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在上(10)個月4日啟動「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並接續於22日盛大舉行「典藏庫房新建暨南進門改善工程」祈福動土典禮,正式宣告這座乘載38年歷史的國內首座公辦公營美術館,在籌備數年後,即將邁入新紀元。從1996年時任北美館館長林曼麗,積極倡議典藏庫房籌劃擴建與「大美術館計畫」,至1998年臺北市政黨輪替後胎死腹中,再至時任館長林平成功爭取,藝術圈走過漫漫長路20來年的苦等,此一理想藍圖終在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2018年宣布啟動「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之際,顯露實現曙光。
而隨著北美館擴建新館統包工程之招標文件已於10下旬開放公開閱覽,並預計於明(2022)年1月公開徵求建築提案,北美館亦展開「擴建座談系列」,彙整各界意見,共同「預見北美2.0」的「跨域.鏈結.未來」;本社前天(31)則在北師美術館自發舉辦「【論壇】二次美術館的時代來臨了嗎?從北美館增建新館談起」,邀集藝術界與建築界代表齊聚一堂。現場除了報名參與踴躍,與會講者更從不同角度針對擴建計畫細節提出建言與攻防。除顯見本案受外界高度期許與關注,也代表之中仍有爭點,待各方深度辯論與釐清。本刊特整理論壇側記與五大爭點,分別為軟體層面的「組織擴編」與「法人化」,以及硬體層面的「地下化」、「統包工程」與「出入口動線設計」,敬邀讀者關注,共同守護與監督「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

「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簡介
本次論壇特邀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主持,並首先由代為出席的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以簡報揭開序幕。蔣雨芳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典藏庫房新建」與「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兩案的起源、發展規畫與預定期程。關於前者之細節,讀者可參考本刊於祈福動土典禮之整理報導;而針對本次論壇所聚焦的後者,她則說明:為符合園區建蔽率12.45%之規定,在北市府協調搬遷、拆除原花博園區之舞蝶館與原民風味館等建築後,北美館新館之建築面積將佔地6,061.17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則為44,576平方公尺。新館將是一座覆地式、地下式建築,以保留原花博園區美術公園之綠地,將其還予市民,完成柯文哲市長「林間美術館」的願景——打造一兼具藝術功能、公共論壇與市民休憩的文化綠園。在明年進行統包工程招標後,新館預計將於2026年2月竣工,同年12月正式啟用。


北美館前館長林平則接續細數她近六年任期內成功爭取、推動兩案的心路歷程。她首先除了感謝柯文哲市長,更特別提及自己在與臺北市前副市長林欽榮、前都發局長林洲民及前文化局長鍾永豐的協力中,四個人皆發揮了各自專業與官僚系統中的角色,並動員其中可能的行政資源,完成公部門艱鉅的橫向合作任務。林平強調本案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即在於,係「由專業館長定性/定位、專業館員主導規劃、工程全程在場與參與。」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由建築師以及核心管理的藝術策畫者,所合力完成的集體工程。而當北市府獨步全臺地,將這項工程交給北美館,而非由文化局主導時,也昭示著館內的藝術管理人員,不再只是被動地作為建築空間的執行或使用者,而力求最大程度地在位參與,擔負起創生者的角色,包括主動組成學習型組織,籌辦跨組之分工與整合會議,並展開案例分析調查與專家諮詢等,以回應藝術生態、訂定目標與定位,進而發展美術館的功能想像,勾勒出其空間需求。

至於北美館未來的空間分配,蔣雨芳及林平皆介紹道,舊館將以近現代藝術之展覽為主力,甫以老作新譯、臺灣美術史的常設展等方法,肩負起歷史的建構和多元文化的詮釋之重任。地下室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也將獲得擴增;而新館則主要作為當代藝術的複式展映演平台,將在硬體規畫上,服務議題導向而非媒材類別區分的(新)混種藝術需求。林平指出,其中包含孿生展間之設計,提供創作者在正式展映演前,先行實驗與測試。新館也將承擔美術館公共空間的美學生活功能,包括現行「X-Site」計畫的創意基地、公共藝術、綠園妝點藝術、臺灣原生種植物園,以及未來致力發展的青少年藝術教育推廣項目等。另也將容納北美館館員辦公處,並補充舊館缺乏之餐廳、書店、商店空間,及增設停車位共400個。

