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永遠來自於生活,而民以食為天。很多人來博物館,都很好奇古人的飲食。因此今(2025)年6月到8月,故宮南院展出「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特展,專門介紹院藏書畫裡的吃吃喝喝。有生料,有熟食,有宴席珍味,也有清淡小菜。邀請各位觀眾,用眼睛「視」吃品嚐。
本檔為您邀請北宋美食家蘇軾(1037-1101),分享美酒佳釀、豆粥和海鮮。他的好友黃庭堅(1045-1105),為您介紹特殊的惜福料裡。康熙年間《海錯圖》裡提到調理蝦蟹的做法,以及南張北溥張大千(1899-1983)和溥儒(1896-1963)的生活軌跡。 當然,還有其他珍味佳作,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南院,以逛菜市場的輕鬆心情看展尋寶。
一、蘇學士帶你喝和吃

東坡肉(圖1)的創始者蘇軾(1037-1101)(圖2),是著名的美食家,同時也是北宋(960-1127)最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歷代名家臨寫他的飲食作品數量極多,本次選出美味豆粥、生猛海鮮,橘子酒、松樹酒、加飯酒等相關展品,邀請大家一起從南到北,吃喝品嚐。

◎先來三杯東坡特調

首先,是蘇軾傳世墨蹟中字數最多的《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二者均為蘇軾撰並書,墨蹟本現藏於中國吉林省博物館,作於紹聖元年(1094),字體結構嚴整,姿態百出,乾隆(1735-1796)時刻入《三希堂法帖》,內容在歌詠用橘子和松樹松節釀造的美酒(圖3)。出身四川眉山的蘇學士因為一生波折起伏,為官地點極多。前一篇《洞庭春色賦》說的是洞庭一帶盛產橘子,宋朝宗室安定郡王曾用以釀酒,摘取霜橘,冬季釀製,開春酒成,故名「洞庭春色」。正好蘇軾的好友趙令畤(1064-1134,字德麟)是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孫、安定郡王的侄兒,請蘇軾品嘗了這種佳釀,因此作成此賦。
後一篇《中山松醪賦》的「中山」,指太行山東麓的定州。醪是含渣的濁酒,醫書認為松樹酒具活血效果。蘇軾擔任中山太守時,曾以松節釀酒,說此酒「味甘餘之小苦」,似乎是十分值得小口細品的一味。

第三種東坡特調,是清代何紹基《行書》(圖4),清代著名書家何紹基(1799-1873),以行書寫蘇軾《酒經》中的一段,提到釀酒的方法,率意寫來,頗有斜風細雨之勢。釋文:「南方之氓,以糯與粇雜以卉藥而為餅。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輕,此餅之良者也。吾始取麵而起肥之,和之以薑液。蒸之使十裂,繩穿而風戾之,愈久而益悍,此麴之精者也。米五斗以為率,而五分之,為三斗者一,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釀,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贏也。」意思是,南方人民以糯米和不黏的稻米混入草藥,做成餅型,以聞起來香,嚼起來辣,掂量起來空空又輕的為佳。我拿麵粉發酵,混入薑汁,蒸到開裂,用繩子穿起來風乾,時間越久酒性越強,製成精良的酒麴。將五斗米分成五份,最大的那份三斗,剩下二斗分為四份,每份五升(半斗)。三斗那份拿來釀造發酵,其中三份五升的米,分三次投入三斗釀造的酒中持續發酵,最後一份五升的米,則用以控制酒的濃度。
此法將米料分為一大四小五份,在釀製過程中,分數次增投釀酒用的米飯,以增加酒精含量,因此得名「加飯酒」。從敘述如何製造、選擇良好的酒麴,到釀酒時投放米料的比例和做法。如此詳盡完整的SOP流程,真讓人佩服蘇學士專業的吃貨精神!
◎南遷來啖蠔蟹章魚,早起去蹭鄰家豆粥
說完了喝,來談吃。明董其昌《臨蘇氏六帖》,告訴你東坡吃的海鮮;民國譚延闓《行書蘇軾豆粥詩》則透露他愛吃豆粥的樸實追求!

