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造佛師運慶, 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

造佛師運慶, 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

2025年9月9日至11月30日,東京國立博物館「造佛師運慶,祈願之地─興福寺北圓堂」特展,迎來了鮮少離開奈良本地、一般只在春秋特定期間才能見到的「國寶」展品,即供奉於奈良興福寺「北圓堂」、由鎌倉時代天才佛雕師運慶(生年不詳-1223)所主導雕造的〈彌勒如來坐像〉等七尊造像。這次的展覽,主要是為了紀念〈彌勒如來坐像〉於去年度(2024)修復完工;而這也是近60年來,首次得以在公共展示空間親睹此重量級造像的難能可貴機會。
圖1 東京國立博物館「造佛師運慶,祈願之地─興福寺北圓堂」特展海報

2025年9月9日至11月30日,東京國立博物館「造佛師運慶,祈願之地─興福寺北圓堂」特展(圖1),迎來了鮮少離開奈良本地、一般只在春秋特定期間才能見到的「國寶」展品,即供奉於奈良興福寺「北圓堂」、由鎌倉時代天才佛雕師運慶(生年不詳-1223)所主導雕造的〈彌勒如來坐像〉(圖2)等七尊造像。這次的展覽,主要是為了紀念〈彌勒如來坐像〉於去年度(2024)修復完工;而這也是近60年來,首次得以在公共展示空間親睹此重量級造像的難能可貴機會。

圖2 國寶 興福寺北圓堂內部景象。攝影/佐々木香輔。

奉祀「國寶」造像的「國寶」建物:北圓堂

在談及這些展出的「國寶」造像前,必須先認識祂們原本所在的空間─奈良興福寺北圓堂(圖3)。這座被譽為日本最美的八角堂,絕非尋常的古蹟,而是興福寺四大「國寶」古建物之一(另三座為「東金堂」、「五重塔」、「三重塔」),亦是奈良最古老的八角堂宇之一。其座落於興福寺寺域的西北角,正是可俯瞰平城京的絕佳位置。

圖3 國寶 興福寺北圓堂外觀。攝影/佐々木香輔。

關於北圓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養老五年(721),為了緬懷興福寺之建寺資助者藤原不比等(659-720)逝世一周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和元正天皇(715-724在位)命皇族長屋王(684?-729)興造了這座宏偉的堂宇。不幸的是,最初的建築,先是毀於1049年的一場大火,好不容易重建後,又在1180年史稱「南都燒討」的戰亂中,慘遭平家大將平重衡(1158-1185)的軍隊所毀。

今日所見的北圓堂建築,實際上已是鎌倉時代承元四年(1210)重建完成、距始建之初約500年後的產物。然而,它有幸躲過了日後1327年、1717年兩場幾乎焚毀整個興福寺的大火,屹立至今,成為少數保存了運慶/慶派造像傑作的空間。

延伸閱讀2025關西文化尋寶圖──博物館外的國寶名勝:奈良篇

鎌倉佛雕的革新者:運慶與慶派

運慶之名,經常與定朝(?-1057,平等院阿彌陀佛像的雕造者)相提並論,兩者同為日本佛雕史上最卓越的佛雕師;但「運慶」這個名字的背後,實與「慶派」脫不了干係。此一名字裡多半帶有「慶」字的佛雕師家族,自平安時代末期起即活躍於奈良和京都;他們主要以興福寺為活動重心,世代相承,靠團隊合作進行創作。

系出此派的運慶,大約在20多歲就雕刻出一尊小而精緻的大日如來像(紀年1175),據羅森福所言:「奉行了定朝的古典風格,極為對稱,是冷然脫俗的理想化形象。不過此雕像也涵蓋了即將再度興起的寫實主義特色:鑲玉眼來增添五官的逼真程度,而且衣褶表現出精緻的柔軟感覺。在這方面運慶是引領風潮的人」(註)。由該像蓮座內部的題款「大佛師康慶實弟子運慶」,可知運慶的老師正是他的父親康慶。在康慶的指導下,運慶習得了乾漆、木雕、玉眼嵌入等技巧,日後更繼任為工房領導,參與了奈良東大寺、興福寺等重建工程。

和早先偏向理想化、平面化的柔和造形相比,運慶成熟時期的造像作風,已轉為著重造像面部情緒和身軀肌理的立體性刻劃,衣紋刀法剛勁,整體更具寫實性和力量感。然與其後輩相比,運慶的作品於「此時此地」的生命感之外,仍保有「超越世俗」的神聖感,可謂古典與革新之間的橋樑。

