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治理:林平細說「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緣起

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治理:林平細說「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緣起

今年3月底,台北市政府率都市發展局、文化局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團隊,共同舉行記者會宣布為提升首都美術館功能與高度,…
今年3月底,台北市政府率都市發展局、文化局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團隊,共同舉行記者會宣布為提升首都美術館功能與高度,將啟動「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計畫公布後,於藝術界引起不小的譁然,由於計畫公布各項軟硬體規畫已相當完整成熟,不免引起文化界關心此案相關意見的公眾參與度、美術館於此案的主導性、地理環境結構評估,與後續首都各文化場館功能間如何相互串連等議題,如何在此案未來進行方向上達到文化界、民眾期待的最大公約數?
北美館館長林平面對各方對於美術館擴建計畫的關切之意表達感謝,也特別從此案原由,與北美館在其中的參與程度與專業性的被尊重等議題接受訪問。
文化專業的優先度
2015至16年間即有相關新聞報導北市府預計於2018年拆除中山足球場,打算作為台北市立第二美術館的預定地,然迄2016年底此案並無後續的更新討論,而此時機點恰好為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上任之時。
但對於二美館案,林平心中一直有其困惑之處,其一包括市府要如何以目前的財政支撐兩座獨立的美術館?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北雙年展,都仍有經費無法完足的困境,「那要如何再支持一座新的美術館?」所謂的「新」,包含的是一整套全新的人事系統,和新館可能須複製一個北美館目前現有的預算規模。林平表示「我其實對台灣美術館生態已具長久觀察,這樣的觀察先於北美館館長利害相關的位置,而是對於藝文生態資源、供需、如何讓新的場館有效經營的思考。」
「台北當代藝術園區」市府規劃團隊,左起: 台北市林欽榮副市長、都發局林洲民局長、文化局鍾永豐局長、北美館林平館長。(攝影/陳泳任,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二美館案在市府屬文化局主政,鍾局長上任後率先約了林平詢問台北市興建美術館的相關議題。林平對此舉有其解讀「台北藝術園區在市政府內部各單位開始產生對話的方式,始於鍾局長表達對於美術館專業幕僚的尊重,在展開外界諮詢之前,優先詢問市府團隊所聘用的美術館館長。自始,北美館就是文化局推動此計畫之專業幕僚單位。」
從二美館案到北美館擴建案
林平與鍾局長碰面即表達美術館是博物館,博物館看重的是歷史累積,不只是一個「藝文場館」或是一個展演空間。「目前也許我們只在乎美術館辦了什麼展覽?但不重視美術館對於歷史詮釋、當代連結、未來創生均要有所交代。」後續她分析列舉北美館在當下藝文環境的優劣勢,來說明為何二美館案最後會轉向成為北美館擴建案的規畫。
首先,北美館為目前台灣公立美術館中,藝術專業人員比例最高的館舍,幾乎高達五成,「當年設計北美館時,對美術館的想像具有一定高度,所以專業聘任編制較完整,但接下來從大有為轉向小而美政府的走向,之後就很難有機會再有那麼大結構與專業人員編制的美術館,這是一個歷史事實。目前在台灣各地政府財政更加緊繃的時代我們無法理想地認為,未來政府會負擔一組數量足夠的公職專業人員來經營新的美術館,而是實際地問怎麼經營、怎麼養的問題,而不僅是蓋的問題。」
第二,北美館成立已經邁向35年,持續典藏以建構歷史,所以有非常多台灣藝術史重要作品,包括台府展時期的作品,是全台美術館最豐富的。這些需要時間累積的優勢,是台灣其他友館短期內不易達到的。第三,北美館國際化累積是最深的,一方面是佔首都地利之便,另一方面「不是有簽合作約就表示國際化,而是國際的博物館生態要認識這個品牌。」從品牌的概念來談,北美館是個比較知名的老品牌,長期經營台北雙年展、與國際社群交流,容易被識別認知。「政府經營能加碼讓一個老牌機構招牌被充分擦亮,要比另蓋一個新的館舍,把原本有限的資源分注、或直接法人化,是更有效能的思考。」林平從北美館專業人員人數到典藏的美術史高度,最後到國際化程度和政府財政等,以務實和專業的分析,與文化局達到高度的默契。
在朝北美館擴建的共識發展後,鍾永豐將此案上提到市府來做政治評估,並以原地擴建作為最佳策略。林平表示原地擴建的規畫其實是最「務實」的,不只是讓北美館周遭環境能夠在花博之後重新梳理,同時,北美館要營運園區以外的分館,包括人員的移動、物流管理、制度的運行及交通上都有成本與風險的考量。「我們典藏庫房都在園區裡,如果每一次作品從庫房提借出庫到另外一個點,就要牽涉借件保險、運輸,這長久下來就是成本問題。」因此原地擴建其實對於美術館成本會低很多,對於文物的安全也好很多,「美術館一直在變老,庫房裡的作品會越來越有價值,從50年逐漸要走到100年,當越來越老的現象發生,我們更要重視在於物件照顧上我們該有的專業度,我們不該去冒這種風險。」
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治理:林平細說「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緣起
地下化來自還人民公園的願景
另外在記者會上都發局長林洲民宣布未來北美館的擴建會走地下化,這也引起對於地下化是否是美術館新建物唯一選項的疑問,或是此案是否僅是一個市長選舉前曇花一現的政策「牛肉」?林平以數項和市府溝通的過程,感受他們對於文化思考的優先度。其一,基於對美術館功能和文物保存的支持,34年來首度批准美術館能休館全力整修空調。其二,市府將花博園區最後一處可蓋屋頂的建蔽率給了美術館新建典藏庫房。
當目前整個花博園區已無剩餘建蔽率,即便拆除花博時期的臨時建築所取得的建蔽率,還是難以成就北美館擴建案所需;其次,飛機航道限高,以及市府團隊積極企圖整理花博後的公園,期待能將公園綠地還給市民。因此,擴建建築的「地下化成為團隊共識的評估方向」,最終成為必然的趨勢。
不再只是建築人定義的美術館
過程中,北市副市長林欽榮指示此案林平所代表的北美館的需求、專業聲音,務必全程參與。因此針對硬體規劃的想像,北美館始終能提供分館需求的意見。「整個計畫案是由都發局、文化局與北美館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兩位局處長官的各自行事,這是市政府一開始很清楚的決策方向,一個共同參與打造的集體計畫。」針對此案的特殊性,林平娓娓道來台灣美術館建築的發展歷史多數是經營主體缺席,得由建築人定義美術館,「只有這個案子不是如此,自一開始,北美館此一專業並具多方經營與企劃經驗的管理團隊已經在這裡了。」
對於未來硬體規劃設計與興建的各階段投標團隊來說,整個北市府有一個既存的專業經營主體,不需要慌忙或缺乏方向地諮詢外部可能意見分歧或對細節了解有限的專家,「這是台灣美術館計畫最理想的案例,在興建之前已經將功能定性,隨即展開有方向性的外部專業諮詢,藉以規模定量。軟體規劃與硬體興建同步進行,在這交互對話當中促使規劃階段修正調整,以切合相當重要的核心議題。」

相關報導
「大美術館」計畫再現?台北當代藝術園區與美術館擴建計畫啟動
台北藝術園區案進行式:林平談「北美館擴建案」軟體如何先行
台北當代藝術園區鳥瞰示意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