藝術獎相當有效率的評選機制設計,也讓原本來臺前對「僅憑影片和文字觀看作品」有所疑慮的心情一掃而空,他表示雖然自己對在地脈絡理解有限,但透過決選委員會議中充分的討論,反而獲得了關於藝術家、作品、展出方式和觀眾反應等更多資訊,讓他受益匪淺。針對台新藝術獎跨領域不分類的機制,他認為這正是回應了如今「一切都在融合」的總體文化趨勢。
包括得獎作品在內的許多入圍作品,都讓朴贊景印象深刻。他讚賞一些影像製作精美的作品,也笑稱像《暗夜.腹語.鬼托邦》這樣的鬼故事作品非常符合他的品味和關注點。在這一批作品間,他觀察到臺灣當代藝術家對傳統文化、寺廟和宗教議題有所偏好,而這在韓國較為少見。身為影像藝術家,他也特別關注入圍作品中的媒體運用,對林靖雁劇場作品《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中影像的大量使用印象深刻;同時他也特別提及陳亮璇的《橫山豐水》,認為藝術家對影像語言有著深入思考,探討視角、身體與空間互動,最終讓這件作品「超越了媒材本身」。
關於臺灣藝術家如何處理歷史、認同和政治等議題,朴贊景表示較其預期而言,這類作品表現出「較少研究導向」,而「更為個人化」。同時他也強調這種個人化並非意味著封閉,藝術家透過個體的興趣和存在去談論社會、體系和政治。他認為這次所見之中,許多作品(包括視覺和表演藝術)都帶有這種個人回憶或自傳性質。(文/嚴瀟瀟)

鄧富權:「作品本質超越國家疆界」
新加坡重量級劇場構作(Dramaturg)鄧富權,最初透過藝術表演深度認識臺灣,是在2018到2022年,橫跨疫情期間擔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而時隔兩年多鏡頭轉到台新藝術獎,他直言臺灣豐沛藝術能量毫無落差斷層,目睹新近作品,讓他對於臺灣藝術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著實令人振奮,後起之秀作品不僅高度成熟,且能夠提出完整觀點,使他耳目一新。
與以往擔任其他獎項評審的經驗相較,鄧富權直呼台新藝術獎評選是史上最「強硬(intense)」,一連三天的討論,從一開始的資訊對接、細節確認,到後來的多方觀點交流,以及最後「七人共寫」的中英文得獎理由,在在顯示了台新藝術獎對於評審的重視。
鄧富權也不諱言視覺跟表演藝術對於時間、空間、劇情都有截然不同的發揮空間,評審針對戲劇,可以透過錄像有良好的認識與掌握,而視覺藝術組別的評選,在國外評審沒能親自走訪現場,檢視空間的運用時,就成了一大挑戰,必須參照提供的大量資料紀錄,並由在地評審解惑、引導,才能做出精準的判斷。
問及本年度評選之作品,鄧富權表示很意外這次決選中沒有任何觸及AI ,或者用VR等新媒體技術形式表達的作品,反而都是回歸到作品本身敘事語彙的耕耘,像張立人「戰鬥之城.終」以獨特的視覺語言,不論觀者的國籍與文化背景,都能感受到其過人之處,獲頒年度最大獎是評審最大的共識。(文/陳賦)