由運慶所主導的重要作品不勝枚舉:1197年,他帶領工房匠師們製作出高野山金剛峰寺著名的雕像;1203年,他監造了東大寺南大門的巨大仁王力士像;1212年前後,則迎來了興福寺北圓堂佛雕造像的誕生。

北圓堂的鎌倉造像傑作:從〈彌勒如來坐像〉說起

走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這次展覽所特別布置的空間,便能見到在模擬北圓堂建物的八角形結構裡,〈彌勒如來坐像〉穩踞中央,兩側後方侍立著〈無著菩薩立像〉和〈世親菩薩立像〉;〈四天王立像〉則分列於四方,以聚合的節奏將視線收束成一個「內陣」,試圖還原出運慶在北圓堂曾經構築的祈禱空間。以下即一一介紹各尊造像。

◆國寶〈彌勒如來坐像〉

圖4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彌勒如來坐像〉,奈良興福寺藏,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作為北圓堂主尊的〈彌勒如來坐像〉(圖4),表現的是彌勒菩薩於釋迦入滅56億7000萬年後下生成佛,以「未來佛」身分拯救眾生的姿態。其結跏趺坐於八角形束腰須彌座上,衣襬垂落於座前;右手屈臂,掌心朝前,拇指和食指相捻呈輪狀,左手置於膝上,掌心向上,手指微屈;身後鏤空的舟形背光上,刻飾著八身飛天及花紋圖案。可惜的是,此次背光並無一同展出。

圖5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彌勒如來坐像〉局部,奈良興福寺藏, 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如來身軀厚實,肩線寬闊,衣褶翻捲深刻,與奈良時代柔細的造像線條形成對比;臉部則帶著鎌倉式的寫實肉感,頰骨、嘴角、下巴皆有自然弧線(圖5),微微前傾的姿態似在傾聽眾生。
整尊造像採「寄木造」技法製成。軀幹以四材木頭接合,內部刳空,以減輕重量並防止龜裂,外層再塗上漆與金箔。匠師直接在木雕佛像的面部雕刻出眼部形狀(眼眶、瞳孔、眼皮),並以彩繪或墨線描繪眼白與瞳孔。

根據此像臺座內框的墨書銘記,可知鎌倉承元二年(1208)重建北圓堂時,運慶亦率門下弟子數十人進行造像。在近年的保存修理與科學調查中,學者又發現像內安奉有建曆二年(1212)的發願文、寶篋印陀羅尼經、白檀木彌勒菩薩像、板雕五輪塔二枚及水晶珠等寶物。這些資訊不僅有助於造像之修復,也重構了鎌倉工匠的技術網絡。

◆國寶〈無著菩薩立像〉、〈世親菩薩立像〉

圖7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無著菩薩立像〉,奈良興福寺藏,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圖8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世親菩薩立像〉,奈良興福寺藏,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彌勒如來坐像〉兩旁的立像(圖7、8),一樣是由運慶與慶派佛雕師於1212年所完成,表現的是古印度高僧暨學者─無著(Asaṅga)與世親(Vasubandhu)。祂們是4至5世紀奠定印度大乘佛教理論基礎的代表人物,被視為「瑜伽行派」(又稱唯識學派或法相宗)的創立者。

這對同母異父的兄弟,生活在北印度健馱邏國的富婁沙富羅城(現今白沙瓦市)。兩人原本皆崇信小乘佛教,然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哥哥無著於夜昇兜率天宮聽彌勒菩薩說法,「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後,即皈依大乘佛教,造大講堂,為大眾宣說一切大乘經義。他致力於建構完整的唯識理論,影響深遠,代表著作包括《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唯識派基礎經典。

弟弟世親起初亦對大乘佛教大肆抨擊,後來受兄長感召、聽聞無著弟子誦《十地經》後,感悟「甚深妙法,昔所未聞」,遂亦轉向大乘。他擅長將複雜的唯識思想系統化、條理化,使之更易於學習與流傳,著有《阿毘達磨俱舍論》、《十地經論》等。

無著與世親的思想,日後經玄奘三藏的翻譯與弘揚,於唐代傳入中國,最終發展為法相宗。此宗派後來也傳入日本,成為興福寺、藥師寺等重要佛寺的核心思想。

瞭解這兩兄弟的生平後,回頭再看北圓堂的這組雕像,便能領會到慶派佛雕師對人物刻畫的細膩功力,於造形上明顯表現出年齡和心理之微妙差異。兩人皆立於二層洲浜座上,內著交領僧衣,外披袈裟,左肩配環狀吊飾,側身面向主尊,靠內側的一足微微踏出。

