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案」半年進度報告,與來自藝術界反饋與提問

「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案」半年進度報告,與來自藝術界反饋與提問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各界關注多時的「台北藝術園區: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簡…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各界關注多時的「台北藝術園區: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簡稱北美館擴建案)自今年3月底計畫啟動記者發布會後已歷時半年,為期四階段的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本館修繕後重啟活動也陸續發生,期間歷經首波「築步.逐步——重返北美館」的四大展出計畫,第二波以藝術家夏陽的創作錨定藝術史定位的「夏陽:觀.遊.趣」。並將迎來9月底開幕的第三階段國際展覽「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與重新定義以觀眾為主體的「藝想迴廊」,再啟三樓主要展區。六個月過去,北美館除了持續推出精彩的展演呈現外,也於上周五(9/14)舉辦了針對藝文團體與公眾的「北美館擴建案」說明會,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鍾永豐與北美館館長林平也分別就半年間的進度進行說明與階段性報告。
文化局、北美館與北市府進度報告
在說明會中,鍾永豐從北美館擴建案自2014年迄今的緣起脈絡、政策遞變,與外界提出的疑問進行報告,並強調本案已於8月16日通過北市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指出北美館擴建案總預算約為52.3億,將採取「統包模式」進行,以降低因規畫團隊設計方案與營造廠商建造技術可能產生的差異,造成計畫中斷或預算追加之風險。因既有空間缺乏與因應藝術世界的現況,將未來推劃的台北藝術園區定調為:一、台灣美術史藏品的常設館;二、當代藝術的展演平台;三、「森林美術館」作為藝術公園三大重點。特別被提出的圓山遺址範圍爭議,鍾永豐以《107年國定圓山遺址監管保護計畫》說明遺址範圍北至基隆河,西至玉門街,南至流行館、流行爭豔館(簡稱爭豔館)北側步道北界,東至中山北路,包含此區整個山頭,盆地中的小山丘及其旁平地,屬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而新館舍的建置則位於美術園區,並未擴及遺址範圍。在美術園區的原民風味館經協商則將搬遷至合約屆滿、目前為閒置狀態的新生園區夢想館之方向進行規劃。
位於美術園區的原民風味館將搬遷至新生園區原夢想館之方向進行規劃。(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森林美術館」作為藝術公園將是北美館擴建案的規劃重點之一。(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平除了重申北美館未來三項定位的細緻說明外,針對2017年10月迄今的設施更新、館體修繕進度進行說明,包含空調設備與服務空間等的更新。另介紹未來庫房擴建項目,目前北美館的典藏空間佔比僅約近8%,將來建置新典藏庫房後,將有機會大大提升原有佔比,雖然與國際現行現代美術館純典藏空間佔比需求仍有差距,但仍能提升達近18%的實質增能效果。至於未來針對新館擴建新型態的當代藝術典藏方式的轉變,將不如近現代藏品空間的量體需求,她認為近14%的佔比,對北美館未來半世紀的典藏空間需求是相當足夠的。
台北市立美術館本館、新建典藏庫房、新館空間增能比較圖表。(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界的各方提問與建議
【地下化美術館疑慮】
藝術家陳建北對於地下化的美術館的空間及建築安全考量提出質疑,新建地下館舍是否能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且在綠建築的全球共識下,為何不以地面上綠建築為優先考量,以及為何不開放以國際團隊對設計上提案等問題,對於北市府都發局提出疑問。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顧問胡永芬也補充,館舍地下化的空間疑慮是在於不希望發生萬一,即便現今技術純熟,但同樣的核電的技術也已成熟,這也是為何大家仍對此建設存在憂慮。並建議典藏庫房,能否重新考量設置於地下的選擇。
北美館擴建案結合新建庫房,及美術館既有餐廳移址後的可見式庫房計畫,預計將滿足美術館未來半世紀以上之藏品容納量。(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就擴建案進行地下化發展的提問,鍾永豐說明目前花博公園範圍內的建蔽率只剩下12%左右,就地面建物舉例來說,甚至比現有北美館館舍量體更小。在將公園綠地還給市民的大前提之下,選擇往地下發展實為空間的整體思考,但必將面臨到地下水及防洪的挑戰。故北市府針對上述問題委請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調查與研究,並認定以當今的工程技術是沒有問題的。林平也補充回應,北市府就此案擇意採取統包案,便是記取過去設計規劃與營造分開發包的失敗案例,希望建築師與營造商的配合可以完美接軌,並歡迎國際建築師提案。
而本案先期規劃廠商誠蓄工程顧問公司林文盛總經理,本身亦為土木技師,回應新擴建美術館將採覆土式建築施作模式,可於不變更原公園用地建蔽率使用強度下達成擴建需求,並提供市民更多的綠地活動廣場。他就美術館地下化所設置以維持庫房安全的多重機制進行解說,並針對眾人關注的淹水疑慮,表示北市長期對於流域變化進行記錄與預測,未來將在地下建物各通道入口處皆設計有抬高2.7公尺的向上引道,高於洪泛標準,確保園區建物範圍內不會淹水。
新擴建美術館將採覆土式建築施作模式。(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圓山遺址的範圍界定】
藝術家吳季璁則針對圓山遺址的界定再次提出質疑,指出關於遺址區域的研究案於2018年年中才開始進行 (編按),但在9月中,北美館擴建案便已經確立。這樣看來倉促的決定,會不會在挖建地下化館舍時,突然發現圓山遺址並非原先預設的範圍,便被迫停工,為何不在確認範圍後再進行規劃?
