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側記「再現地方:民間藝術・當代採集」|2024穿越新北—地方量繪:打開複數的地方性

側記「再現地方:民間藝術・當代採集」|2024穿越新北—地方量繪:打開複數的地方性

「穿越新北」作為新美館開館前的公眾計畫,自2021年起以不同的角度形塑美術館的研究基底,亦對未來美術館開館後的展示、教育、推廣等面向,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營運方向。今年,穿越新北以「地方量繪」為題,從研究評論、口傳敘事、在地實踐、田野踏查等路徑,持續探索新北豐富的在地風景、民間藝術與常民生活等,如何經過當代人的創作實踐,得以傳承、延續,甚至激盪出新的文化風景。

作為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舉辦「2024穿越新北——地方量繪」的首檔講座,由新美館執行顧問賴香伶主持、藝評家高千惠主講與野点總監張玉音與談的「再現地方:民間藝術・當代採集」,在雙北地區有許多開幕活動舉辦的週六當天,吸引了年輕和重要的藝文工作者坐滿現場,或許反映了當代創作與研究者對於該議題的熱切程度。

新北市美術館「2024穿越新北」5月4日首場講座活動現場。(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穿越新北」作為新美館開館前的公眾計畫,自2021年起以不同的角度形塑美術館的研究基底,亦對未來美術館開館後的展示、教育、推廣等面向,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營運方向。今年,穿越新北以「地方量繪」為題,從研究評論、口傳敘事、在地實踐、田野踏查等路徑,持續探索新北豐富的在地風景、民間藝術與常民生活等,如何經過當代人的創作實踐,得以傳承、延續,甚至激盪出新的文化風景。

講座最後,亦引起不少現場討論。前國美館館長薛保瑕、前桃園市美術館館長劉俊蘭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助理教授游崴等人,均針對題目進一步回應與提問,使「再現地方」開啟了一種別於以往的地方性之想像路徑。

5月19日「踏量山林:原民蹤影的當代追尋」,由藝術家高俊宏帶領探訪三峽於日治時期以來,隘勇線、大豹社及煤業的交互蹤跡。(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所謂的別於以往,是高千惠並非從新北市九〇年代「作為臺北縣時、相對於臺北市的邊陲性」的此一出發點開始思考地方性。她接受新美館委託研究,在講座中藉著研究過程中採集到之「創作者採集、再現民間與地方元素」的數個案例,進一步回應過往藝術史與藝術理論中,對於民間藝術與地方性的界定與詮釋。

從風景畫思考民間藝術的界定

高千惠首先從「再現地方」談起,並以近日在美國獲得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冠軍的臺灣變裝皇后妮妃雅(Nymphia Wind)破題指出,那些在國際舞台上獲得共感的裝扮語言中,妮妃雅擷取的在地性,折射了人們思考一種關於創作如何再現地方時、「靶」與「的」之關係。「『地方』是一個很具現實感的詞語,而『再現』則是關於虛構的詞,地方再現是否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新北市美術館「2024穿越新北」5月4日首場講座活動現場,主講人高千惠。(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接著,高千惠又以風景畫作為藝術史中再現一個地方最具標誌性的創作範疇,將十六世紀歐洲北方文藝復興時期布拉班特公國畫家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de Oude,b.1525)的經典畫作《The Harvesters》作為例子,指出風景畫不只是關於風景描繪,畫家將許多當時的社會訊息入畫,包括邊界是怎麼產生的、畫中的身分與方位又如何界定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註1)。

高千惠以風景畫為例的目的,是希望藉觀者在作品中尋找訊息的過程中,思考地方性如何去界定常民美學。而在界定與再探地方性的方法與閱讀選擇上,高千惠提出了下列四點:

圖像——視覺表現的詮釋

檔案——文史建構的工作

田野調查——文化復興的工作

文化創意——生活品味的形塑

高千惠認為,在這些選擇的背後,常有如視覺文化、物質文化、藝術史、社會人類學、人民史觀(民眾史)與「由下而上的歷史」(History from below)作為詮釋學的背景,影響當代人們在創作民間藝術與形塑地方性的思維。在接續的講座中,她開始以數個在國際大眾媒體、藝術家與博物館檔案等,試著為「再現地方」數種狀態的界定與介入,進行織毯式的製圖(mapping)工作。

