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羅晟文的「伸縮耳」:一個關於聽與聆聽的實驗與反思

羅晟文的「伸縮耳」:一個關於聽與聆聽的實驗與反思

那些別人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真的是沒什麼大不了嗎?當別人透過實驗動物取得科學數據而絲毫不覺奇怪,羅晟文讓自己成為白老鼠的計畫,卻能讓別人立刻感到擔憂不安。此種簡單的換位過程,似已清晰說明人類自我中心下往往會出現的雙重標準。
羅晟文的創作長期探討當代社會中人與非人之間的關係,他的計畫「伸縮耳」(Extendable Ears)今年2月受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am)的3H計劃空間展出。(註1)「伸縮耳」是羅晟文於荷蘭的首次機構個展,也是他過去一年於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駐村創作的階段性成果。(註2)策展人金.諾波斯(Kim Knoppers)表示近年無論在藝術圈、學術界或社會大眾,對於動物權和人與非人生物的關係有越來越多的興趣與關注,羅晟文針對相關議題的深度耕耘,以及處理議題時新穎的切入觀點與影像策略,與美術館鼓勵實驗創新、拓展攝影邊界的宗旨不謀而合,成為機構力邀展出的不二人選。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透過360度全景攝影機記錄其白天的活動。(© 藝術家)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透過360度全景攝影機記錄其白天的活動。(© 藝術家)
從生活小事發展出兼具科學與藝術性的計畫
羅晟文的計畫往往從極為簡單的問題意識或生活事件出發。例如《Down》(2017-2018)源自2017年前往北極駐村準備禦寒衣物時,由於不確定市面販售的羽絨外套在製作時是否真的沒有傷害動物,因此決定自己展開試驗。他先花上兩個月時間,到處搜集荷蘭住家附近掉落在森林與水池邊的鵝毛,接著從清潔、烘乾、填充到縫製,完成一件自製羽絨外套。北極圈航行的三週期間,羅晟文用隨行攜帶的熱感相機、溫度傳感器與心率傳感器記錄量測禦寒成效,最終再將成功協助其抵禦北極嚴寒的外套製程,編寫成可供大眾參考的手冊。此種立基個人日常消費行為的好奇心,以至於探索問題的方法和實驗求證的精神,使得羅晟文的創作總是帶有強烈的科學實證性。然而,他出自個人的尋索創造,結果無法複製且常帶詼諧、趣味甚至荒謬的特質,又讓這些計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性。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20年2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am)的3H計劃空間展出現場。(© 藝術家)
可延展的耳朵:探究人耳之外的聲波音景
羅晟文的「伸縮耳」(2019)同樣貫徹過往從日常開啟的思索與探究問題的另類途徑。他提到求學階段與他人共居的經驗,讓他意識到對自己而言悅耳動聽的音樂,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折磨人的「噪音」,而此種聲音的感知又因物種而異:例如貓、狗、蝙蝠能聽見人耳不能聽見的超聲波,但是人類對聽不見的事物往往視之為不存在,因此即便過去曾有科學實驗指出超聲波對動物生理機能有害,人類在設計產品或製造偵測「噪音」的儀器時,仍然只以人耳「可聽見」的頻率為標準。此種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想法,讓他懷疑自己平常是否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製造出傷害其他物種的聲音。為了驗證他的疑慮,羅晟文與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合力組裝了一部可佩戴式的超聲波轉換器,讓自己能聽見貓狗等動物可聽見的音頻範圍,並持續一個月,將兩週在台灣、兩週在歐洲日以繼夜配戴轉換器的生活加以記錄,看看是否會因為聽到「常人」聽不到的聲音而產生異常。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透過360度全景攝影機記錄其白天的活動。(© 藝術家)
