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翫雅集30週年慶收藏展,自今(2025)年1月17日起至3月23日止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期間香港有位朋友特地來電,約定前往參觀展品中從我處借展的五件雕漆器。他是漆器研究學者兼收藏家,特別提及其中一件《赭地剔彩「穿蓮翼龍』圖長方盤》,是他在香港拍賣會上因出價略低(underbid),錯失標得的明朝成化雕漆作品。後來才知道,被我收藏了。
競拍古董藝術品,很難說誰一定能標得心儀之物,也難保哪一件會被真正鍾情之人如願買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緣」。無論是否真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左右著人與物之間的遇合?收藏家們對於鍾情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時總是期待著有緣相聚。然而,緣份偏偏最無法預期,也難以掌握,唯有敬之、隨緣。
難怪有學者認為,在多數華人的心目中,「緣份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概念,用以理解萬事、萬物的關係」。因此,除了人際間的「人緣」,用在人與物之間,諸如古董、藝術品,就有所謂的「物緣」。「緣」這個概念,在吾人日常生活中,正好可以作為解釋「人與人」,或「人與物」之所以離、合、聚、散的簡單理由。
眾所周知的《富春山居圖》,是元初名畫家黃公望(1269-1354)的大作。他以獨創的「淺絳山水」畫法,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之間,乃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明末曾為董其昌收藏,後轉賣給吳正志,傳其子吳洪裕。吳洪裕深愛此畫,去世前決定以之為陪葬品,丟到火爐之際,幸賴其侄吳靜庵從火中搶出,惟畫卷已被焚為一大一小兩段,自此身首分離。經修補後,卷首小段稱為《剩山圖》,約佔原作1/14;後段較長,名為《無用師卷》,佔原畫12/14。《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歷經民間輾轉,最終歸藏於清宮,嗣因戰亂而於1948年渡海轉由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庋藏。而《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則輾轉民間,王廷賓曾是輾轉中有幸收藏者之一,後為名畫家吳湖帆珍藏。迭經沙孟海、謝稚柳諸書畫大師之遊說,吳湖帆乃於1956年割愛浙江省博物館,而成該館鎮館之寶。

2011年6月2日,《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在故宮合璧展覽,轟動一時,慕名而來觀賞者絡繹不絕於途。展出的這兩段分隔已久的畫幅,並未連接在一起,而是同時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裡。右段展現《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則是《無用師卷》亮相,似合非合,別具風韻。黃公望兩卷《富春山居圖》殘卷,在故宮合璧了600多年的離散,讓當代人得以見識水墨藝術鉅作的偉大全貌。但是,不過短短60天,畫卷再度分歸兩地。如此離合聚散,豈是一個「緣」字所能盡述?「物緣」也者,不過作弄人生,有期待的喜悅,也有闊別的滄桑。任何人似乎都無法為「緣份」正確下一個完美的註腳。
2005年,我透過港商喜迎一尊北齊時期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石雕佛立像。其佛首及手、足均斷裂佚失,正應驗「無毀不成佛」的古諺。這此像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佛衣表面以陽刻劃出23個方框,框內浮雕諸尊佛菩薩,或跏趺、或站立、或交腳、或入思惟狀,極盡精巧之能事。即以盧舍那佛立像為主軸,以一格一框畫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敘述的十法界;莊嚴肅穆、精彩絕倫。當時古董商曾言,出土處尚有殘件,或許未來能為我覓得佛首。我聽後一笑置之。沒想到事隔三至五年,他居然真的攜捧佛首,興高采烈地找到我。經比對,佛首與頸部斷痕精準吻合,而石質、造像風格及製作工藝,又整體一致。縝密工巧銜接妥當,一尊慈悲與智慧並具的佛像重現眼前。
何其幸運!原來,是佛找上了我。物緣、佛緣、人緣之間的起伏跌宕,豈是「悲、喜、得、失」四字所能道盡?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