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臺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盛大開展,公共論壇「如島嶼思考」聚焦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臺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盛大開展,公共論壇「如島嶼思考」聚焦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

【On Location at 60th Venice Biennale】 Grand Opening of Taiwan’s “Yuan Goang-Ming: Everyday War,” Public Forum “Thinking Like an Island” Focuses on Art and Contemporary Geopolitics

陳暢表示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把展場呈現成「家」的樣子,普里奇歐尼宮邸過去百年曾經是監獄,走進來這個地方感覺更像是碉堡,家的概念和想法是在展覽製作過程中慢慢浮現。家可能也跟安全有關,不過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那也許家就是能讓你得到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來說,她認為可以從中找到可能性、找到勇氣。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監獄在百年後都可以因為藝術而成為自由表達的場所,那代表藝術能帶給我們更多正向的想法跟希望。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臺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在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威雙)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正式開展。今年由臺灣錄像藝術家袁廣鳴為代表參展,華裔美籍策展人陳暢(Abby Chen)擔任策劃,呈現錄像、動力裝置及素描作品,其中兩件為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創作的新作,展示日常生活背後所潛藏的衝突,與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

展覽於今日(4月18日)舉行一系列開幕公共活動,包括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及現場講述表演「去告訴山吧」,皆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與觀眾參加,可見大家這次對於臺灣館所提出議題的高度關注。事實上袁廣鳴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這次的展覽命題「日常戰爭」,恰巧正逢近年國際戰爭頻傳、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刻,再加上本屆威雙的命題是「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 – Foreigners Everywhere),更透露出我們普遍對於家、身分認同、安全棲居的嚮往,策展人陳暢表示袁廣鳴的作品透過描繪美好世界背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人類本質上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境況。

策展人陳暢表示袁廣鳴的作品透過描繪美好世界背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人類本質上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境況。圖為策展人陳暢(攝影/陳思宇)
袁廣鳴自2019年即開始構思這次的展覽命題「日常戰爭」,恰巧正逢近年國際戰爭頻傳、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刻。圖為藝術家袁廣鳴(攝影/陳思宇)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開幕時表示臺灣館從1995年到現在,都參與了威雙這個重要的國際藝術平臺,未來也會持續把優秀的臺灣藝術家介紹給世界,與各地的藝術圈有更深更廣的合作。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與臺灣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皆出席與會。李靜慧深切感謝北美館以及藝術家袁廣鳴帶來這次的展覽,讓我們有機會從藝術家的角度,觀察到日常中隱藏的各種戰爭的可能性。蔡允中提及文化藝術是外交的重要手段,臺灣未來新政府上任後會持續積極與義大利政府保持友善往來,推動雙方藝文交流。

圖左起為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藝術家袁廣鳴、策展人陳暢、臺灣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攝影/陳思宇)

走入「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即可聽到警報聲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品《日常演習》(2018),以空無一人的街道所產生的強烈危機感為整個展覽定調;另一件展覽同名作品《日常戰爭》(2023)則在轟炸中摧毀一單身男子套房,呈現一個荒謬的現實,卻又是如此可能。《扁平世界》(2023)首次嘗試以Google map影像透過程式運算合成,影像如公路電影般從臺灣場景串接到世界各地,翻轉臺灣從邊緣成為世界中心。另兩件袁廣鳴的早期創作《棲居如詩》(2014)和《預言》(2014),前者以居家場景回溯藝術家在生活中無法消解的焦慮,並反映現實靜好如詩背後所暗藏之毀滅不安;後者透過裝置的突發巨響及桌面餐具碰撞,創造出直覺性的不適感。《佔領第561小時》(2014)為藝術家記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場景——伴隨背景慢速播放的國歌,立法院成為學生們追求明日美好願景的聖堂,也為整個展覽帶來「希望」之感。

《佔領第561小時》為藝術家記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場景,為整個展覽帶來「希望」之感。圖為《佔領第561小時》於「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照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提供。

公共論壇:如島嶼思考,聚焦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

這次開幕活動舉辦的公共論壇的主題是「如島嶼思考」,以臺灣作為一座島嶼所發展出的「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作為出發點,聚焦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除了藝術家袁廣鳴、策展人陳暢與會外,亦邀請來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策展人納茲.朱古歐盧(Naz Cuguoğlu)擔任論壇主持、英國泰德美術館大中華地區兼任策展人陳思穎(Hera Chan)、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鄧芷茵(Birde Tang)共同針對本次展覽進行討論。

公共論壇「如島嶼思考」以臺灣作為一座島嶼所發展出的「島嶼思維」作為出發點,聚焦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攝影/陳思宇)

主持人納茲.朱古歐盧首先拋出提問,在我們都不難想像戰爭的當下,是怎麼決定這次的主題「日常戰爭」,若再把「島嶼」的思維納入其中,在這次展覽中有什麼意涵。

策展人陳暢表示,這次日常戰爭的主題延續袁廣鳴自2019年就開始思考的作品名稱,雖然表面上是在討論戰爭,但其實潛在的意涵是「日常生存」,對袁廣鳴來說,日常戰爭也不只是砲火,更是當代資本分配不均的狀況,也包括了疫情、天災等等,而這樣類似戰爭的狀態,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卻好像變成是一種常態。

