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與NFT技術疊合?NFT市場與幣價在2023年寒冬的降溫裡,更被識別與確認的是,這項技術如何在差異的產業類別被更廣泛的應用。由前端傳媒總編輯、《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所開設的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在今年春天歡慶書店創立周年之際,同時宣布「飛地出版社」的成立。
而飛地出版社所聚焦的實驗,即是以區塊鏈技術來實驗Web3出版的可能策略。首本出版,選擇了香港小說家董啟章絕版的經典作品《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小說本體於2002年初開始動筆,2003年中完成,並在2005年由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然而許多董啟章的新興書迷,因為原出版社沒有再版計畫,一直無緣擁有《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的實體出版物,由於此書已沒有在書市上流通,但卻因為「飛地出版社」的《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破除紙本再版的高門檻,為這類經典的作品有重製與永久流通的可能。
作者的實驗「意願」
為何邀請董啟章成為飛地出版社的首位作者?張潔平表示,「正確來說,其實是董啟章選擇了飛地,而不是飛地選擇了董啟章。」何謂NFT技術的出版應用?並非早期台灣出版業數位轉型時期,將紙本內容直接移轉為電子檔便成立,如此單純的載體轉換概念。而是因為NFT在鏈上的紀錄與標記方式,讓作者與讀者間產生新的關係模式,鏈上生態使作者與讀者間產生直接的聯繫,作者不再僅是透過出版社來理解讀者,而是具有一種自主的能動性展現。作者和讀者因為圍繞著出版物,也無形形成一個社群,這個社群可能因購買的出版品項而有權限的差異,但基本上,即是形成一個基於作者而聚集的開放社群。
張潔平強調,在執行《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時,她特別感受到「作者」想嘗試的意願是特別「關鍵」的,「不僅是挑個厲害的作者,然後去操作一個NFT的行銷。更是一種角色、出版結構的改變,尤其作者本身『意願』很重要,他要主動願意參與開放性的社群,而飛地想陪伴的也是這個過程。」
董啟章對於NFT的理解,的確來自高重建《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簡稱《我不投資》)NFT書出版的啟發。而他長期在小說創作的關懷,的確對於科技、技術與文學等面向都有所思考。因此他把《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出版為NFT書的過程,其實也定調為自己「文學實踐」的一部分,而此種實踐不僅是作品的再版、再發表,而是透過作品建立新的讀者社群關係,「董啟章是有很清楚這樣的自覺來啟動這樣的計畫。」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圖文之際,藝論之別:從《所謂我不投資》的出版策略看區塊鏈書寫
從實驗到實踐:絕版書的解決方案
協助董啟章《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技術、架構設計的高重建,在和董啟章溝通NFT機制的過程,他認為已不僅僅是配合度高,更是直接成為整個計畫團隊的成員,甚至會主動發起行銷配套提案。例如購買《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限量版畫特藏版(100版)的讀者,都會收到一句董啟章特別書寫的短句,這個想法即是董啟章主動提出。「我們不太可能和作者提出這麼費神的要求,正常理解都會覺得有些超過,但卻是他主動提出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回饋讀者,他也在思考創造和讀者的新關係。」
高重建回憶和董啟章交流《我不投資》NFT書出版的啟發,他像是找到自己絕版書出版的解決方案,其實非常興奮。而在處理《我不投資》,他認為是一個「從實驗到實踐」的過程,但到和飛地出版社合作,他認為已慢慢走出實驗的過程,而是去實踐由實驗證明可行的Web3出版方式。
然而,Web3的出版方式在過程中仍有許多變因,包括作者對於區塊鏈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讀者群對於區塊鏈的接受程度等,都會影響Web3出版的成果。董啟章則是對於這些理解門檻偏高的新興科技技術充滿好奇,高重建也手把手教學,如創建錢包、空投等流程,董啟章也將他理解NFT的過程,更新成小說的一個章節「0. NFT(前言)」,也成為這次購買《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設置,不同於原版之處。
「版次」—讀者與收藏者
NFT的版次設定,在任何NFT專案都是一經過多方反覆評估的決定。《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設定「數位典藏版」共900版次,「限量版畫特藏版」共100版次。當時在版次的設定上有何考量?高重建解釋,假設希望最後能達成一萬美金的營收,他可以極端設定一版定價一萬美金,或是賣一萬版定價一美元,來達成最後的目標營收。《我不投資》即是設定1000版次,每版次10美金。《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則是900版「數位典藏版」,每版37.5美元(早鳥29.9美元),「限量版畫特藏版」100版,每版次125美元(早鳥 99.9美元)。