鍾永豐回應,北美館擴建案規劃前期便已經深入相關調查,並經劃定此區域非遺址區,而是「遺址敏感區」。並將會在2019年上半年、擴建案工程啟動前,根據《文資法》的規範,與中央研究院考古學門合作,在距離遺址範圍100公尺、500公尺處進行試掘工作。雖然仍然有在最新的試掘過程中發現墓塚遺跡的可能,但在既有的前期調查資料判定下,認為並未有太多可能性。
《擴建案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調查》。(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107年國定圓山遺址監管保護計畫》圓山遺址劃定範圍。(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機構定位排擠效應與館舍定位範疇界定】
駱麗真和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館長潘小雪也對於台北市的美術博館機構定位分別提出疑問。駱麗真表示其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數位藝術中心)的營運提案時曾提出「三山計畫」,為北市府文化局轄內包含圓山的北美館、中山的當代館和芝山的數位藝術中心三館之關注切分。也建議未來應由三館舍共同合作,而非像現在由北美館獨立進行整體擘劃。並提及原名為台北市立現代美術館的北美館,近期如台灣多數美術館積極對於當代藝術投入關注,相較於此,對於近現代美術的關照則相對稀缺,似乎未有真正的深入研究和展現出近現代創作的能量。
針對美術館及機構間的競合關係,林平表示持續維持機構間的對話,並樂見彼此能有更多元的合作,道出北美館並非要取得霸權,而是在讓位的原則下協商出共作可能。面對數位藝術中心、當代館,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方和國家級機構,應該採取「分能共構」模式,互相彌補彼此的不足。作為首都美術館的北美館,應該確保新型態創作有適切的展、演、映平台與典藏機制,並與其他機構討論分工。並特別說道,北美館新館擴建案的總體定名,也為了不與當代館混淆而決議為「台北藝術園區」。同時間,擁有35年資歷的北美館,更需要在原本的累績上推進加值既有的品牌效應。
而關於過去對於近現代美術的深入未殆的建議,林平也說明目前北美館因館舍空間有限,若館內空間持續進行常設展示,便會壓縮到國際交流展、專題展等區域。未來,新館舍的出現,將會顯現出本館作為現代美術收藏與關注的重要地位,亦可針對典藏常設展作更完善的運用。
台北市公營與民營美術館空間。(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中央與地方的角力】
藝術評論工作者吳牧青指出,藝術界企盼「台北藝術園區」的美術館擴建案,對於政府單位願意投注資源於視覺藝術領域樂見其成,但也表達自北美館擴建案中隱約可見中央與地方的角力。在台灣各地方新建或改建的美術館都陸續完備的階段,北美館作為台灣藝文環境的領頭羊,是否能夠更細緻地進行中央與地方的協商,針對台灣藝術的定位整體擘劃。而非因為政治上的權衡而出現館舍相互排擠的效應,甚至專業重疊的部分,是否能超越這些政治因素,進行更全面且專業化的思考?