5月19日「踏量山林:原民蹤影的當代追尋」,由藝術家高俊宏帶領探訪三峽於日治時期以來,隘勇線、大豹社及煤業的交互蹤跡。(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在高千惠此次講座發表的研究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再現地方」的研究是一張龐雜的網絡。她的觀看途徑是以地方性、常民美學、全民藝術、民間藝術與當代行動的相互形塑,進行全景式的觀看。不僅如此,高千惠在簡報中有意地使用一些令觀者產生誤判的圖片(例如將傳統花布影像截圖與林明宏的作品《阿嬤的花布》影像並置),讓觀者感受到當自己在接收視聽覺的時候,辨認地方性的方法是什麼。

「如果我們一直用看廟宇的方式來看民間藝術,那就只是民間文物保存的狀態。」

如同前述提到風景畫中的邊界,高千惠亦在這樣的全景視野中思考觀看途徑的界線,如:以地方性為常民美學的界定、以民俗學為民間藝術的界定、以考現學為常民藝術的界定、以現代性為常民藝術的界定。她進一步為這四個界定製圖。

5月26日「邊界重繪:以海河為域的實踐」,石在工作隊將分享其在馬崗漁村的實踐,圖為2023年策畫「媽祖的工作假期」。(梁家瑋攝影,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在這其中,除了民俗與常民美學研究的脈絡之外,高千惠認為「景觀無用論的超藝術托瑪森」的路上觀察,與相對於考古的考現學,創生了一種觀察者——研究者——創作者之間的跨域行為。高千惠從這條在日本戰後社會中興起的方法作為一種「街頭即藝術」的當代採集,進一步提問:「研究者的踩踏是否即是一種藝術行為?這是否又意味著藝術家身份的瓦解或擴張?」

當代採集的方法、區塊與案例

高千惠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前述提問,將藝術行為、藝術家身分等內在的藝術性問題,拋向了創作在不同場所和媒介之間轉移時的轉譯問題。而作為確立藝術性的機構,當美術館在展示、典藏、研究那些由藝術家、研究者與文化工作者生產的當代民間創作時,這些創作與研究,都會發生藝術上的轉譯。

5月26日「邊界重繪:以海河為域的實踐」,採集人共作室將分享在坪林的實踐歷程。(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在轉譯進入美術館場域之前,研究者與創作者在各式各樣視覺文化的再生產之過程中,會根據地方性、民俗學、考現學與現代性等作為常民藝術的界定。在這些界定之間,則又有幾個當代民間藝術可能交集的採集區塊。高千惠進一步舉出下列的例子:

一、考古與技術中的物質文化角度:林淵的牛耳石雕公園;劉柏村於八里十三行博物館的「考古與當代冶煉特展」。

二、民間文物的再現與創生:朱銘的雕塑;李乾朗對傳統物質文化的描繪與保存;李梅樹督造的三峽祖師廟;三重先嗇宮「鬥陣式」的對場營造方法;石碇吊腳樓。

5月18日「裝飾風景:以磁磚開啟的建築踏查」,由建築學者堀込憲二帶領走訪淡水從荷治、日治至戰後不同時代建築的磁磚特色及美學。(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三、從民間信仰圖像轉化地方感的視覺創作:素人畫家洪通;李俊陽的「臺味」繪畫;九〇年代的美術主體性本土運動;吳其育《一號與狗》與18王公廟之犬;黃舜廷的《五橘宮》系列

四、從常民文物採集轉化而來的多媒體民藝創生:「眾生.嬉境─邱國峻個展」中紀錄台灣廟會活動畫面的創作;張徐展轉化紙紮技術創作的實驗動畫;以既有的藝術創作手法與傳統紙紮文化進行形式上的揉合的蘇育賢《花山牆》。