高重建解釋1000本是傳統出版印刷,首刷很常設定的數量,而《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其實對應提供參照的對象,即是傳統出版產業,「所以我希望設定和出版界理解的出版型態越接近越好,對讀者而言,這樣的價格也是最接近他們購買實體書的價格理解。」而「找到一千個最鐵的鐵粉」一直是個人品牌行銷的某種底層邏輯,張潔平表示,「一千個鐵粉對一個個人或品牌來說,都是支持你產品可以持續下去的基礎。」
參與《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無論是所謂的讀者,或是收藏者,拿到的都是圍繞小說主題內容的共同創作,如封面邀請香港漫畫藝術家柳廣成設計。目前駐地在台灣的他,過去較多的創作都以手繪鉛筆為主,張潔平偶然在柳廣成的社群媒體上看到他分享對於機械小玩物的興趣,那種靈巧感,讓她很快將《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的視覺意象與柳廣成的創作風格疊合。《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版本的封面,以一個鐘錶構成的機械組件為主。這次由於整個出版計畫是1000版的大版次,也應用「生成藝術」的技術讓每張書籍封面有些微的差異,圖像以古人的工作群像,和現代鐘錶機械轉動的設計,形成一種古典感、未來感並置的風格。
張潔平表示,整個出版計畫其實並非一種封閉的討論,例如「限量版畫特藏版」的購藏,便是和董啟章每月保持聯繫的書迷社團,所共同討論出來的提案結果。最後委託版畫藝術家「科長」,並附上董啟章親筆簽名,限量100份。版畫作品圖像的靈感源自荷蘭藝術家M.C. Escher作品《Drawing Hands》,以真實與虛構的迴圈串聯機床、車牌、螺帽和螺絲等小說關鍵物品。
賦能:跳脫「一次性」的消費關係
成為《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版本的擁有者,無論飛地出版社或董啟章都直接能夠和讀者的錢包與E-mail保持聯繫,書籍的收藏者無疑加入了一個類董啟章書迷的俱樂部,例如提供讀者俱樂部的講課,包括談小說與技術,而《小說與技術》電子書也會空投給會員和收藏者,另外也會獲得董啟章讀書會、獨家小說課參與的優先資格等。
董啟章做為一位目前生產力仍旺盛的文學家,張潔平表示和讀者俱樂部的讀者保持對於自己作品的討論,這在未來絕對是可樂見的互動想像,目前飛地出版社也預計在秋天出版周保松的NFT出版,目前也有其他作家的NFT出版計畫持續規劃中。「Web3的出版,以作家為核心,讀者跟作者共同構成的一個社群,而飛地出版的角色,在這個社群裡,是做為一個自我取消的中介,我們是計畫重要的陪伴者,也是Web3出版建設者的角色。」
智能合約分潤創造新的經濟模式?
高重建解釋《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一開始以法幣來販售,其實並無法以NFT技術的智能合約來分潤,「但這樣操作,就是為了出圈,如果讓1000個原本就有錢包的讀者來購買,可能無法讓這樣的計畫更擴及不認識NFT的讀者。」高重建是預計進入二手書、三手書等轉賣之後,再讓智能合約去做結算。但首刷,他認為不應該把入門的門檻拉得太高,「讓原本願意理解的讀者覺得難以親近。」
當然未來以智能合約清楚的分潤,能讓所有參與NFT計畫的工作者都有清楚的營收,這些基礎建設在未來有更大的Web3讀者群,都是可以立即上軌道,但在這個大家樂見的未來,如何擴大NFT出版讀者的基數,是現階段飛地出版社想要著力拓荒的。
從書店到出版社
投入Web3的出版,當然作者本身的參與意願,至關重要,但是作者不可能去完成所有出版推廣的相關工作內容,作者最主要的工作還是要用創意去生產內容。然而Web3的出版需要聯繫作者與讀者社群間的搭建者,「這就是出版社在這流程之間存在的理由。」張潔平表示,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新的範式,讓更多的作家願意嘗試和讀者建立新的模式,並讓這樣的出版經驗可以持續累積在編輯與出版機構裡。未來飛地出版社的出版取向,當然一部份是如同《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這類利用NFT特性的絕版書再版的計畫;另一類則會和科技、數位生活類別,關於思考與思辨的原生數位內容。
高重建表示,他並不認為Web3的出版實驗,是在製造一種「典範轉移」的風潮,或是試圖取代傳統的出版產業。當然飛地出版社具有編輯、選書、活動企劃等功能,但其推廣都是在Web3的時空下進行,其實與傳統出版產業是可以並行的。「就像傳統紙本出版將電子書視為敵人,但電子書賣得好,就等於紙本書籍被消滅嗎?這些消長我們在電子書流通至今的感受,兩者並非直接相關。」
對於Web3的出版,高重建也認為未來相關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包含在傳統出版業的生態中。目前台灣的出版產業,暫時沒有出版社具體做出Web3出版的相關案例和宣示,但飛地出版社試圖以董啟章《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NFT出版計畫,以案例模式和讀者與傳統出版業一同探索Web3出版未知之處,張潔平與高重建皆表示,投入Web3出版是期待未來不僅是飛地出版社一家來處理Web3的出版,而是有更多的出版社能夠投入。「我們願意成為Web3出版流程的提供者,甚至是合作者,讓Web3出版的生態可以實驗更廣泛的可能。」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