為回應北市府與中央的關係,鍾永豐說明北市府持續與文化部建立更良善的關係,近兩年更在文資面相提出回饋。並提及就北市府的行政資源來說,並不需要委請北美館向文化部申請前瞻計畫的資源,但北市府仍然鼓勵其提案,雖然最終並未獲得補貼,但其目的在於建立溝通的橋樑,藉此創造跟文化部乃至各縣市文化局間更豐富的對話。鍾永豐自信地說出:「無論首長的黨派差異,北市府文化局與中央的關係從來沒有這麼好過。」
而林平也就此進一步說明文化部給予北美館的實質支持,但同時必須考量到台灣整體區域資源的均衡分配。在未來,北美館向文化部申請軟體補助的部分也多有承諾。她說道,文化人不應受限於政治上的區隔。
【政務官的行政任期】
吳季璁另外針對三位出席之行政長官任期與計畫案的銜接表達疑問,並接著提問為什麼北美館擴建案會在此選舉前夕的敏感時刻拍板定案,質疑是否為政策買票。希望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藝術資源不要為了政治目的服務。
鍾永豐回應,「歷史從來都是偶然與必然的對話。我們希望北市府能長遠地進行擘劃,但實際進行上並不容易,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掌握機會,竭盡能力爭取契機。這也是北市府這次務實地面對北美館擴建案,並使之順利發生的原因。」也說明在此案在北市府後,必須面對的是各局處的資源競爭,且須通過議會質詢。就因為知曉北美館的擴建備受各界期待,便盡可能地抓住契機,並將之實踐。
「在既有體制中,任期限制是我們必然會面對到的,但我難以想像在建構的過程中以任期來思考己身的工作。」林平也接著說道。這次的北美館擴建案,實質上經過了各方長期的協商研擬與資源整匯,在整體都市開發的前提下確保了許多問題,譬如原民風味館的遷址便是經過多方的協商後才有的結果,否則本案亦難以單方面推進。而在建構的過程,即便她的任期屆滿,相信次任的館長也將接力進行。
【擴建後的人員編制與組織營運】
吳季璁提出因預算等各方面考量,鍾局長說明未來不會增加人員編制;林館長也強調這部分仍在研議中。請問未來在軟體人員的編制與組織實際營運是否有實質的規畫?專案委外是否會成為常態?
對於人事方面,林平說明現行組織擴編的人力需要經行政人事系統,政務官與事務官是無權干預的,目前林副市長與鍾局長有提議爭取擴編,但因北市府整體規畫,仍無法獲得倍數的員額配置。故未來將由北美館原本資深館員去帶領新館的新進人員,亦不排斥未來部分計畫委外製作,除能納入不同專業與技術的可能性外,增加組織的彈性。同時,從此案初期北美館亦已成立工作小組,進行新館配套的研究與商議。
【畫廊與美術館的合作】
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建議未來北市府能更重視藝術產業的產值,並希望美術館與畫廊產業能有更緊密的互動,共同提供台灣藝術家更豐沛的資源與完善的創作環境。
對此,林平表示,美術館的學術定位與畫廊的商業位置應並行,若美術館能做好自身的工作,商業畫廊自然會有所提升。而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曾提及的「台北雙年展與台北藝博會同步舉辦」更將於下屆(2020年)實踐,以強化藝文產業中學術與市場合作的巨大能量。

延伸閱讀
「典藏ARTouch」持續就北美館擴建案進行系列報導,從首次正式對外公布北美館擴建案的〈「大美術館」計畫再現?台北當代藝術園區與美術館擴建計畫啟動〉介紹、北美館館長林平分別就擴建緣起與未來軟體配套的規畫,進行〈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治理:林平細說「台北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緣起〉〈台北藝術園區案進行式:林平談「北美館擴建案」軟體如何先行〉的專訪,乃至首波與第二波的逐步開館活動〈歷經九個月的休眠,北美館終重啟大門:分階段樓層.開放新價值〉〈台北市立美術館逐步開館第二波:以「夏陽:觀.遊.趣」撐開二樓藝術史定位展區〉的報導。故此次本刊著重於彙整說明會中所推近的具體項目、參與之藝文機構、團體與公眾的提問,與北市府與北美館的回應進行整理。

編按 本處以說明會中發言紀錄呈現,但北美館擴建案是依據過去圓山遺址的研究紀錄進行整體規劃,而該研究紀錄並非從2018年年中才展開研究。
王萱( 3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