5月18日「裝飾風景:以磁磚開啟的建築踏查」,由建築學者堀込憲二帶領走訪淡水從荷治、日治至戰後不同時代建築的磁磚特色及美學。(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五、歷史事件作為地方記憶的再現/藝術介入的行動:秦政德以立碑行動發展地理學的田野工法,並以立碑行動與的文字對話;梁廷毓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製圖與書寫研究,鬼魂的概念如何涉及地理、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等議題。

5月25日「地方傳說:故事成為理解在地的取徑」,藝術家陳飛豪分享他以台語唸歌經典文本《基隆七號房慘案》展開的研究與創作。(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六、生活方式與在地物質文化展現的態度作為景觀:張恩滿「都市原住民社區雜貨店」訪查計畫;林安琪(Ciwas Tahos)在迭馬哈霍伊(Temahahoi)傳說中想像女人社的環境與生活,並從西方行為藝術的身體媒介之觀念,重新理解原民性的身體如何被閱讀。

七、路上觀察學與街景再現:郭雪湖《南街殷賑》;李石樵《市場口》;吳天章《戀戀紅塵II─向李石樵致敬》;蔡國強《廣告城》;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Dino)的《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洪譽豪3D掃描萬華騎樓空間的《無以為家》;姚瑞中的《巨神連線》;陳伯義的《步移景換.華江陰陽》;張湛的《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吳宗岱的大看板創作《Bàn-tāi》;街道中再現地方文化的系統設施(人孔蓋、電箱、看板、橋洞之裝飾)。

在生產方法與方向上,高千惠則將過往較鮮少被納入美術館的藝術語境中的研究者與文化工作者,視為在「再現地方」這個命題裡的民間當代藝術實踐。例如李乾朗的建築研究、繪製與書寫;何佳興的字體與平面設計;柯智豪的音樂、影像、劇場、電影與專輯製作中,將臺灣傳統妖怪故事的文本,以混搭傳統與現代音樂語言的表演方式呈現在影視音創作中;民間譚(folktale)表演與研究者楊雨樵對於故事的研究,以及南島語族、博物館人類學專業的王嵩山等。

5月25日「地方傳說:故事成為理解在地的取徑」,敘事藝術家楊雨樵將吟唱並解析鶯歌石、石馬等民間譚文本。(田文社提供)

講座現場對「地方性」論述框架的回應與提問

高千惠以再現地方作為主題,全景式地觀看藝術家、文化工作者與當代內容創作者採集地方、轉譯地方的方法與媒介,形塑一種當代民間藝術在臺灣的樣態。藉著當代民間藝術作為非藝術與藝術在思考「地方性」時的交界地論述,美術館可以重新發現並擴延一種新的藝術性之框架。

5月26日「邊界重繪:以海河為域的實踐」,採集人共作室將分享在坪林的實踐歷程。(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這樣的視角,有著由下而上的意識,去打開美術館場域中的藝術話語與展示的資格論。甚至,是從藝術史和當代資本市場相互纏繞、相互賦權的藝術價值體系中,思考藝術的另一種價值。

在高千惠講述完之後,與談人張玉音將題目拉回新北市與地方性:當美術館在爬梳地方性的時候,行政轄區的界線造成了哪些影響?她以近日於鳳甲美術館「美術館迪斯可計畫-北投複寫本」中展出的葉偉立創作為例。

新北市美術館「2024穿越新北」5月4日首場講座活動現場,與談人張玉音。(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當葉偉立回到臺灣藝術現場進行創作的2000年代,彼時正是藝術界熱烈討論著社區營造與藝術進入社會的時期。「然而在那樣的環境下,葉偉立對當時的現況產生質疑:當藝術是由一個具有政治目的的議題所驅動時,這樣對在地性的詮釋與討論,究竟是在服務政治、還是創作藝術?」

張玉音更指出,具有地方採集方法的當代轉譯並不只在創作者與研究者中發生。近年來,有許多思考轉型的傳統產業與輕工業,紛紛以民間企業的團隊組織,結合設計與文化藝術工作者。例如春池玻璃企業二代吳庭安打造的「W春池計畫」、恆成紙業跟設計師彭星凱合作的《物起源於黑源於虛無》、與立方計劃空間合作的「聲波薩滿」等,都在思考著如何將自身多年來投入的文化生產與代工,轉譯為文化、藝術與內容產業上的發言權。