《臨蘇氏六帖.帖五》(圖5)是董其昌(1555-1636)臨項元汴(1525-1590)所藏蘇軾書蹟《獻蠔帖》。內容為蘇軾記述熙寧八年(1075)得鮮蠔,將大蠔炙烤而食,其餘剖開硬殼後,得到數升蠔肉,與汁水入水中與酒同煮的料理做法。同一帖中,蘇軾提到自己到南方後還吃了蟹、螺、八足魚等海產!並且自我解嘲說,已經叮囑了兒子蘇過(1072-1123),不要告訴北方諸君,以免有人為了想吃美食海味,自請貶謫南方。雖說是臨寫,但董其昌字跡並不太像蘇軾書風,反而帶有濃厚自家面貌。

《行書蘇軾豆粥詩》(圖6),是光緒甲辰(1904)進士,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要職的譚延闓(1880-1930)所寫,蘇軾由金陵送家眷到真州途中所作豆粥詩。此詩引述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57)和西晉富豪石崇(249-300)食豆粥的典故,訴說豆粥的重要。東漢光武帝劉秀於饒陽無蔞亭作戰時,天冷缺糧,幸有大將馮異(?-34)獻熱豆粥,飢寒俱解。劉秀得天下後報答馮異,對這碗豆粥一直念念不忘。石崇則是為了炫耀自己有錢豪奢,能夠克服豆粥需要長時間熬煮的問題,特地暗中命人準備熟了的豆子粉末,客人來時直接放入煮好的白粥裡,就完成了最早的即食豆粥。蘇軾此詩除了描寫富貴、平凡人家食用豆粥相關場景,與自己對平實生活的追求,最後還說自己一早起床就期待著去別人家蹭豆粥吃,生動有趣地展現自在與豁達。
二、黃庭堅惜福餐
出身江西分寧,40歲起因篤信佛教而茹素的書法名家黃庭堅(1045-1105),留下的多件作品顯示,他愛吃四川產的苦筍;山預發芽了還是捨不得丟,以及和友人互贈食材,裡面有牛奶製成的酥油等情節,相信現代觀眾,會對他的愛物惜福深感興趣。
◎別吃苦筍屢勸不聽?

黃庭堅《苦筍賦》(圖7)以小行楷書寫對苦筍的喜愛,雖然勸他別吃苦筍的人將近十位,黃庭堅卻還是將微苦回甘,溫潤脆口的苦筍,比喻為賢士忠諫,盡情抒發對苦筍的情感。全作筆勢遒勁,中宮斂結,長筆外拓,英俊灑脫,顯示縱逸豪放的雅韻,並發揮傾側的動向美感。
◎山預發芽繼續吃

黃庭堅《山預帖》(圖8),按地點推算,此件作品約作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結字欹側,左右開展,雖為小字,仍可看到黃書成熟期後的特點。文中提到友人張中叔前一年十二月寄來了山預,但黃庭堅直至隔年四月才到家,山預已經發芽長葉,冒出近一尺長的苗來,原本想要丟棄,沒想到用和發芽小豆相同方式試煮後發現,發芽山預的味道也還不錯,因此寫下此篇。
這裡的山預,可能是芋頭,但筆者推測更有可能是山藥。因為山藥古稱「薯預」或「薯蕷」,唐代為避代宗李豫(726-779,762-779在位)之諱,因此將薯「蕷」改名為薯「藥」,宋代又因為宋英宗趙曙(1032-1067,1063-1067在位),再度避諱,把「薯」改成「山」。
◎不是純素,是奶素

《糟薑銀杏帖》(圖9)是黃庭堅收到遠方朋友託贈酒糟醃薑、銀杏後,回贈雍酥、青州棗的便箋。以圓筆藏鋒書寫,勁健婉通,頓挫有力,雖不同於其字勢欹側、橫劃斜出等常見特徵,卻也別具風韻。
關於其回贈的二物為何,據藥理學家蘇頌(1020—1101)記,青州棗以肉厚聞名。而雍酥為何物?據黃庭堅詩〈謝景叔惠冬筍雍酥水梨三物〉中「玉人憐我長蔬食,走送廚珍自不嘗。秦牛肥膩酥勝雪,漢苑甘泉梨得霜⋯⋯」推測,雍酥應為雍州所產,從牛乳精煉而出的奶油。黃庭堅40歲後因學佛茹素,而黃先生吃的素,可能不是純素,而是奶素。
三、男人逛市場
《海錯圖》是康熙年間聶璜對海的探索筆記,記錄許多市井相傳料理海鮮的做法。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儒(1896-1963)原是北京旗下爺們,來臺以後定居於東門市場附近,畫下所見葷素食材之餘,還不忘題字歌詠一番。
◎海錯圖教你怎麼吃
《海錯圖》共四冊,前三冊現藏於北京故宮;臺北故宮所藏,為蝦蟹螺貝等甲殼類集中的第四冊。據第一冊康熙戊寅(1698)序文可知,作者為活動於康熙朝(1661-1722)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聶璜,寫繪所聞所見諸多海物而成,內容常見記述料理方法的文字。

本次展出四開,第23開《合浦斑蟹》畫蟹三種(圖10),包含不好吃但據說有治腫療效的斑蟹、被拿來研末治眼病和腫病的石蟹,以及寄居於牡蠣殼中的小蟹蠣虱。據說討海人往往特意翻開牡蠣肉,仔細尋找這種小蟹,以作為宴客佳品。