林平也在報告分享中,爬梳脈絡、直球回應數個外界關注的問題。其中,針對典藏庫房新建與藝術園區擴建為何分為兩案進行,她則坦言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兩案的起案點、承諾點、經費編列年度不同,主計處卻強硬拆分同一美術館下的計畫,於是出現重疊與矛盾之處。不過,北美館仍在內外配合下協力因應,並成功照召開三次典藏庫房與園區擴建聯席會議,匯集所有代辦單位、標案得主、館內各課室主管,密集針對兩案相關聯處展開對話與討論。從此一問題,我們即可以清楚看到北美館在面對現行行政官僚體系重重限制下的挫折與挑戰。尤其,在林平闡述新館空間需求時,也帶出了本次論壇之於軟體層面的最大爭點,以及北美館目前對其的應對準備。
軟體:藝術園區擴建,組織員額卻無法擴編?北美館是否需要法人化?
林平自問,為何新館最大量面積分配給了商店與停車場,分別佔空間需求的11%與38%?這些看似為美術館未來自給自足的準備,是否直指北美館是否將走向法人化的哉問?林平表示她與北市府達成默契:北美館不抗拒法人化,但要在對的時間點上,站穩了再行全盤思考。她也在卸任前接受本刊的專訪中,對此一延遲決定做出了清楚的闡釋,無論係考量「目前園區擴建動盪期間的有效運作,館員才可能安心全力地面對擴建案的挑戰」,抑或更根本地,臺灣社會是否供養得起這麼多法人化的藝文機構。而在最終決定做成之前,林平已帶領北美館為未來或許必要的藝術相關消費收益做足準備,除確立藝術與生活有機結合之定位,亦是為了極力補足本館現有功能如腹地、停車場、休憩空間不足等問題;但在去年年中,此一計畫迎來了更為巨大的挫折,林平獲知北美館即使以擴建計畫完成了市長新建美術館的原有構想,卻在藝術園區硬體結構大幅擴張之際,仍受公務人員總量管制之規定所限,而竟無法擴編任何組織正式員額。林平在消化完這一晴天霹靂卻百般無奈的事實後,只能化危機為轉機地轉念思考,此一限制或也可敦促美術館在未來增加與藝術生態間的流動與協作,方能與其整體成長。

多位與會者皆對此消息表達震驚不已。北美館前館長、國家文藝基金會現任董事長林曼麗即直言,沒有比這個更恐怖的事情了,此一失衡可謂再次彰顯臺灣長期以來,在文化藝術事業發展上最嚴重的問題,也就是「重硬體,不重軟體」。她強調倘若沒有好的組織編制吸納優秀的專業人才,提供其發揮所長的環境條件,反倒高度仰賴約聘僱制度,那麼,所有理想都只是在天上飛而已,難以落實。她認為北美館目前雖已建立起美術館良好的鐵三角架構,也就是業主(市政府)、美術館、建築師之間的緊密合作,但藝術界仍須未雨綢繆地想像永續經營,思索如何與臺灣社會及行政官僚溝通觀念,亦即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來臨,絕不能還停留在硬體層次。
在第二個場次中,藝術家崔廣宇也呼應道,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不該是另一個十大建設,他更關注美術館是否從中達成與目標對象間的對話,而非只是對美術館空有形象的打造。他相信藝文產業更迫切得面對的深層問題在於,藝術究竟從何生長而出,並直指比如在北美館獲得擴建之際,臺北的藝文替代空間反而愈加萎縮;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教授、藝術家顧世勇則提醒,在硬體層次上應避免景觀化的思維模式,在軟體層次上則需思考是否愈發淪為中間品味之趨勢;林曼麗也補充道,自己向來不推崇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將其構建成個人的紀念碑。她以北師美術館對白盒子空間之打破為例,闡述本世紀的美術館應是陰性建築,越沒有存在感,越為理想,如此方能在隱形之中尋求與外界的互動與共生。
組織員額的編制問危機,也昭示著北美館體質制度之嚴重性。林曼麗說明,行政法人不是洪水猛獸,但也不是萬靈丹,過去大家都是瞎子摸象,急需更完整的博物館政策之研議與應變,她也預告自己年底將出版新書申論之;與會的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則從自身經驗附和道,直言法人化是一個祝福,也是一個詛咒。高美館在行政法人化後,確實獲得相對的彈性與自由,在整體資源下得自行分配,卻也高度仰賴館長的大顆心臟,能否為場館尋覓資源與經費來源,以及帶領館員成長,共同迎向更艱難的挑戰。

硬體:「統包工程」、「地下化」與「出入口動線設計」之再省思
誠然,法人化不是唯一解,也並非政府規避責任的開脫。建築設計師簡學義則從「統包工程」之標案設計,對政府在硬體層面上的消極作為進行質疑。他以規劃設計/施工標以及統包標的流程差異,追問後者到頭來是否可能淪為營造廠商遴選建築師的窘境。而倘若沒有考量物價指數、預算追加、設計變更與不可歸責之期程調整空間,我們究竟是要追求「預算範圍內的前瞻創意」,抑或應該「要有滿足前瞻創意的足夠預算」?
而從制度設計回推,簡學義也建議大家重返原點思考,我們究竟是要公園,還是要美術館,抑或兩者都要?倘若不解決這根本性的問題,後續的設計爭點對他而言,其實都只是大費周章的枝微末節。他進一步指出,若欲解決臺北市人均綠地面積的低落,或許並非仰賴大型公共公園的創建,而需加強思考鄰里公園的重要性。畢竟臺北市可能尚需要再有43座大安森林公園,或5座松山機場的綠地面積,方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而若仔細檢視藝術園區的水土條件,漏水問題恐成未來營造廠商的保固難題。他直批究竟為何仍沒有人能回答在服務公園綠地需求而地下化後,所需面對的極端氣候之防汛問題,抑或北美館藝術園區是否是理想的建築基地?他舉例道,為何我們不能透過都市計畫將其變更為美術館用地?為何無法與比如C-LAB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進行綠地移轉,將北美館釋放回地上?更甚者,C-LAB曾經出現的一機構、三中心選項,是否與北美館新館的功能有所重疊?他直呼這樣的一國兩制實在令人費解。

