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中的第三方?臺展中的「華僑」
1914年,故事的第一位主角——任瑞堯來到了臺灣。辛亥革命爆發,動亂的時代背景,促使年僅7歲的任瑞堯與家人乘坐貨船大義丸...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曾添福:如何透過剪貼簿了解一位臺南藝術家所經歷的日常、夢想與戰爭?
剪貼簿(Scrap Book)是盛行於19至20世紀的書冊形式。人們在空白的書頁貼上蒐集而來的照片、剪報、票券、書信或插...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大稻埕醮壇的清宮舊藏?臺南奸商的贋鼎買賣?淺談日治時期臺灣的古董市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敗的日本人只得離開臺灣,這座他們生活已久的島嶼。然而新接手的政府卻規定歸國的行李限制,日...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關於畫筆與顏料的另類「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
過去我們對臺灣美術史的認識,停留於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部分,但凡媒材、畫具、裝裱等物質文化,即使屬於美術史的範疇,我們卻所知...
館舍開放與城市失落空間再現—藝術介入下「打開空間」的社會想像
日治時期作為臺灣初識現代性與「摩登生活」的起始,後來歷經政權更,遺留下來的建築資產,則在文資意識慢慢覺醒之際,慢慢地再利...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
臺灣當代劇場的「靈性追尋」?陳哲偉、黃鼎云和彭弘智的靈魂實驗
傳統戲曲本身即具有極深的泛靈想像,與人民的精神生活與信仰想像緊密連結。但在東亞文明開化後的現當代劇場,卻意外地在現代性與...
【2023鬼月專題】日本明治催眠熱在台灣:被遺忘的「現代性咒術」?
明治的催眠熱席捲日本的當下,台灣已入帝國版圖八年。這個始於民間,而非殖民政策下的熱潮與這座島嶼的關係為何,十分引人好奇。...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日治時期台日雕塑家民間委託背後的族群政治
今年六月,由藝術史學者鈴木惠可所發行的專書《黃土水與他的時代》,從台日兩地的藝術史檔案文件與關係人的訪談當中,重新歸納與...
【蕭文杰專欄】由圓山大飯店金龍斷首事件談台灣神社潛力古物保存
近日(6/23)圓山大飯店金龍廳,發生了藻井無預警向下砸落事件,由於倒塌的藻井正好壓在金龍噴泉頭部上,導致百年金龍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