5月26日「邊界重繪:以海河為域的實踐」,採集人共作室將分享在坪林的實踐歷程。(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而關於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香港人離散的議題,張玉音也向高千惠拋出問題:在她訪查搬遷到臺中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時,又是怎麼看香港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詮釋地方性的手法?高千惠轉述黃國才的觀點,他認為臺灣喜歡以圖標(icon)和符號作為轉化地方性的元素,但是香港藝術家更多地是從日常空間著手,「像是廚房、客廳等在居住中的日常性。」

賴香伶綜合高千惠和張玉音的談話內容,認為如今創作者與研究者眼中的地方性,有著持續且頻繁移動中的情況,相較以往更難以單一的討論。她向在場的與會者拋出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架構複數的地方性?」她認為新北即是臺灣的縮影。「從在地、移地、跨地方的狀態中,地方性都有很豐富的向度可以討論。」

5月26日「邊界重繪:以海河為域的實踐」,石在工作隊將分享其在馬崗漁村的實踐,圖為以飲食交流海域特色的海WAY宴。(何睦芸攝影,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薛保瑕在講座Q&A階段發言,提出了一個與地方性反向的提問。既然目前對於地方性的界定可以涵蓋的內容範圍如此之廣,「那麼,有沒有『非在地性』的定義?」她認為,在地與非在地現在或許是可以雙向的。「作為地方性的美術館,更可以談什麼是非在地性,與在地性之間的影響。」

劉俊蘭接續回應,分享自己過去在擔任桃美館館長期間,也與新美館一樣,都是在多元與變動的環境中思考著地方性。「所謂的桃園性或地方性,它永遠都是進行式。」劉俊蘭舉例道,桃園是人口平均年齡非常年輕的城市,「甚至,在桃園的馬祖人,比在馬祖的馬祖人還要多。」多元移民產生的地方性,跟過往非都市的、人口結構穩固的地方所想像的地方性非常不同。劉俊蘭補充,也因為桃園有國際機場,是國門之都,「機場即是最具標誌意義的『非地方』,因此桃園本身也潛藏著地方與非地方性的雙向流動。」

新北市美術館「2024穿越新北」5月4日首場講座活動現場,主持人賴香伶。(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游崴則回應,當新北市還是臺北縣的九〇年代時,有一種很鮮明的地方性,那個地方性是作為臺北都會邊緣的,「透過跟中心不斷地相互投射,產生自己的地方性。」例如姚瑞中與前後幾屆當時的北藝大年輕藝術家,都曾在三芝的廢棄紡織廠創作裝置藝術,也都是具有一種在美學上的對抗性質。

「姚瑞中1997年『末世漫遊』展覽論述中曾提到,當時他運用了許多哲學家德勒茲的概念,在邊緣漫遊的狀態,用這種方式來刺探中心。」游崴補充,這種鮮明的姿態也反映在政治上。文化與政治上的「都會邊陲包圍中央」意識相互堆疊,讓這件事情更加成立。「但到了當代,這樣的地方性已經不太成立了,新北市更像是臺灣當代藝術某種主流的後台。」

新北市美術館「2024穿越新北」5月4日首場講座活動現場。(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這些藝術家們工作生活在新北,但並不是以在地認同作為先決條件,更多是在體制發展下的生存選擇(如房租、生活費、空間等),如今思考地方性,可能也需要思考該地方在當代的跨地域藝術生產網絡裡的位置。「成立地方美術館,對地方就是一個很好的刺激,它的存在會不斷質問、刺激我們思考地方性的這個議題。」


註1   在高千惠於嘉義市立美術館開館展「辶反風景」的講座「非關再現:如畫之境中的有問題景觀」中,她亦從此件作品作為討論風景畫對於訊息的再現之起點,詳見〈專題講座 x 高千惠|非關再現:如畫之境中的有問題景觀〉

新美館公眾計畫「2024穿越新北:地方量繪」

時間│2024.05.04–05.26
場次內容與報名資訊

陳晞(Sid Chen)( 99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