而與會者也相繼針對當前最受外界爭議的「地下化」選擇多所交鋒。在第一個場次中發言的藝術產業界代表、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即從風險預防的角度出發,呼籲北美館慎重考慮日後的營運成本以及危機的損害與衝擊。他除論及「適應災難」思維之重要性,問道新建館舍空間是否能應對洪災,亦質疑新建典藏庫房高度不夠,以及在斜坡上倒車入庫的不便性與危險性;建築師邱文傑與前都發局長林洲民也提點海霸王餐廳至北美館本館之間的高低落差,對於建蔽率計算的影響。不過,林洲民卻對「地下化」持正面意見,他擔保北美館兩案已做足未來200年的防汛標準,並將北美館藝術園區比照多個國外館舍案例,認為此一尺度確實是得天獨厚的建築基地。他也回應簡學義道,之所以不使用都市計畫進行土地變更,主要因避免民間也依此照辦,未來恐難以對濫用進行管控。
雖有意見分歧,石隆盛、林洲民與邱文傑等人卻對中山北路停車場出入口之動線設計同聲質疑,指控其破壞行人步行幹道,違反近年道路規畫思維等。而這同時也是該案在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報告(簡稱「環差報告」)中,審查委員意見回覆的主要爭點。林洲民重申,自己當時帶領北市府都市發展局同仁完成都市計畫準則時,即做出一重大決定——在中山北路上進行30公尺的退縮,作為人行通道。但在今年10月的環差報告中,卻出現了變更,在人行陸橋至民族東路間的中山北路上,開設停車場出入口。當行人步行於上述之人行道時,無論嬰兒車、輪椅、直排輪等,都因此會面臨17公尺寬的破口所引進之大貨車與汽車干擾。林洲民更將此舉放置到同為30公尺寬的東海大學文理大道或臺灣大學椰林大道上,倘若強行在上面開拓橫向車道,隨即破壞了其景觀乃至人文精神。而他前述行尺度類比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館(Rijksmuseum)、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或在1984擴建倒金字塔的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也都不可能出現車輛任意駛進之情形,因美術館的主角是人與藝術品。他呼告道,「建築師、藝術家在未來的北美館增建中,有責任打造公民的空間,因現在的選擇會導致20年之後的都市景觀。」他也深信「北美館擴建案要做、會做,走到今天缺一不可,往以後走,更是缺一不可。」至於交通動線有無替代方案,邱文傑也進一步再問翻轉出入口至新生北路側,並於園區內開道的可能性;不過,蔣雨芳與林平則對此回應道,園區內開道更可能帶來廢氣與震動,不符合美術館空間需求。林平也申明,臺北市的交通問題不應該帶進園區內,交由美術館承擔解決。

「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的協商挑戰
論壇在各界滔滔雄辯下,歷時四小時,卻仍意猶未盡,可謂拋出了數個問題的開端,卻也還待後續更深入的探討。而本案之於藝術圈而言,昭示了與建築專業、行政官僚,乃至社會大眾溝通協調的複雜性。林平在論壇最後也補充道,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來臨因著根深蒂固的舊習,其實衍生出了諸多問題,比如地方美術館必須接手過去文化局藝術發展司的職責,舉辦地方節慶活動等。她坦承在這樣扭曲的制度下,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倘若有所不足,我們應在這段時間內提出疑義,努力讓它變得更好;但倘若這確實已是協商下最好的結果,她也疾呼外界應給予支持,因她更擔憂本案若為有心人士做文章,即可能就此終結、再等20年。她也再次重申,自己擔任館長以來最大的學習即是體認到,面對國家整體的制度問題,並沒有所謂的黑與白,與其做無謂的掙扎,更應從協商過程中力求「yes」與「no」之間的可能性。而北美館向來都是在絕境中匍匐前進,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亦將如此持續奮戰。

「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歷年追蹤報導統整
先期規劃
- 「大美術館」計畫再現?
- 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治理:林平細說「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緣起
- 台北藝術園區案進行式:林平談「北美館擴建案」軟體如何先行
- 「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案」半年進度報告,與來自藝術界反饋與提問
前後任館長深度訪談
- 再會,林平:她近六年的文化治理是北美館的「關鍵期」
- 北美館「法人化」必須審慎延遲評估—林平卸任前談「庫房」與「園區擴建案」的棘手難題
- 當全台灣的美術館都長出一樣的臉:王俊傑以「研究」領導的北美館,將有何「不同」?
進度追蹤與後續報導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