陳暢延伸提及,雖然自己身為策展人,但她總是會先從觀眾的角度來思考。第一次看到《棲居如詩》這件作品時,對這個幽默又奇觀的影像感到非常驚訝,讓她開始好奇藝術家真正的創作動機。在合作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袁廣鳴對環境空間的設定以及影像技術的使用,這次展覽橫跨他多年的創作,從《棲居如詩》的水下模型到《日常戰爭》的等比例造景,陳暢認為經過多年時間的累積,作品之間產生了某種張力,這個張力不僅是影像內造景的變化,而似乎也同時暗示我們距離危險有多近。

納茲.朱古歐盧表示自己來自土耳其,這個論壇名稱「如島嶼思考」也讓她受到很多的啟發,以她自身的經歷來說,土耳其也像是座島嶼,而她整個家族可說是一部移民史,祖先們經歷了很多創傷移地生活,但現在很少會願意去談過去的歷史。若從這個經驗出發,論壇現場也有兩位來自香港——同時也是島嶼,且與臺灣面對類似的議題——的策展人,她們都各自離開原本的家鄉,到異地生活,納茲.朱古歐盧好奇提問身為策展人,「如島嶼思考」如何影響她們?

鄧芷茵表示身為出生香港的研究者,香港的文化其實不斷促使她思考各種不同網絡如何影響與連結,且並非是以二元式的方式詮釋,而是針對不同主題會有不同觀點,彼此之間能相容又保有不同的想法。她認為這其實就是「如島嶼思考」,島嶼之間雖然分隔,但有海洋作為連結,讓彼此之間有機會敲開不同的大門,對她來說如島嶼思考就是我們要共同思考各種可以共存的環境。

另一策展人陳思穎則提到,島嶼不一定只是地理上的意義,我們也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孤島」,尤其香港與臺灣的處境極為相似。她認為「日常戰爭」這次的作品,尤其是看到空無一人的城市,有種感覺很像是戰爭已經發生,或是我們已經預期戰爭即將到來的感覺,整個展場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有些時候我們也不是真的在島嶼上,而是各種局勢影響下,讓我們覺得我們在一座島嶼上。不過就算在不同的島嶼,彼此間仍可以擁有共享的條件和因素。

納茲.朱古歐盧總結道,就算是孤島也能透過串連成為群島。圖為「如島嶼思考」論壇現場(攝影/陳思宇)

納茲.朱古歐盧總結道,就算是孤島也能透過串連成為群島,第二部分她邀請各位策展人分享在策展方法上是如何「如島嶼思考」般實踐社群連結或網絡交流?陳暢表示自己當時來到美國也是一位外國人,覺得自己像座孤島,這讓她想要知道世界上還有誰有相同的想法。於是她在策展生涯中不斷地與移民策展人和藝術家建立友誼關係,也建立起自己的族群網絡,她觀察到當代越來越多人正在質疑一直以來遵從的主流價值,甚至開始進行典範的轉移,而這次與臺灣館的合作,尤其臺灣館離威雙主展場距離遙遠,正是把焦點從主流轉向邊緣、非主流的實踐。

陳思穎表示自己比較不是以策展人的身分在思考,而是回到一位城市居民的角度,來進行社群的交流;鄧芷茵以阿布達比的社會組成為例說明,該地區有8成的人口都屬於外來移民,文化是非常多元的,也唯有當大家都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同時,才能進行對等的交流。

袁廣鳴則回應上述主持人對於「離家」的提問,表示自己的父親在1949年因政治及歷史因素而移居至臺灣,而他的作品大部分靈感都來自父親的經驗,父親18歲就從中國來到臺灣,當時他們以為只是來臺灣「躲一下」,沒想到一躲就要等近40年的戒嚴統治結束後,才能回到中國看他的家人。這些人後來被稱為移民,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難民,也就是說他其實是難民二代,因此他也一直在思考家、家鄉的概念是什麼?

袁廣鳴表示自己是難民二代,因此他也一直在思考家、家鄉的概念是什麼?圖為《棲居如詩》於「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照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提供。

納茲.朱古歐盧回應道,她認為家這個概念是很不穩定的,這個展覽有趣的地方是它某種程度呈現了一種家的樣子,當觀眾走進展場會感覺到是舒適的居家環境,有餐桌、沙發、立燈等,但突然會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導致我們感覺自己不再安全,而她認為這也是多數離散族群會有的共同經驗,會一直猜想這個家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陳暢總結,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把展場呈現成「家」的樣子,普里奇歐尼宮邸過去百年曾經是監獄,走進來這個地方感覺更像是碉堡,家的概念和想法是在展覽製作過程中慢慢浮現。她身為亞裔美國人,當然也希望能找到所謂的「家」,因為基本上大家都不是「美國人」,而是逐漸找到成為美國人的身分認同,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家可能也跟安全有關,不過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那也許家就是能讓你得到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來說,她認為可以從中找到可能性、找到勇氣。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監獄在百年後都可以因為藝術而成為自由表達的場所,那代表藝術能帶給我們更多正向的想法跟希望。

延伸閱讀|一則超現實預言?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帶來新作「日常戰爭」

陳暢表示如果這個監獄在百年後都可以因為藝術而成為自由表達的場所,那代表藝術能帶給我們更多正向的想法跟希望。圖為「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照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提供。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 

展期|2024年4月20日至9月30日,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 時至下午7時
           2024年10月1日至11月24日,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週一休館,4/22、6/17、7/22、9/2、9/30及11/18特別開放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陳思宇(Sih-Yu Chen)( 61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