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臺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盛大開展,公共論壇「如島嶼思考」聚焦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
陳暢表示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把展場呈現成「家」的樣子,普里奇歐尼宮邸過去百年曾經是監獄,走進來這個地方感覺更像是碉堡,家的概...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日治時期台日雕塑家民間委託背後的族群政治
今年六月,由藝術史學者鈴木惠可所發行的專書《黃土水與他的時代》,從台日兩地的藝術史檔案文件與關係人的訪談當中,重新歸納與...
文心藝所「羅尼‧霍恩」首個展,與葉曉甄談創作的詩意與感受
不論是在文學、影像、雕塑,羅尼‧霍恩都嘗試著透過細微的差異,引導觀者發揮敏銳觀察力,從中找到差異所造成的全新視角。就像成...
藝術史與英雄榜
傳統藝術史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可以稱現實取向的藝術史研究法,最終必然會走上一條以成敗論英雄的研究進路,亦即以大師傑作(...
【地景說話專題2】我怎麼就悠悠了起來?瓦旦.督喜與夥伴們《三十五年後的spi》
在這宣稱將預演未來35年後的計畫之下,Watan Tusi自承他看不到這麼遠的時間,若連當下都還沒有好好面對,如何談論未...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二:酷兒・原民・身體―原酷風景的四重速寫
本專題透過層疊交織彼此相容或互斥的複視觀點,一方面延續此性別觀點在原住民藝術認識論層面的批判張力,同時也嘗試回應台灣當代...
【 專欄|ART WITH PANDA】教學現場——從安迪沃荷出發更認識自己
這天和九年級的學生在 Brooklyn Museum 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特展中探討身份認同。我們從他的...
一個無法輕易辨識的品牌,談「楊俊:藝術家、作品、展覽」個展
楊俊抗拒成為一位形象單一的藝術家,一個可輕易辨識的品牌。你難以一句話概括他的創作,他的藝術實踐從行為表演、拍電影、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