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甘露水》修復後首開箱,作品細節一新舊有認識

《甘露水》修復後首開箱,作品細節一新舊有認識

First Look at New and Old Details of “Dew” After Conservation

今日北師美術館首度公開修復後的《甘露水》,一新過去學界對《甘露水》的既有認識,更真切的感受到黃土水處理《甘露水》一作的用心與細膩。

上個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公布黃土水作品《甘露水》重新面世後,成為眾人矚目焦點,修復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今日北師美術館首度公開修復後的《甘露水》,一新過去學界對《甘露水》的既有認識,更真切的感受到黃土水處理《甘露水》一作的用心與細膩。

黃土水《甘露水》修復前。(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不同於我們一般想像的純白大理石雕像,《甘露水》所使用的石材並非純白色大理石,而是帶有紋路的淡黃色石材。此次處理《甘露水》修復的森純一認為,這類石材當時應該是當作建材使用,較為便宜,對當時仍是學生的黃土水來說較能夠負擔,所以採用這種石材進行創作。由於這類石材質地並不一致,在進行雕刻的時候必然較純白大理石更難駕馭。近看作品外觀,也可以看到許多石材本身質地所帶來的細微破損或節理。不過黃土水適時運用石紋,巧妙依其走勢形成如貝殼內部的紋路等,可見到藝術家在運用石材的巧思。其他如腳邊吐沙的貝類、盤起的髮髻,以及自頸部至背部的曲線等,這些細節都是過往所未能見到,對《甘露水》作品本身的全新認識。

黃土水《甘露水》修復前臉部細節。(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修復前背部細節。(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甘露水》重新面世之後,雖然外觀沒有損傷,但當年潑濺到《甘露水》胴體下半身的墨水痕跡,成為修復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修復師森純一提到,由於墨水長時間附著於大理石外表,已經滲入結晶當中,難以用物理方式加以去除。修復團隊聯繫義大利修復專家以及台大化學系相關專業人士等,針對墨漬嘗試多種方式,均成效有限。後來團隊以真空方式注入溶劑,試圖深入結晶結構當中,以此方式緩慢移除墨漬,已經比剛開始的情況淡化許多,但仍可清楚見到墨汁痕跡。

國立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森純一修復黃土水主持《甘露水》計畫。(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森純一針對墨汁成分加以分析,確認應是所謂的「鐵膽墨水」(Iron gall ink),這種墨水為植物鞣質與鐵鹽混合配製而成,早自5世紀起就是歐洲常用的墨水。由於此種墨水為酸性,寫在紙上,時間一久會有腐蝕情況。然而這樣的狀態是否也會在大理石上產生作用,目前尚未確知,就修復經驗上也是很罕見的例子。由於移除墨汁的工作曠日廢時,林曼麗提到展出期間會在作品上以可逆的方式遮蓋墨漬,之後再繼續處理。

國立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森純一(左)修復黃土水主持《甘露水》計畫。(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主持修復工作的森純一不僅處理去年引起極大反響的《少女》胸像,也曾對中山堂的《水牛群像》進行修復,同時間也在處理國立台灣美術館所委託的《山本悌二郎》石膏像修復與複製,跟黃土水的淵源極為深厚。身為東京藝術大學的校友,面對同校前輩黃土水的作品,森純一感受到黃土水不同時期創作的進展,更對黃土水少年洋溢的天份與刻苦學習的努力深為感動。《甘露水》不僅開台灣藝術之先河,即使放諸當時的日本,也是難得一見的傑出作品,如今能夠在創作百年之際,重現於大眾的眼前,相信對台灣亦有非凡的價值與意義。

相關閱讀

ARTouch編輯部( 168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