圖9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無著菩薩立像〉局部,奈良興福寺藏, 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哥哥無著(圖9)的面容略顯老態,臉頰微凹且多見皺紋,眉頭緊鎖,向下方凝視,雙手於胸前捧寶篋;弟弟世親(圖10)看來則年輕許多,面相方中帶圓,肌骨豐腴飽滿,蹙眉,眼神銳利堅定,直視前方,胸前手托之物已佚失。祂們的臉部肌理、軀幹量感、衣紋轉折,乃至於站姿,都細膩到如同真人般自然,反映出慶派佛雕師在寫實方面的著力。

圖10 國寶 鎌倉時代建曆二年(1212)左右 運慶〈無著菩薩立像〉局部,奈良興福寺藏, 北圓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據知,〈無著菩薩立像〉、〈世親菩薩立像〉都是在運慶的指導下,分別由運助、運賀製作完成。兩像同樣採「寄木造」技法製成,軀幹分別以四材、六材之木頭接合,兩手腕另接以檜木,眼瞳嵌有玉石,背後襯以彩紙並塗墨,使瞳孔折射出深邃的光澤,視線更有「活」的感覺。凡此皆為慶派雕刻之特色。

◆國寶〈四天王立像〉

四天王原為印度古代神話中的神將,後來則於佛教世界中擔任守護之職。在佛教的宇宙觀裡,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四面的大海上,各有東、南、西、北四大洲,分別由四位天王率領二十八部夜叉大將鎮守,護衛四方安寧。其中,東方天王持國天,主要護祐國泰民安;南方天王增長天,能增長自己與他人的威德與善根;西方天王廣目天,以其淨天眼關注世間,護持人民;北方天王多聞天,可令福德之名聞於四方,為守護與財寶之神。由於天王具備護法性格,通常被表現成守衛大將的形貌,作身披鎧甲、手持武器、威風凜凜模樣,出現在佛、弟子、菩薩等多尊像的外圍。

圖11 國寶 鎌倉時代13世紀〈四天王立像.廣目天〉,奈良興福寺藏,中金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根據其中的增長天王與多聞天王之台座背面記載,祂們實際上是延曆十年(791)四月所造的大安寺四天王像,後來由興福寺僧人經玄於弘安八年(1285)加以修復。附帶一提的是,此組造像是平安時代初期木心乾漆像的重要基準作品。所謂木心乾漆技法,指的是在粗雕後的檜木上,貼上浸有生漆的麻布,再施加混合木粉的塑形漆層,最後進行彩繪或貼金裝飾的佛像製作技法。

圖12 國寶 鎌倉時代13世紀〈四天王立像.增長天〉,奈良興福寺藏,中金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那麼,與前述北圓堂原本〈彌勒如來坐像〉、〈無著菩薩立像〉、〈世親菩薩立像〉同時期的那組〈四天王立像〉去哪兒了?長久以來,人們習於以行蹤不明解釋之。可堪聊慰的是,近年有觀點提出,祂們很可能即是後來被供奉在興福寺「中金堂」須彌壇四方的該組造像,這回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四天王立像〉,就是從「中金堂」迎請而來。各尊造像都穿著靴子,立於岩座上。其中,廣目天(圖11)與增長天(圖12)的身軀向右扭轉,多聞天(圖13)與持國天(圖14)則向左扭轉。動作幅度大而有力,展現出鎌倉時代重建期佛像的典型風格。

圖13 國寶 鎌倉時代13世紀〈四天王立像.多聞天〉,奈良興福寺藏,中金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圖14 國寶 鎌倉時代13世紀〈四天王立像.持國天〉,奈良興福寺藏,中金堂安置。攝影/佐々木香輔。

這場特別的展覽計畫,嘗試重現了1180年「南都燒討」之亂後,運慶在興福寺所重建的北圓堂內陣景象。期盼觀眾們在近距離一睹向來只在特定期間對外開放的北圓堂「國寶」造像、欣賞運慶及慶派精湛的雕刻技藝之餘,也能感受到北圓堂歷經了創建、重建與現代修復後,其中所蘊含的層層疊疊之祈願。

註釋:羅森福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石頭出版,2018。

特展 造佛師運慶 祈願之地

東京國立博物館|2025/9/9-11/30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8期〈造佛師運慶,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作者:何玉新。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造佛師運慶,祈願之地──東博「興福寺北圓堂」特展〉頁面預覽。
何玉新( 4篇 )