第24開《獅毬蟹》畫獅毬蟹、交蟹與鰳蟹(圖11)。聶璜自述在福寧(今福建寧德)海鮮攤上,看到被稱為「獅毬蟹」的生物。但樣貌卻更像海星的近親陽隧足。交蟹據說是浙江四明一帶款待貴客的席上珍品,吃法是投加鹽豉等調味佐料於活蟹上。活跳跳的生食,令聶璜聯想到山西「蜜唧唧」:用初生小鼠沾蜜宴客,得名於入口後還能聽見小鼠唧唧聲,同為令人驚出深刻印象的做法。鰳蟹是作者透過廣東朋友的描述而知,背足多刺,類似長有硬刺,俗名為曹白魚的鰳魚,因而得名。必須提出的是,這一開提到北宋陶穀(902-970)出使吳越,末代吳越王錢俶(929-988)曾為其大擺蟹宴,從個頭比較大的蝤蛑,到小體型的蠏蚐,達到十多種,是歷史上螃蟹硬菜擔當的一餐。

第41開《空鬚龍蝦》(圖12)記述龍蝦樣貌、煮熟蝦殼轉紅的特性,並提到聶璜父親買龍蝦蒸食,和把煮熟紅龍蝦殼做成燈來懸掛的風氣。第43開《紫蝦紅蝦白蝦》(圖13)中,以蝦醬為例,強調了「時間」的重要性。有的蝦醬剛做時「臭不堪聞」,須等待一段時間的發酵,才會香美。介紹白蝦苗時,講述了蝦乾、蝦皮的產季和產地。以及出身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的明代三朝內閣首輔葉向高(1559-1627),曾命家人用小陶甕醃福清小白蝦為醬,送給同事僚屬,被視為珍品的故事趣聞。

◎舊王孫畫魚和菜
本單元另一位逛市場的作畫男子,是溥儀的堂兄──溥儒。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為前清恭親王奕訢(1833-1898)之孫,作品常鈐「舊王孫」印。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渡臺後任教於師範學院,並在家中課徒,也到日、韓、香港等地遊歷講學,詩文書畫均廣為世人推崇。

溥儒故居在臺北市臨沂街71巷,離東門市場不遠,日常留下不少菜攤特寫,如與俗呼龍虎斑的褐點石斑魚相當近似的《虎魚圖》(圖14),和在臺灣市場非常受到歡迎的鯧魚以及蘿蔔(圖15)、茼蒿、蔥等蔬菜。

四、大千上菜
20世紀最負盛名的傳統繪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來自以美食著稱的四川,1976年來臺,終老於摩耶精舍。他講究生活,個性灑脫,座上常雲集各界嘉賓。飲食餐膳除了是他的起居日常,也扮演宴客送禮交際應酬的重要角色。本單元展出張大千宴客的16道大菜,為賀老友張群病癒出院親製的松子火腿,以及75歲生日時把自己畫成個乞食老兒的幽默自畫像。
◎賣畫如叫化?

張大千一生中,曾多次繪製自畫像。這幅自題「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的《乞食圖》是1973年75歲生日時,在美國完成的作品(圖16)。上有詩道:「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長年旅居海外,但為了營建舒適的生活居所,自嘲是以辦展覽賣畫來「乞食」。
◎請客還送菜

然而,天性熱情的張大千雖說自己乞食人間,卻是一個愛吃愛玩,對待朋友毫不吝嗇的人。本次所展《致張繼正夫婦四月初十日函》是張大千的親筆信函,寫給黨國大老張群(1889-1990)之子張繼正(1918-2015)夫婦(圖17)。張群與張大千有同姓同鄉之誼。信中提到為賀張群病癒,張大千親手選料製作松子火腿,強調與市售者不同。語氣雖然低調,卻透露著一番特地為老友精心製作的關懷。最重要的是,如果喜歡,還能再送。 《臨大千先生賓筵食帖》則是秦孝儀(1921-2007)請擅長工筆畫的翁文煒(1918-2017)臨張大千1981年的宴客菜單(圖18)。與宴嘉賓為少帥張學良(1901-2001)、榮總副院長丁農、張群父子等。張大千照例親書葷素甜鹹16道菜品,「六一絲」是日本第一家川菜館「四川飯店」創辦名廚陳建民(1919-1990)為賀張大千61歲發想的祝壽菜,將六種食材切成「一」字型的絲,相當考驗刀工。有趣的是,在粉蒸牛肉和汆黃瓜肉片中間,還用小字添上一道「魚羹燴麵」的主食,主人一定要讓客人吃飽的誠意,根本藏都藏不住!最後,即使是元宵節後一日,還是要堅持加上一道煮元宵,為美好的一餐畫上句點。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3期〈舌尖上的故宮──故宮南院「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特展重點選介〉,作者:吳誦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