「伸縮耳」是羅晟文實驗歷程的視覺呈現:包含一份研究動物超聲波的論文、研擬創作的思考筆記、執行計畫的日記掃描、超聲波轉換器,以及記錄白天活動的360度全景攝影機,和晚上睡眠的錄像監視器所拍攝的生活畫面。他善用了3H的挑高空間,將全景攝影機的畫面截圖印製,再自製成一盞盞大小不一、垂掛於展場的圓柱形燈籠,讓平面螢幕上被分割左右的畫面,得以還原成其原始360度的景象。而燈籠的螺旋部署,亦呼應展場中迴旋樓梯通往的閱讀區,在此放置的論文和筆記,詳實地記載他的思考過程。羅晟文的計畫總是能展現攝影媒介的多重特性,例如其紀錄與檔案的功能,又或者是透過現代儀器傳導產出的各種視覺數據,使得無論作品涉及何種領域議題,總是可以回溯其根植於攝影影像的基底。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中計畫期間的日記掃描。(© 藝術家)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以錄像監視器所拍攝晚上睡眠的生活畫面。(© 藝術家)
透過想像擴延自身感知:一個關於聽與聆聽的實驗
在「伸縮耳」鉅細靡遺的展示裡,唯一無法感知到的,就是羅晟文創作過程中持續一個月佩戴超聲波耳機聽測到的聲音。羅晟文刻意只以電腦螢幕播送的頻譜影像,來再現超聲波耳機發出的聲響,呼應人類無法「聽見」(hear)超聲波的事實。展場燈籠的亮暗明滅,亦透過聲音訊號與全景錄像同步;它們彷彿聲音傳導的視覺暗號,依循著無法被人聽見的聲律節奏,時明時滅。置身於充滿聲音的影像資訊,促使觀者思考如何更有意識地「聆聽」(listen)眼前由視覺再現的音景質地。就此而言,與其說「伸縮耳」是藝術家企圖聽見無法聽見的聲音計畫,不如說它是邀請觀者透過想像擴延自身感知,成為蝙蝠、成為貓,參與理解其他生物日常經驗的聆聽實驗。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超聲波轉換器頻譜。(© 藝術家)
羅晟文提到向親友分享計畫時,最常獲得的反應是憂慮與勸退,醫師甚至警告此實驗對他的身體可能會造成永久損害。「你怎麼都在做別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是媽媽對他的不解與質問,卻也是羅晟文事後回想,認為最能精準傳達自己藝術實踐的語句。那些別人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真的是沒什麼大不了嗎?當別人透過實驗動物取得科學數據而絲毫不覺奇怪,羅晟文讓自己成為白老鼠的計畫,卻能讓別人立刻感到擔憂不安。此種簡單的換位過程,似已清晰說明人類自我中心下往往會出現的雙重標準。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19),透過360度全景攝影機記錄其白天的活動。(© 藝術家)
無論使用何種科學器材,我們終究無法進入其他生物的感知世界。然而也正是如此,「伸縮耳」願意貼近地嘗試,更顯現藝術創作如何引發對科學實驗的省思,以及科學式的實踐過程所能兼具的藝術性。在這個急欲倡議己見的時代,羅晟文關於聽與聆聽的實驗,提醒著無論是面對人還是其他生物,能夠站在另一方的處境設想,盡其所能地聆聽,是我們都有能力,也或許才是邁向理解與包容世間萬物,最需要做的事情。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20年2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am)的3H計劃空間展出現場。(© 藝術家)
羅晟文的「伸縮耳」計畫,2020年2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攝影美術館(Foam)的3H計劃空間展出現場。(© 藝術家)
註1 為鼓勵在議題或媒介表現上具有實驗性或當代性的創作,Foam每年固定邀請五到七名尚未在機構發表過個展的年輕藝術家於3H計畫空間展出。羅晟文為首位在此空間展出的台灣藝術家。「伸縮耳」(Extendable Ears)展期自2020年2月21日至4月5日。
 
註2 「伸縮耳」(Extendable Ears)去年底首先在荷蘭皇家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駐村工作室開放期間進行發表。
李欣潔( 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