周慧玲:「台新獎正不斷書寫藝術史」
周慧玲認為今年入圍作品總體而言力量十足,很多作品都帶有一定程度的自傳性,藝術家們深入反省個體生活、故事與家庭議題,她認為這可能是當前創作的一種趨勢。
她也進一步觀察到當代藝術家普遍多才多藝,擁有跨媒材、跨類型的能力。她特別提到今年獲得年度大獎的張立人,作為視覺藝術家,他不僅創作出大型裝置模型,更集影片編劇、拍攝、製作、偶戲表演、配音等角色於一身。此外,她也讚賞年輕世代的表演藝術家所展現的跨界與創新,例如聲音實驗、特定空間的表演,以及舞者轉型談話的表演等,都出現在本屆入圍作品之中。
在周慧玲看來,跨領域評選是台新獎最為特別之處,不同領域出身的決選委員對於不同作品貢獻觀點,也互相提醒彼此的盲點。然而她並不認為跨領域評選本身是困難的事,藝術創作者帶來的多元的視角與關懷,讓不同領域背景的觀者都能找到欣賞的切入點。她描述評選過程縝密且充滿討論,決選委員反覆思考、調整,甚至互相挑戰,決策並非立即生成。同時她也笑稱,評審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七位評審必須集體撰寫三件得獎作品的中英文得獎理由。但她在這過程中也發覺,大家對作品的理解和關注的關鍵點都能達成相當高的共識。
身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資料庫eti-tw.com主持人,周慧玲強調台新獎的入圍和得獎作品正不斷地在書寫藝術史。她認為這個獎項二十多年的累積形成了重要的資料庫,記錄了臺灣特定時期的社會經驗與藝術觀點。她向基金會建議應妥善保存這些資料,並特別指出,雖然數位化很重要,但紙本或印刷品因其持久性而具有絕對價值。(文/嚴瀟瀟)
張韻婷:「構成作品最重要的東西,還是藝術家視角的轉化」
年度大獎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張韻婷認為這個展覽很珍貴的是看到一個藝術家在過去十多年,對創作的堅持,並且將自身生命狀態緊密的與藝術創作連結一起。視覺藝術大獎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她覺得倪祥的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表現性,並與常民生活緊密連結。尤其展覽聚焦於臺灣這幾年急需面對的長照議題和囤積癖,倪祥重整自身經驗及家庭景觀,剖開私領域與公領域的界線,以苦中作樂的姿態,將這樣的議題包裹進展覽中。
獲得表演藝術大獎的作品《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張韻婷則認為作品顯現了年輕世代創作者對於身分、性別與居所的認同懷疑。包含作為一名女性,如何回應客家家族文化中對於女性角色的定義與期許——在家族背後辛勤勞動一輩子,死後還必須服膺父系主導的祭拜體制。作品雖然聚焦於嚴肅的議題,但卻以逗趣的方式呈現,劇本帶有點魔幻寫實的風格,結合怪異的元素,創造矛盾複雜的情緒。其中「碎碎念」形式,更是讓觀眾時而覺得抽離、時而又覺得與自身經驗相符。再加上劇中身穿「綠衣」的演員,讓我們透過影像技術「綠幕」的想像,在現場成為一種在與不在的存在。
這些作品雖然涉及了地緣政治、長照議題、性別議題的討論等,但構成它們作品最重要的東西,張韻婷認為是從藝術家的角度,把他們所感知到的現實轉化到作品中,感染觀眾。而這次評選過程最大的收穫,她認為是非常難得有機會可以很細緻的討論作品,並透過每個評審專業的眼光,來擴充自己的「同溫層」。(文/陳思宇)

許仁豪:「藝術實踐,就是生命實踐」
任教於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的許仁豪副教授,是決選委員中具表演專業背景,同時歷經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者,因此決選團相當程度倚賴他與鑽研視覺藝術的藝評人張韻婷為新加入的評審指路;他大方表示在提名階段,由於必須消化海量的資訊,很難像第三階段與決選評審討論時,這般照顧到作品的各個細緻層面,當下發現與其他評審的評價有明顯落差時,確實會感到非常震驚——有些初見驚豔的作品不一定經得起再三的檢視,卻也有剛開始平實無奇的作品多次檢閱後竟能發現更多潛藏的訊息與用心。
許仁豪坦言自己受戲劇文學訓練出身,因而對於劇本的雕琢、文字的經營十分看重,常受到出色劇本的文學性吸引,其他評審則可能更重視畫面的構成、表演跟文本之間如何接合與能量的運用等問題,使他必須關注在精妙的臺詞之餘,更多包含舞臺構成等表演技術層面的展現,如此檢視之下,就能發現原先喜愛的作品中或可再精修的「毛邊」,逐漸與眾評審達成共識。
今年表演藝術大獎的作品《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以移動式劇場呈現,許仁豪指出其劇本之可觀,稱編導許芃是他密切關注的「明日之星」,影像上透過三機聯拍,讓評審更能掌握遊走式的情境與敘事。以自身經驗與祖厝空間為發想,以奇幻手法演繹客家女性在父權宗法制度下對存在空間的追尋,以白蘿蔔代言,既親暱又疏離地幽默譜寫酷兒心聲。
張立人年度大獎作品「戰鬥之城.終」以影像說故事非常具有表演精神,從模型偶到空間,最後構成在地下室播放的三部曲作品,都環環相扣,包含動畫中的自創「永遠的外來語」,無不展現豐沛的跨域能量,且以藝術作為苦行,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下,創作不輟,藝術與生命的實踐合而為一,因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14年來的生命軌跡才有了容身之處,免於淪為垃圾的命運,作品的誠懇精神,令視覺與表演藝術的評審一致信服。(文/陳賦)

延伸閱讀|第23屆臺新藝術獎得主揭曉:《戰鬥之城》奪年度大獎,《大家都來看你了》、《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白蘿蔔、釘牙、她的雞、(以及她的後人))》榮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