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比旭日更熾烈的晚霞:陳持平的「春江花月夜」
從醫者到藝術家的轉變,並非一種偶然,而是人生累積的必然結果。60歲之後的他,將對生命的理解與文化的沉澱,化為筆下的詩意世...
2025台南藝術博覽會:藝術與當地社群共振,東亞視野共融
今年台南藝博吸引多家亞洲畫廊首度參展,包括韓國 COLLAST、Gallery White Birch,以及日本 Gal...
「美術館有責任反映當代社會的思辨,並對其既定觀念提出挑戰」專訪盧森堡現代美術館館長貝逖娜.史坦布呂格
由建築巨匠貝聿銘設計的盧森堡現代美術館於2006年7月落成開放,佔地1萬平方公尺,三層樓的展覽空間共4,800平方公尺,...
【藝術自然史I】植物、氣候與帝國:從《展望諸羅城》談起 I
如果說描繪的目的不在於再現眼前所見,反倒是「引路」,我們不妨把陳澄波的畫作,或以他的話說,「值得描寫的瞬間」,當成一幅幅...
艾未未重返紐約:「兒童遊戲」、「你看見的就是你所看見的」雙個展
這次在維托.施納貝爾畫廊展出的平面作品圖像有包括了美國軍隊船隻打撈中國間諜氣球碎片的圖像,艾未未在船上加上了美國國旗與美...
大衛.霍克尼:安靜而大膽
泳池主題讓霍克尼深深著迷,不僅因為它有反射、光線及扭曲等豐富的形式,還因為它的社會象徵地位。它體現了一種美國夢,與藝術家...
後網絡的女權繪畫如何在藝壇中運動
雖然歐拉較幽默、古怪,伍德較私密、哥德,兩人畫作主題天南地北,但都明顯深受女性主義和網路文化影響,創作與人際關係、社群媒...
【藝術自然史Ⅰ】從微生物到生態系, 生物學與藝術的歷史交錯
當代生物藝術中其不僅是源自於生物學知識的發想,亦不僅僅止於顯微鏡觀察的視界,而是以生物學技術進行創作,細胞與微生物乃至於...
【卞卡專欄】關於藝術與商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今天的商業體與藝術在充滿現實感的績效指標中彼此需要,藝術需要生存空間、資金、需要在更廣泛的場域兌現價值;商業體對藝術充滿...
艾瑪.韋伯斯特,在數位時代重構自然
毋庸置疑,韋伯斯特面對的是一個全然屬於當代的課題:在數位虛擬時代,藝術家如何與真實世界相處?居住於洛杉磯的她,在地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