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首位赴日學習雕塑,並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黃土水,近日他的作品以臺灣「國寶」之姿,回到母校東京美術學校展出,獲得極高的評價。
欣賞黃土水的作品在臺灣目前算是輕鬆容易,但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如此。
許多活躍於日治時期的藝術家,他們的「人」與「作品」不受到來臺的蔣介石政權集團所喜,例如顏水龍替臺中太陽堂餅店製作的「太陽花壁畫」,在威權籠罩之下不見天日,被封了25年。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喪命,全臺噤若寒蟬,導致擁有畫作的家屬、藏家必需要藏畫。
早逝的黃土水,在政權丕變後,名字在臺灣社會沉寂多年,直到1970年代以後,臺灣本土意識、鄉土意識逐漸抬頭,作品才又逐漸受到重視。

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所以還能再被看見是有感人故事的,黃土水過世後,幸好遺孀廖秋桂將作品運送回臺,今日才有機會目睹,而他最重要的作品「甘露水」因政權變換而長期消失於公眾視野的事蹟,近年來已經有諸多媒體報導,本文就不再贅述。此次介紹黃土水作品的小故事,包括誰向「甘露水」潑墨水?黃土水消失的「孫文塑像」,釋迦出山翻銅的事跡。
誰向「甘露水」潑墨水?
根據典藏編輯部〈《甘露水》修復後首開箱,作品細節一新舊有認識〉一文得知:「《甘露水》重新面世之後,雖然外觀沒有嚴重損傷,但當年潑濺到《甘露水》胴體下半身的墨水痕跡,成為修復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經過修復師整理後,墨漬雖然已經比剛開始的情況淡化許多,但仍可清楚見到墨汁痕跡。

到底是誰對《甘露水》潑墨水?根據主持黃土水《甘露水》計畫的森純一教授指出,潑灑的墨汁為「鐵膽墨水」(Iron gall ink)。「鐵膽墨水」有長遠的歷史,這種墨水的特色是一旦墨水附著在紙張、羊皮等材質上,字跡顏色會逐漸變深,遭受光線長時間照射也不會變色。因為不能通過擦除或者清洗的方法消去字跡,因此重要的公文或是法律文件、合約,會刻意採用這樣的墨水配方,以確保檔案能持久保存。
由此線索,我推測向《甘露水》潑墨汁並非一般市井小民,戰後經濟困頓,若非公文或是必要的書寫需求,有誰會買「鐵膽墨水」?我大膽認為,有可能是當時在省議會任職,擁有鋼筆、墨水的公職人員;或是受過教育,但對女性裸體雕刻抱持偏見的人。《甘露水》是重要歷史文物,亦是公物,潑墨汁的人若是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行為可以說是做出最壞的示範。
尋找黃土水消失的「孫文塑像」
我們能目睹黃土水的作品,他的夫人廖秋桂可以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黃土水的作品仍有幾件大作至今不知去向,例如《山童吹笛》、《擺姿勢的女人》……。而鮮少有人知道黃土水是臺灣人第一個替孫文塑像的藝術家(註1),偏偏這個塑像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影像留下,這也導致這個歷史被忽略。
1926年左右,黃土水受到中國廣州的國民政府的委託,替死去的孫文塑像,除了依照委託,交付中國廣州國民政府一座,當時黃土水也保存一座。黃土水交付至廣州的孫文塑像至今下落不明,蘆溝橋事變後,日華關係決裂,兵馬倥傯兩國對抗,廣州版的孫文像可能毀於戰亂。

黃土水在1930年過世,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1946年9月,其夫人廖秋桂將孫文塑像捐贈臺北市政府,由游彌堅市長收下。相關新聞刊登於1946年9月20日的「民報」上,不過民報新聞:「國父銅像 故名雕刻家黃土水作品夫人捐贈市府」這篇報導將1926年接受委託,誤植為民國26年。(註2)

孫文號稱中華民國國父,黃土水雕塑的孫文塑像僅有兩尊,無奈都不知所蹤,我在雙十之前寫此文頗多感慨,戰後連孫文塑像都不被重視,這尊佚失的「孫文塑像」能像《甘露水》一樣再度被尋回嗎?
《釋迦出山像》翻銅的事跡
大部分研究黃土水的美術史研究者皆知,黃土水曾經受託為萬華龍山寺雕刻佛像《釋迦出山像》。製作《釋迦出山像》過程因為募款需要,先有石膏原模的塑像,之後才有正式版以櫻花木雕刻的《釋迦出山像》。無奈木雕版的《釋迦出山像》毀於二戰祝融,因此石膏版本的《釋迦出山像》就顯彌足珍貴。

可是石膏版本的《釋迦出山像》也是命運多舛,這尊塑像曾經是魏火曜收藏,可是竊賊入侵,導致石膏版本的《釋迦出山像》遭到破壞,其後這尊作品雖經過修復,存放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但是整體狀況並不佳,我認為要展出有一定難度。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釋迦出山像》分別是1989年文建會與199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努力之下,進行石膏原模的修復與翻模鑄銅。
筆者有幸曾經在1997年目睹《釋迦出山像》第二次翻製過程,首先北美館林曼麗館長聘請許和義、何明績、蒲浩明、高燦興四位雕塑家協助。由於黃土水石膏版本《釋迦出山像》最初目的就是募款用的樣品,其所使用的石膏並非精良,歷經時間摧殘,部分上色處已經出現白斑,石膏頭像的部位先前被灌注為實心,種種問題也加諸修復的難度,我的印象是有一邊耳部重新調整,主要是1989年第一次修復時黏著的石膏堆疊的痕跡過於明顯,整尊石膏內部加入支撐的鋼筋,再灌上牙科用的石膏。

而臺北市立美術館本身並沒有翻銅設備,因此是委外廠商鑄造,筆者依稀記得翻鑄廠在樹林,名稱是藝國,負責人姓呂,翻製過程24小時人力監控。翻製後的銅像略收縮1公分,高度為112公分。(註3)剛剛翻製後的銅像當然不可能有漂亮的厚鏽層,臺北市立美術館在《釋迦出山像》銅像的處理,並不是採用化學藥劑製造銅綠的顏色,而是由高燦興老師採用油性顏料用噴漆設備多次薄薄上色,每次上色後洗掉局部,再用不一樣顏色塗料噴、洗十餘次完工,而這樣的銅像我認為是比較接近原本石膏上色的石膏原作,當然1997年翻製的五尊《釋迦出山像》色彩也各略有一點不同。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黃土水作品小故事,事隔久遠,靠記憶書寫,趁記憶消退之前,跟藝文朋友分享。
註1 大多數人以為是蒲添生。
註2 黃土水曾經替孫文塑造半身胸像的紀錄包含王秀雄《黃⼟⽔(台灣美術全集19)》亦有相關記載。
註3 原石膏作品為113公分。
延伸閱讀|國寶《甘露水》首航東京,回溯名家輩出的「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延伸閱讀|參與過抗日聚會,卻幫日本皇室製作雕塑?藝術史明星黃土水的矛盾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